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銀行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時間:2022-11-29 09:09:26
導語:貨幣銀行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貨幣銀行學是財經類專業基礎課,知識點覆蓋較廣,是一門兼有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綜合性課程。當前,該課程在教學上普遍存在教材內容陳舊、教學方式枯燥以及考核方式單一等問題。有鑒于此,本文對該課程提出了改革與探索的方向,即教師以科研帶動教學,加強案例教學,開展金融實訓模擬實驗,讓學生參與金融機構實習,以及建立相應的綜合考評體系,以確保為后續的專業課學習打好基礎。
[關鍵詞]貨幣銀行學;專業基礎課;教學改革
貨幣銀行學課程是金融學專業基礎課,也是財經類本科生的必修課,在課程體系里占有重要地位。盡管全國各高校的財經類專業都開設該門課程,并作了相應的課程改革研討,但是作為專業基礎課,依舊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探索課程教學改革的新方向。
一、貨幣銀行學課程特征分析
作為財經類專業基礎課,貨幣銀行學課程的知識點覆蓋面較廣,注重概念的引入,既強調實踐性又強調理論性,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金融課程。該課程主要學習金融學基本概念、貨幣理論與金融機構業務,為后續的金融類課程奠定良好基礎,具體內容包括:貨幣制度、信用與利率、金融市場、商業銀行、中央銀行、貨幣供給理論、貨幣需求理論、通貨膨脹理論、貨幣政策及其目標。該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獲得如下的能力和素養:一是理解金融學基本知識、基本概念,較系統地掌握金融學基本理論;二是能理論聯系實際,具有一定的金融實操能力,對金融市場實際走勢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三是了解金融法律法規,把握當前金融總體演化趨勢。貨幣銀行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對教師與學生都提出了較高要求。一方面注重理論性,有自身的理論范式。該課程的先修課程是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需要理解微觀經濟學范疇的商品供求理論、邊際成本———邊際收益、利潤最大化、規模經濟等經濟學基礎,以及宏觀經濟學范疇的宏觀經濟總量概念、經濟增長因素分析等理論框架,這就要求學生前期要有一定的經濟學基礎。貨幣銀行學的貨幣理論與通貨膨脹理論,可以讓學生比較系統地理解貨幣在宏觀經濟學體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強調實踐性,培養真實金融市場的實操能力。金融市場是國際國內變化頻率最快的市場,相應的金融創新層出不窮,比如第三方支付、眾籌、余額寶、區塊鏈技術等,需要師生投入更多精力跟蹤金融最新發展趨勢。貨幣政策是重要的宏觀調控工具,央行經常會出臺一系列政策,學生要隨時學會理論聯系實踐,能夠對現實經濟作出正確分析。
二、貨幣銀行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貨幣銀行學是專業基礎課,對金融知識點更多地是起到引入作用,而無法真正展開,課程內容包羅萬象,章與章之間跳躍性較大,加以受制于課時量,許多金融理論光靠課堂講授無法學透,是一門具有一定教學難度的課程。當前,該課程教學普遍存在如下問題:(一)教材內容跟不上。金融形勢金融市場非常活躍,即便是最新的貨幣銀行學教材,依舊滯后主流金融創新數年。因此,從學生角度會認為教材內容陳舊,無法學習到真正想學的金融知識,就會很自然地認為學不到東西。同時,貨幣需求理論、通貨膨脹理論需要比較強的宏觀經濟學基礎,對基礎不好的普通學生就顯得比較吃力,對理論的理解很模糊,會主觀地認為理論性過強,不太適用,以致喪失了學習興趣。(二)授課方法枯燥單調。貨幣銀行學是金融基礎課,性質上具有廣而不精,知識點多但不夠連貫,理論也無法深入探討,只起到引入效果。相對其它財經類專業課,技術性、趣味性都顯得相對不足。同時,課程內容多,課時量較少,教師經常處于趕進度狀態,對教材內容無法精致講解,只能自覺或不自覺地采用滿堂灌的傳統講授方式,與學生互動環節較少。至于理論性較強的貨幣需求、通貨膨脹理論,教師對學生的宏觀經濟學基礎缺乏總體把握,徑自按教材要求對模型一一羅列。如此一來,學生參與感越來越低,缺乏學習的積極性。(三)考核方式較為單一。大部分高校的貨幣銀行學考核方式采用一次性期末考試,加上聽課表現作為平時分??荚囶}型一般采用名詞解釋、填空題、判斷題、簡答題和論述題。盡管金融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但是該課程的考核卻表現出死記硬背跡象。為了全面復習知識點,一些勤奮學生將要點列出在白紙上,其它學生會加以復制,為了提高復習效率,只背誦紙條細則,不再翻閱課本,這樣更加限于死記硬背。雖然不少學生考試可得高分,但是實際上背完就忘,無法真正學到課程知識。
