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金融信貸業務發展路徑
時間:2022-11-04 06:16:43
導語:農村金融信貸業務發展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金融業在改革創新中發展壯大,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力。但在農村,服務網點少、信用體系建設滯后、金融需求多樣性等問題比較突出,金融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仍不暢通。新形勢下,應加強普惠金融研究,注重普及化、差異化、可持續化的普惠金融體系建設,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
關鍵詞:普惠金融;農村;金融服務
普惠金融作為一種共享的金融發展方式,被視為解決貧困問題、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機制。尤其是當前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金融需求巨大且多樣化,而農村金融服務存在短板,建立多層次的普惠金融對改善我國農村地區經濟水平落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既有利于促進農村金融回歸服務農村實體經濟的本源,還能夠激發農村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一、普惠金融是一把開啟農村“致富鎖”的“金鑰匙”
(一)普惠金融是包容性金融而非普及優惠金融
普惠金融是其重點服務對象涵蓋小微企業、農民等弱勢群體,“包容性”正是普惠金融的特點,將原有的金融體系忽略或是服務不足的群體覆蓋到其中。從當前普惠金融的內涵分析,具有四個核心維度,上述的重點服務對象就是:其一,涵蓋處于偏遠地區的農民。其二,在金融服務產品方面,“要向弱勢群體提供適當的有效的基礎金融服務,如小額融資、支付結算等”。其三,在供求特征方面,要符合靠近客戶、價格合理、有尊嚴的提供等特點,這與過去的概念有很大的區別。其四,在可持續性方面,要強化政策扶持,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在農村從事普惠金融服務。
(二)普惠金融是造血式金融而非輸血扶貧金融
普惠金融重視消除貧困、實現社會公平,“普”強調的是包容性普及,“惠”則體現金融服務能夠改善農村弱勢群體生活水平,但并非是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公益救濟。有效的普惠金融供給體系,不應是依賴財政支持性的單純輸血式金融,而是造血式的金融。具體來看,輸血式金融主要通過增加信貸供給,造血式金融則需抓住貧困根源,通過采用投放金融產品的形式開展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積極發揮金融擊鼓的杠桿作用,激發農村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梢姡栈萁鹑谂c農村金融扶貧的宗旨相符,有利于增強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從而能夠有力地促進經濟增長,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
二、我國農村金融需求與供應之間存在問題
(一)相關制度安排缺失導致金融機構農村市場參與度低
與國有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相比,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環境和服務對象有顯著的不同,大部分國有銀行等金融機構把經營主體定位在城市,即便是在農村設立了經營網點,也是以吸收存款為主,并沒有投放到農村金融市場,滿足農戶貸款需要。有些金融機構為了追逐利潤最大化,將在農村吸收的存款集中到城市經營,導致農村資金流失嚴重。近年來,為了優化農村金融服務設立了很多村鎮銀行,然而在農村原有經營多年的金融機構包圍下,新生的村鎮銀行生存空間較小,總體的金融服務實力不強。正是因為缺乏相關的制度安排以及傳統金融體系的支持,農村金融供應、需求不平衡,面臨著傳統金融參與主體不足的困境。
(二)三農信用體系建設滯后導致農村金融服務支撐乏力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當前,我國農村信用群眾基礎薄弱、缺乏風險預警機制以及有效的信息渠道,三農信用體系建設滯后,對金融機構來說村民仍是風險很高的客戶群體,嚴重影響了金融機構、民間信貸進入農村,容易引發農村金融系統的“貧血癥”。此外,隨著城市經濟發展,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雖然這些務工人員也有貸款需求,但因務工地點及外出務工收入的不確定性,不同程度地制約了農村信用貸款積極性,銀行為規避信用風險而惜貸,普惠金融落地農村十分艱難。
