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國際化問題實證分析論文

時間:2022-04-16 06:08:00

導語:商業銀行國際化問題實證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銀行國際化問題實證分析論文

摘要:在世界經濟與金融一體化的強勁趨勢下,使我國的商業銀行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其國際化已成為我們不容遲緩的研究課題。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主要存在缺乏有效的風險防范和控制機制,服務手段落后,金融產品單一,經營管理方式落后等方面的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對策: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國際化水平、合理調整商業銀行的區位發展戰略、靈活選擇商業銀行的機構組織形式、以國際慣例加強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能力。

關鍵詞:商業銀行;國際化;業務

一、理論基礎

銀行國際化經營,指金融企業以一國為基地,跨國經營貨幣信貸業務的一種活動。從動態考察是指銀行業向全球金融一體化方向漸進發展的過程。

在銀行國際化經營的問題上,理論似乎明顯滯后于實踐的進展。國外學者的研究雖各有側重,方法各異,但這些研究總體上可以用一個模型來概括。假定:(1)銀行和廠商一樣,是具有有限理性的“經濟人“;(2)銀行占有的生產要素有限;(3)金融市場由國內和海外兩部分組成;(4)金融市場的類型是非自由競爭的。

這其中,NR=凈利潤,n=i+j,i為本國,j為外國,j=1,2,3…n,r=平均貼現率,t=時間,Q=產量,P=產品價格,PL=勞動力價格,PK=資金價格,L=勞動力數量,K=資金數量,T=稅率,?茲=風險系數;?仔為其他成本和費用。

也即,當海外業務比國內業務存在超額利潤(收入更高或成本更低)時,銀行投資海外就更有利可圖,實現凈收益的最大化,從而產生國際化經營的動機。

二、國有商業銀行國際化的動因分析

(一)國有商業銀行國際化是加快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的需要

國有銀行的商業化改革首先從建立風險防范與控制機制開始。經過幾年的努力,各家銀行相繼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但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行為主體,商業銀行在完善風險管理機制的同時,必須建立積極主動、靈活高效的市場競爭和金融服務體系。國際化實際上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內容之一,是市場化在更高層次上的發展,單靠一家商業銀行壟斷性的國際化是不行的,必須向商業銀行的全面國際化進一步推進,在國際銀行業務中引入競爭機制。實施商業銀行的國際化,會給外匯專業銀行帶來壓力挑戰,但也會促進和加速我國銀行向市場化的轉變。

(二)國有商業銀行國際化是推進我國外向型經濟的需要

進出口貿易增長速度要求商業銀行國際化加快進程。到2010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將達到6000億美元,要求同時商業銀行為企業的進出口貿易提供結算、外貿信貸、擔保、外匯買賣、套期保值、互換交易、風險規避以及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出口產品售匯等業務提供廣泛的服務。

隨著我國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我國利用外資規模擴大和方式增多。我國利用外資規模還在繼續擴大,方式增多,迫切需要銀行提供相應的服務。由于有些外資銀行雖已進入我國,但畢竟立腳未穩,還不能同國內銀行相比,這也要求商業銀行盡快發展國際業務,提供有關外幣兌換、國際結算、匯兌、外匯貸款、本幣配套貸款、咨詢等多種業務,以適應經濟國際化發展的需要。

在大力開拓海外市場,參與國際經濟的大循環的背景下,要求我國的銀行應緊緊地跟上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為他們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務,促進我國外向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三、國內外商業銀行國際化的現狀分析

(一)國外商業銀行的國際化現狀

西方商業銀行自20世紀末以來國際化已經成為其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隨著十幾年的發展,西方國家的商業銀行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相當大的規模。它們通過在海外大規模設立分支機構或者利用關系,形成了全球化的營銷網絡,在國際范圍內提供金融服務。西方國家的全球化戰略主要方式是跨國并購和兼并。與傳統的新建銀行方式相比,以跨國并購方式進行投資在戰略上有更大的優勢,它具有資產更加迅速擴大的特點,能使金融資源和資產迅速積累,銀行規模迅速擴大,風險也得以迅速發散開來。國際分工的深化、世界經濟的一體化促進了金融的國際化??鐕颈黄毡檎J為是金融國際化的載體,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張,有力地帶動了金融服務在地理、疆界上的延伸??鐕?、跨國投資、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西方商業銀行在海外的擴張,加速了西方國家銀行的國際化進程,國際商業銀行的特點主要有:業務全球化、經營網絡化、規則國際化、人才國際化。

