茶葉行業信貸管理對策
時間:2022-08-15 02:50:12
導語:茶葉行業信貸管理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將從中國茶葉行業信貸管理的關鍵風險點以及發展態勢、我國茶葉行業信貸管理的狀況以及困難點、加強我國茶葉行業信貸管理的相關策略等方面來論述茶葉行業信貸管理及其策略。
關鍵詞:茶葉行業;信貸管理;策略;探討
我國盛產茶葉,茶最早誕生于中華大地,之后向亞太地區以及全球范圍發展。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經濟迅速進步,財政、信用貸款、產業策略推動了茶葉行業的持續發展,茶葉行業進入關鍵的發展階段。茶葉行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而且拉動了我國農業領域的發展。其有著自身的特色以及發展定律,也遭遇了困境,產生了風險,茶葉行業信貸管理方面問題就困擾著我國茶農以及相關人員,怎樣突破信貸管理方面的瓶頸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1茶葉領域信貸狀況以及留存的疑問
農業發展銀行從2006年開始實行非糧棉油產業化龍頭公司信貸活動后,透徹解讀我國農業產業策略以及茶領域發展規律,在茶行業探尋出一條國家機關介入、農業發展銀行領頭、茶農種植的產業鏈發展模式。在地區挑選方面,扶持有著品牌知名度、集約化運營的茶葉企業;而在用戶的挑選上,選擇一批行業口碑好、拉動力強的農業帶頭企業;挑選茶農多、產業鏈發達、運營標準化的茶葉公司,為茶葉的銷售以及種植提供渠道。然而,茶葉領域信貸依然有著一部分令人頭疼的問題。
1.1支撐力度不大
到2013年6月,農業發展銀行扶持的茶葉行業帶頭公司只達到71個;信貸余額沒有超過15億元;當中我國國家機關扶持的大規模茶產業領頭企業僅有2家;信貸余額超過3000萬元的只有15個。這和農業策略性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領域的位置以及中國茶葉領域規模實力、中國茶葉領域在全球的影響力并不吻合。
1.2信貸風險問題多
茶葉領域牽涉面大,包含種植、加工以及流通等各環節,在生產運營、財會成本以及市場流通等層面存在一定風險。雖然茶葉是大眾平日里消費的對象,中國或者全球的經濟總量對其的作用很小。然而在目前世界通貨膨脹趨勢明顯、我國貨幣升值、勞力資源成本增加的前提下,必須重視茶葉企業遭遇的成本增加、利潤率降低以及流通性不夠等經濟層面的風險。
1.3抵押資源不夠
茶葉種植企業關鍵資產就是茶葉種植中心,然而當前由于農業土地流轉受阻、體制不完善等原因,茶葉種植中心運營困難,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功能;而茶葉加工公司重要資產就是茶葉原料以及應收賬款等等,房產資源較少、加工設施簡單,價值無法發揮,導致茶葉公司抵押資產嚴重不夠。
1.4貸后管控較為困難
茶葉種植與加工企業信貸資金通常投資于茶園開發、種植、種苗與肥料以及薪酬支付等等,獲得的實體資產是茶葉,因此無法預估其實際成本;茶葉加工公司信貸資金通常用于購置茶葉和結算資金占用,而茶葉因為種類多、數目大、價格會產生波動、庫存情況不達標等等原因,茶葉庫存量與占用資金明顯存在問題。而且,茶葉公司結算資金占用無法明確、分布范疇太大———尤其是出口公司營銷對象在境外,核查困難程度大增,所以茶葉公司貸后管控有困難。
2茶葉企業信貸管理策略
2.1提升信貸扶持程度
茶葉是中國農業主導產業,有著養生、消費等多重功能;而且其相較于林業、農業種植領域以及加工領域是有差別的,茶葉產業已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并有出口創匯等重要“使命”,對調節農業結構、為茶農增收創收、提供崗位、構建新農村有著極大的意義。而踐行三農策略是我國早已明確的,我國農業發展銀行在預防風險的基礎上,通過提升信貸扶持力度,來幫助茶農實現增收創收極為關鍵,在推動茶產業發展也傾盡全力支持。
2.2凸顯關鍵點,選優扶持
2.2.1挑選扶持具有歷史名茶,天氣、環境、生產條件優越,營銷、口碑良好的茶葉生產地區和企業指導茶葉種植中心、加工公司、流動市場向優勢產業匯聚區靠攏。
2.2.2在產業方面,推動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集中力量扶持健康、有機的茶葉種植企業以及深加工企業,優化組合各類運營模式(其中包含領頭公司+種植中心+茶農、專業市場+經營銷售團隊+茶農、現代公司+種植中心+茶農等等運營模式),推動精品茶葉的銷售,打響品牌知名度,同時兼顧環境與當地文化,以此為前提實現名優茶的持續發展。
2.2.3在信貸用戶方面,挑選有著地區特征、完整產業鏈、知名度高、經濟效益好、誠實度高、化解風險效果好的公司或茶領域內的龍頭企業,極力培養并支持兼具核心競爭力、消費拉動能力的產銷一條龍的茶公司或外向型的大規模茶公司。
2.2.4在信貸類別方面,逐步推動茶行業短期信貸模式的運用,加強茶領域長期信貸扶持力度,加快品質優良的茶葉基地構建速度,而加工龍頭企業技術改造以及規模經營也必不可少,并著力于大中規模茶葉流動市場的擴充以及茶造新項目的構建。