(三)農村金融需求多樣性和產品針對性的矛盾日益突出
隨著現代農業規?;?、產業化發展,農村金融貸款對象由原來的農戶轉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單純以農業生產性需求也相應發生了改變,多數農村網點還停留在傳統的“存、貸、匯”簡單品種,已經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市場需要。一方面,服務農村的中小金融機構,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此類客戶群體產品開發不足,無法根據客戶類型進行差別化金融服務,涉農貸款的服務缺乏針對性、及時性。另一方面,農村金融機構貸款審批權上收,金融產品服務創新不足,無法從鄉村振興現實角度出發,創新出與“三農”資金需求特點相匹配的金融產品。
(一)要注重普及化,解決農戶金融信貸中“貸給誰”
農村金融的運營宗旨是服務農村基建和農村經濟,目的是保證農民在農村得以安身立命,保證農村基建設施建設、農旅產業和農業經濟的良性運營與振興,同時保證金融機構在與農村經濟協同合作中可以獲得安全穩定盈利以維持自身生存發展。因此,以現有的金融條件,金融機構需要摸清農戶的信貸需求,首先要弄清“貸給誰”問題,結合當地的農村農業實際情況的前提下,從“普惠”理念的角度出發,弄清楚可以選擇給予貸款的農民的基本特征并立定標準,要熟悉借款農民的務工特點、生產運營的周期、收益特征。
(二)要注重差異化,解決金融機構“怎么貸”
從普惠金融供需兩端的關系來看,農村金融要想在農村地區扎根就要解決金融機構“怎么貸”的難題,其關鍵就在于能夠根據不同的經營主體提供差異化的金融信貸服務,即能夠結合當地農村不同農業生產經營的方式、生產的周期、盈利的特點進行抵押貸款。一是創新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信貸產品,熟悉掌握現代農業產業化、區域化的經濟特點,開發創新農村金融的信貸產品,滿足農民、農企、農場經營業主、農旅經營業主、農村教育普及、農村基礎建設等金融差異化需求。二是完善法律制度允許農民的財產用于抵押擔保。針對農村抵押擔保品缺乏問題,建立相關法律法規加大金融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廣大型農機農具、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等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增加農業生產的中長期信貸投入。其實這也是請求傳統的金融信貸在農村服務時,放棄"當鋪"思想這一全球金融行業的通病。
(三)要注重良性可持續化發展,解決金融服務“貸不好”
為保障普惠金融服務的可持續化發展,首先,要向農民朋友普及金融知識、了解甚至掌握金融常識,讓農民“懂金融”“守誠信”;對有貸款需求又具備貸款資格的農民可以運用手機銀行、手機金融移動APP等互聯網技術,建立及時、準確的動態上報互動機制,以幫助供需雙方都能如實、及時地了解借款人的財務財產狀況。逐步建立并提高廣大農民群體與農村金融機構間的信任關系,轉變農村金融發展的被動局面。其次,加快建立包括財稅優化、風險補貼等在內的配套政策,降低農金融資成本,增強貸款普及性。同時,還應健全農村信用體系,要逐步搭建農村信用信息數據庫,為農戶、農民合作社等農村社會成員建立信用檔案,積極探索農村小微經營主體信用評分體系建設;大力倡導和培育信用文化,通過農村廣播、公交廣告等公共媒體開展征信知識宣傳,或利用村宣傳欄定期宣傳信用知識,增強農民信用意識。第三,要加大宣傳教育,普及金融知識,提高農民的金融認識,讓農民認識到“欠錢不還”和“欠錢不按期還”是相同的失信行為,既會降低自身的信譽,對自身的金融服務申請形成造成很大阻力,又會影響銀行等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市場的良性發展。應建立信貸完善的監管制度、形成好信貸評價體系和管理發揮好信貸申請機制,以促進金融服務業在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淼.農村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初探[J].財經界(學術版),2019(6):4.
[2]張小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農村金融服務的發展研究[J].安徽水利財會,2010(3):19-22.
[3]魏琦.農村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及策略探析[J].農村金融研究,2018(12):24-27.
作者:汪余婷 單位:安徽好運機械有限公司財務科
- 上一篇:區塊鏈在農發行糧油信貸的應用
- 下一篇:商業銀行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