(二)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的現狀與不足

1.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的發展現狀

國有專業銀行經營規模大,資本雄厚,一些銀行已躋身于世界大銀行之列。近年來,英國《銀行家》雜志公布的該年世界1000家大銀行排名表中,資產總額超過1500億元,海外業務量占總業務量的47%以上。以上數字足以說明,我國一些商業銀行已具備了國際化經營的資本實力。我國金融機構在海外開設分支機構逐漸覆蓋全球。我國的國有商業銀行經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均已在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逾千家境外行和境外分支機構。我國證券融資的發展日趨國際化,金融機構多次在國際債券市場上發行債券。在改革外匯管理辦法上,實行國際上通行的管理浮動匯率,建立了外匯調劑市場。我們積極加入一些國際金融組織,與外國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聯系加強。培養出一批可在國際金融舞臺上一展雄才的企業家。我國銀行對外開放以來,通過引進外資舉辦外資銀行、合資銀行,到國外開展金融活動,已培養出一批可以從事跨國經營的企業家和科技專家。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各家商業銀行都正在積極推進國際化經營戰略,力爭提升綜合實力,勇于面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國際金融市場競爭,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走國際化發展的道路。

2.我國商業銀行存在的主要問題

缺乏有效的風險防范和控制機制。實際資本金充足率不符合《巴塞爾協議》要求,資產質量不高,盈利能力較差。服務手段落后,金融產品單一。外國商業銀行老牌資深,實力雄厚,在“硬件“和“軟件“上都比我國銀行先進。目前,國內大多數銀行的核心業務系統已有5~10年的運行歷史。隨著內外部經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原有的核心業務系統已越來越難以滿足未來的業務需求。目前,國內許多新興銀行正在全面更新其核心業務系統,以應對國際化的競爭壓力。經營管理方式落后。在業務管理上,國際上通行的是資產負債比例管理,我國銀行盡管自1994年開始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但由于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實施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不久,經驗比較缺乏,從而使真正意義上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難以落實。人才嚴重缺乏。人才是決定銀行業成敗的重要因素。我國銀行在多年的經營過程中不同程度上還存在著大鍋飯、論資排輩、官僚主義等弊端,從業人員總體上市場經濟觀念、公平競爭觀念、開拓創新觀念、經濟效益觀念、國際金融觀念等比較淡薄,造成了銀行一方面機構臃腫,人浮于事,另一方面精通業務的高素質人才明顯不足。

綜上所述,造成我國銀行競爭力不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深層次或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經濟體制及銀行經營機制上的缺陷,主要表現為:政府職能尚未徹底轉變,銀行缺少經營自主權;企業經營機制轉換尚不到位,銀行的經營環境仍不容樂觀等。我國銀行競爭力不強,無疑是銀行業國際化的重要障礙。

四、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的發展策略

(一)提高商業銀行業務的國際化水平

業務國際化是銀行國際化的重要內容。業務的國際化拓展不僅要在廣度上擴大業務范圍并取得范圍經濟,而且應在某個或某幾個業務上獲得全球或地區優勢,通過優勢增強國際競爭力,以取得一定的發展深度。

1.優化銀行的國際業務

國內分支機構國際業務的開展是國有商業銀行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第一,應優化信貸結構,合理調整貸款投向和結構,優先支持出口創匯企業生產及外貿出口商品基地建設,支持引進外資嫁接改造國有大中型出口創匯企業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積極支持外向型經濟發展。第二,要拓寬國際業務范圍,實現國際業務的多元化發展。在繼續鞏固和發展傳統的國際業務(如國際結算、外匯買賣、國際信貸、國際清算等業務)的基礎上,積極發展項目融資、財務咨詢等新業務。第三,要拓寬籌資渠道,實現銀行籌資國際化。要在人民幣存款業務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外幣存款業務,同時在國外發行金融債券或股票,多渠道籌集資金。第四,注意與國外商業銀行保持密切聯系,建立相互代辦業務,間接參與國際金融活動。

2.拓展海外機構新型業務

無論是國有商業銀行剛剛進入海外新的目標市場,還是海外分支機構已在東道國市場確立了自己的地位,都必須注意在不斷鞏固各種傳統業務的同時大力發展各種新型銀行業務。要拓展新型業務,必須創新金融工具、金融手段、金融技術和金融服務,制定落實金融創新政策,建立金融創新的成果評價機制和保護機制,實現國有商業銀行海外分支機構與國際金融的接軌,把握住國際銀行發展的脈搏。