2.3創建新式信貸擔保模式
面對茶葉公司擔保資金短缺的困境,應依照茶葉領域的具體狀況以及特征,通過優化資源配置來增加新式信貸的擔保資源。
2.3.1強化和融資類擔保企業的協作
對茶種類小額信貸模式,應挑選有著政府扶持、資金力量雄厚、名譽度好、管控能力強大的融資類擔保企業訂立“信貸合同”———尤其是應挑選兼備農林業特征的融資類擔保企業,并尋求長期的合作。
2.3.2主動探尋它類的資產質押信貸模式
主動探尋茶基地使用權、運營權以及林地利用權等信貸質押模式;主動運用茶葉儲蓄期理想的優點,通過茶葉存貨第三方監督的抵押模式來進行資產質押。此外,主動探尋茶葉出口信貸的途徑,發揮出口押匯、出口信用證的功能。
2.3.3實現“互?;稹钡男刨J形式
以信用為紐帶,以互保、聯保等形式為保證,將信貸受益方捆綁在一處,形成權益一體化的局面,并一同擔負信貸風險,這對強化茶葉領域整體預防風險的能力來說有極大的助益。化解茶葉公司抵押擔保資源不夠的困境,迎合分散經營、規模較小的中小茶葉公司的信貸需求。2.4嚴格控制信貸風險2.4.1強化新用戶的準入體制的構建力度在新用戶準入體制的構建層面,應對茶葉企業(公司)用戶進行資格審核,要挑選運營時間超過五年,兼備不間斷的原料供應能力以及營銷途徑的茶公司;茶種植生產方面,應挑選運營時間超過兩年,有著豐富的種茶經歷,種茶規模正在擴充的公司;對茶市場流動公司的挑選,應挑選有營銷優勢地區并被納入了本地的產業發展計劃、有良好的市場運作能力的公司。2.4.2強化信貸資金繳付管控在此方面,尤其要重視茶葉收購板塊的管控,第一時間核實收購以及進庫憑據,了解茶葉的收購數目、總價值等等。
2.4.3貫徹“三查”體制
現場與非現場的檢測相融合,全方位把控公司生產運營狀況、財會賬目狀況以及一部分非財會訊息。強調茶葉存量以及營銷狀況的核查,根據公司的賬目、出入庫憑據、存貨臺賬以及購銷協約等等,了解并控制茶葉存貨數目、資金和營銷、信貸回本等狀況。
2.5各機構通力協作
強化和國家機關、涉及茶行業的主管機構的交流和調度,構建健全的協作機制,第一時間把控茶葉領域策略以及地區發展計劃,并參考茶葉領域龍頭企業的生產運營狀況;此外,與財政、農林業各部門、農科院等通力協作,了解國家扶持茶葉產業的思路以及扶持策略,推動茶葉領域快速進步———尤其是強化和國家農業綜合發展辦公室的交流以及協作,構建并完善與農業綜合發展辦公室掛鉤的項目貼息品牌,招攬一部分實力雄厚、規模龐大、效益上佳、領頭作用明顯的我國國家級、省級的茶葉龍頭公司以及一部分能力強的地方茶葉龍頭公司,壯大茶葉公司的實力,降低用戶財會風險,凸顯我國在財政、信貸上扶持茶葉行業的策略以及思維,加強信貸支持力度。
2.6在小額信貸管理中管控風險
小額信貸項目盡管金額不多,然而技術性強,由于無需準備抵押物品。信貸員在發放貸款階段,不但要履行有關的規程制度、掌握信貸人的還款意識以及還款能力,還必須搞好動態追蹤以及調研工作。因此,相關金融機構應參考本身信貸管控的具體情況,透徹解讀具象化的信貸管控原則以及操控準則,并通過業務培訓、現場溝通等多元化模式,提升自身的工作技能以及風險預防技能。這對茶行業信貸來說是對雙方負責。由于要明確用戶信貸的可信度,我國銀行應憑借網點眾多的優點,透過多元化的途徑掌握企業用戶或茶農的訊息,構建信貸用戶信用文檔,詳盡記錄信貸人的家庭組成、經濟狀況、資金需要、信貸時間、信貸用處等一部分詳實的個人信息材料,并把這部分材料傳送到專業的互聯網平臺上,用來評定用戶的信用等級。而且,信貸員要時常拜訪用戶,查明項目運營情況,幫助用戶形成信用理念。到2013年7月末,某銀行已累計為運營類公司放貸2847筆,信貸規模高達2.9億元;當中,針對茶葉領域放貸1852筆,信貸金額為2.02億元,占據信貸總額的7成。結束語綜上,農業銀行應加大投入力度,并且形成新思維,破解茶葉行業企業或茶農貸款難的困局,并加強本地區的茶葉生產能力,通過小額信貸、充實擔保資源等形式,來為茶農或茶領域相關企業進行信貸管理,并且應拓展流動市場,讓茶葉的流通變得更順暢;而銀行放貸應參考我國最新的對茶行業的優惠策略或補貼策略,不能盲目放貸;規避放貸無法回收、企業“無福消受”的尷尬局面的出現。我國茶葉行業的信貸管理應發揮創新性,一定能在新形勢下,為農業生產,尤其是茶產業企業的發展,發揮信貸的扶持力度。
作者:萬子溪 單位: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
參考文獻:
[1]衛龍寶,李靜.農業產業集群內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基于安徽省茶葉產業集群的微觀數據[J].農業經濟問題,2014,35(12):41-47.
[2]蔣暉,吳志謀.實施精準扶貧促進農民增收龍勝各族自治縣實行扶貧小額貸款獎補試點[J].中國扶貧,2014(11):32-32.
[3]陳富橋,姜仁華,胡林英等.茶農專業合作社扶持政策執行中的問題與建議———基于對浙江7個重點產茶縣(市)的調研[J].中國茶葉,2014(1):8-11.
- 上一篇:小微企業信貸模式研究
- 下一篇:醫院精細化管理研究論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