三、貨幣銀行學課程教學改革方向探索
鑒于《貨幣銀行學》在財經類課程體系的重要地位,教師需要根據課程特點,有針對性地探索教學改革,讓學生更好地為后續課程打好基礎。(一)教師以科研帶動教學。鑒于教材的內容比較陳舊,就需要教師積極從事科研,才能把握學術最新動態,避免與當前金融情勢脫節。只有從事科研,閱讀大量相關文獻,進行深入思考,才能對所教授主題有深刻理解,授課時自然會講解得生動有趣。教師在做科研時,還可以讓優秀學生一同參與課題研究,從資料收集、文獻搜索、謀篇布局、學術規范等多角度加以輔導。由于學生在整個科研過程中需要親力親為,其積極性必然會空前提高,有利于強化對該課程的學習,同時可以初步培養其學術能力。(二)加強案例教學。案例教學可以將理性知識轉化為感性知識,國際國內金融市場經常會產生具有影響力的大事件,成為社會熱點。案例討論可以改善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方式,給學生充分的討論空間,形成互動式教學,便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增強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金融案例往往具有復雜性、綜合性特征,比如可引入美國次級貸危機,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可以學會分析金融風險的緣由,還可以了解到資產證券化的原理,國際性商業銀行的資產構成等隸屬貨幣銀行學課程的總體知識。(三)開展金融實訓模擬實驗。貨幣銀行學課程中不少章節需要緊密結合實際,特別是股票市場,光靠教材的基本概念講授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學會實際操作能力,這就需要安排實訓課程。金融系要擁有現代化金融實驗室,構建出股票市場實時系統模擬環境,讓學生上機身臨其境進行證券交易。在學生模擬股票交易的過程中,能初步體會股票交易的風險性。通過這樣的股票市場實訓,能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且有利于其今后從事金融工作。(四)讓學生參與金融機構實習。在適當階段,教師可安排學生去證券公司、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參觀實習,讓學生直接接受一線實務部門工作人員指導。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可以自行判斷出課程哪些知識是重要的,自身的金融知識結構還需要哪些方面的補充,并可以初步嘗試將課堂所學理論知識用在實習工作中。學生通過面對面觀察業內人士如何與客戶打交道,如何處理日常金融事務,對今后畢業入職工作有了直觀了解,可以進一步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五)建立綜合考評體系。課程考評可以采用綜合方式,而不是在期末考試畢其功于一役,否則那樣的突擊式復習,只能流于死記硬背,無法真正達到貨幣銀行學學習要求。平時的案例討論課,學生的表現要計入平時成績;鼓勵學生嘗試撰寫主題論文,可以作為附加分計入成績;證券模擬實驗室作業完成情況也要作為考慮因素。期末考試試卷要安排好主觀題與客觀題、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比重,便于全面考察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度。最終成績是各項成績的加權,可以讓學生更加注重學習的過程,也保證了總評成績的公平性與合理性。
[參考文獻]
[1]趙華偉.《貨幣銀行學》課程教學現狀及對策分析[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10(4):105-108.
[2]王曉光.關于貨幣銀行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探索[J].長春大學學報,2003(10):23-24.
[3]申韜.對《貨幣銀行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新思考[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8):203-205.
[4]趙何敏.“貨幣銀行學”課程教學的創新與互動[J].中國大學教學,2007(7):43-45.
作者:王勁屹 單位:五邑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 上一篇:運營商流量數據貨幣化研究
- 下一篇:人民幣匯率關聯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