(二)合理調整商業銀行的區位發展戰略

對于區位發展戰略的設計。所謂合理的區位發展戰略,是指根據區位優勢,選擇海外機構的地區為重點,其中區位優勢主要包括東道國的法律環境、金融管理制度、是否國際金融中心、經濟發展程度、人均收入水平、與母國之間的經濟依存度、進出口的便利程度、社會政治穩定性等。銀行的國際化首先是表現為其機構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展,因此區位發展戰略是需要首先考慮的。我國商業銀行應該結合區位優勢,在海外機構的地域擴展上有所傾斜。整體布局戰略可以分四步進行:第一步是在世界主要國際金融中心設立分支機構。第二步是在與中國具有密切經貿關系的國家的主要經濟中心和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和地區設立分支機構。第三步是獨聯體、中東、非洲等政治經濟尚不穩定或者發展程度較低的國家或者地區。這些地區建立分支機構應該選擇其國內政治、經濟相對穩定的時候。第四步是建立遍布全世界的海外金融活動網絡,將中國的商業銀行全面推向國際市場。

(三)靈活選擇商業銀行的機構組織形式

國有商業銀行的海外分支機構可以有行、代表處、分行、附屬機構、聯營銀行等多種組織形式。但不同組織形式在法定投資額、業務控制權、業務靈活性、人力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而適用的環境、發揮的功能也有所不同。國有商業銀行在國際化擴張時,應該充分考慮下列因素:東道國的法律規章制度;經濟發展政策和開放性、穩定性、連續性程度和金融市場的健全性、金融政策的合理性;分支機構要在東道國開展業務的性質(如從事零售業務與批發業務,則需建立分行附屬機構等;從事向總行或母行的客戶在國外的子公司提供咨詢及信息資料等服務性業務,則建立行或代表處即可);銀行的全球戰略目標(在全球戰略重點區域要設立分行、附屬機構等職能完善的高層次的分支機構,而一般地區則只需設立聯營機構、代表處和行)。由于銀行業的特殊性,是否對分支機構擁有控制權尤為重要。中國銀行作為真正意義的國際化大銀行,在海外設立的每一個分支機構都為其全球戰略目標服務,在選擇分支機構組織形式時可一步到位,直接采取以獨資的代表處和分行為主要形式,多數股權控制的附屬機構為補充的戰略。其他三家國有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經驗不足,應先采取以多數控股權控制的附屬機構、獨資的代表處、合資的聯營銀行為主,分行為輔的滲透戰略。在我國跨國公司密集分布但國有商業銀行不十分熟悉的國家或地區,應先設立代表處或采用參股形式成立聯營銀行作為先遣,等到熟悉當地經營環境,穩定市場份額后,可實行控股或新設分行。

(四)以國際慣例加強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能力

參照國際慣例,全面加強經營管理。要提高資本的充足率,滿足《巴塞爾協議》要求。通過股份制改造,海外上市和資本的自我積累。發行中長期債券,增加附屬資本。實施資產證券化,剝離不良資產,降低風險資產。將流動性差的資產轉化為變現能力強的證券,不但可以降低風險,降低銀行加權風險資產總額,而且可以獲取服務費收入,增加銀行的利潤,這樣就從兩個方面提高了資本充足率。剝離不良資產并且最終抑制不良資產的產生,是商業銀行降低風險的另一種手段。

轉變境外機構的管理理念。要牢固樹立風險意識,建立合理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應盡快地轉變總部對海外機關的管理方式和管理重點。主動掌握國際規則,學習先進的管理方法。

加快國有銀行的電子化建設,實現管理手段現代化。電子計算機、通信技術、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使銀行營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與進步。業務處理的電子化、程序化,創造了交易、儲存、提款、清算、監控等方面前所未有的效率。

人才市場化。金融人才市場化是商業銀行國際化的核心內容,世界金融業的諸多發展變化,向我國金融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戰,要想成為當今一流的金融家,必須具備與十年前的金融家大為不同的氣質和知識。倫敦《金融時報》一份關于世界銀行業的調查指出,銀行家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要把自己從傳統的存款者和貸款者之間的中介角色轉變為資本市場上投資者和資本使用者之間的“金融工程師“。當前,大力培養我國合格的金融人才是一項帶有根本性的具有戰略意義的任務。

參考文獻:

[1]李軍.試論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的動因和趨勢[J].對外經貿實務,1995,(12).

[2]雷春.論商業銀行經營戰略[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1997,(1).

[3]張邯玥,田高良.中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發展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6,(2).

[4]蔡繼森,陳平.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的思考[J].武漢金融,1994,(8).

[5]鄭良芳.我國商業銀行推進國際化戰略研究[J].新金融,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