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信貸風險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1 05:00:00

導語:企業信貸風險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信貸風險分析論文

一、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的表現與根源

中小企業的信貸風險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企業的經營風險,二是企業的道德風險。前者表現為中小企業資產信用不足,即缺乏償債能力,后者表現為道德信用不足,即缺乏償債意愿。

從經營風險看,我國許多中小企業治理機制不完善,影響其科學民主決策制度的建立;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許多企業還停留在作坊式生產、家族式經營和經驗式管理階段;多數中小企業行業、技術起點較低,產品競爭力不強,抗御市場風險能力弱;

從道德風險看,少數中小企業主缺乏長期經營理念,信用意識淡漠,有的從借款時就沒有想到歸還,有的在經營出現問題時就以各種形式逃廢銀行債務。另外,部分企業在獲得銀行貸款后隨意改變貸款用途,增加銀行放貸的風險。

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的根源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信息不對稱增加了銀行甄別企業風險的難度和成本。中小企業普遍歷史短,規模小,財務制度不規范,信息透明度低,加之其有限信息中主要以定性的、不易編碼傳遞的軟信息為主,從而造成銀行信息搜集、甄別成本很高,進而加劇部分企業的道德風險;

(2)抵押擔保難以有效落實使銀行失去債權的資產保障。由于中小企業可抵押資產少,又難以找到有效擔保人,專業性信用擔保機構不發達,加之抵押拍賣市場不發達,使得抵押擔保方式適用性降低:

(3)征信體系和失信懲罰機制未有效建立使銀行失去債權的法律和社會機制保障。由于我國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失信懲罰制度,加之司法部門打擊失信行為力度不夠,導致企業失信成本過低。更重要的是,由于社會征信體系尚處于初步建立階段,當前各部門的信用信息尚未共享,失信行為不易被曝光,從而不能對失信者構成巨大威脅,客觀上也縱容了企業的不守信用行為。

二、商業銀行放貸行為選擇與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控制機理

從銀行的經營目標和行為選擇來看,銀行信貸的凈收益(R)可以通過以下公式進行簡單地描述:

R=D×P×(1+i)一D—U—C

其中,R為銀行信貸收益,D為貸款本金,P為本息償還率,i為貸款利率,U為機會成本,C為貸款成本。

即:隨著信貸規模D擴大、本息償還率P及貸款利率i的提高、貸款成本C、資金機會成本U的下降,銀行的凈收益R相應增加。

據此,商業銀行要提高經營收益,只能從增加信貸規模、提高本息償還率、增加貸款利率、降低貸款成本或單位資金機會成本等方面入手。就中小企業信貸來說,貸款規模小、頻率高是其固有特性;單位資金機會成本由宏觀環境決定,商業銀行也無能為力;而盲目提高貸款利率不僅會使中小銀行失去潛在優質客戶,而且會增加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因此,提高企業償還貸款的概率,降低貸款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是商業銀行增加中小企業信貸收益的現實選擇。

企業償還貸款的概率對應的貸款償還失約率就是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的集中表現,它取決于中小企業經營失敗的概率和發生道德風險概率。其中,對于企業經營失敗率,商業銀行能做的一是識別企業的成功概率,規避風險,二是對企業提供相關幫助,降低其失敗風險。企業的道德風險發生概率是企業信用意識、內部監督制衡機制、外部投資者的信息甄別能力和監控力度、抵押擔保有效性和失信懲罰成本等因素的函數。

可見,商業銀行控制企業經營風險和道德風險的途徑主要包括下述五個方面:

一是提高對中小企業風險和發展前景判斷和識別能力,降低企業逆選擇和道德風險。包括準確選擇目標市場,貸前信息收集和分析,與同業及其與相關部門的信息共享,信用評價標準的建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軟信息處理能力的增強等。

二是提高抵押擔保有效性,充分利用專業性擔保機構作用。

三是強化貸款中對企業監控和增值服務,降低經營失敗概率和道德風險發生概率。

四是加強債務追償和法律訴訟工作,使得失信者承擔相應的經濟和法律責任。

五是加強與同業及其相關部門的信息交流與溝通,及時將失信者及其失信行為公之于眾,使其進一步承擔在未來籌資、尋找交易伙伴等方面的市場懲罰。

三、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的控制途徑

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控制主要應從風險識別和規避,風險控制,風險補償三個方面入手。對股份制商業銀行來說,具體途徑包括:

1、準確定位目標客戶

首先,從信貸規模來說,股份制商業銀行在服務大企業方面沒有優勢,在服務微型企業方面又面臨農村信用社的競爭,因而其目標對象應選擇在規模相對適中的中小企業,這類企業相對經營較為穩定,管理制度基本健全,而且貸款額適中,大型銀行當前無暇顧及,農村信用社則無力提供服務。其次,從地理分布來說,大中城市銀行機構、網點眾多,而農村和小集鎮則對股份制商業銀行機構布點造成較大困難,因而應以小城市、城鎮為首選目標。第三,從企業生產組織關系來說,應側重為兩類中小企業提供服務,一是與大企業建立了較為穩定的協作配套關系的中小企業,這類企業有大型企業的支持幫助和監控,違約機會成本較高;二是中小企業產業集群,這類企業之間形成的信用網,可有效增加其失信成本,且信息搜集處理成本較低。2、制度創新

國際經驗表明,中小企業信貸市場拓展成敗,關鍵在于商業銀行能否構建一套專門適合中小企業發展的信貸管理體制。

首先,進行機構創新。一是設立專門中小企業信貸部。只有按照客戶的不同特點和需求將中小企業信貸部門分設、明確職責,才能建立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信貸管理制度,實行不同的激勵約束和考核機制,激勵信貸人員主動開拓市場、服務客戶的積極性。二是決策權適當下移。軟信息的特點要求掌握信息的人員具有相關決策權,因此,扁平化的組織結構識最為適應中小企業信息特點。三是建立中小企業研究中心,實行行業經理制度。中小企業研究中心主要負責中小企業目標市場定位,相關信貸政策制定,信貸結構的調整等研究工作。研究中心實行行業經理制度,主要對某一些行業或領域進行長期跟蹤和研究并提供具體的行業信貸指導意見。四是建立客戶經理制度,負責貸前調查,貸中動態監控并提供各種增值服務,貸后負責貸款本息回收、催收等。

其次,建立激勵與約束相容機制。對中小企業信貸部門要從整體利潤、資產質量和風險來考核,對內部員工,也要以其貸款對銀行帶來的利潤及其相關成本來考慮,以貸款收益額為獎勵的依據,允許有一定的貸款損失。就當前來說,應對中小企業信貸部和員工的獎勵應給予重點傾斜,以吸引高素質的人才,激勵其努力工作,主動開拓市場。

第三,建立呆壞賬準備金制度?;谥行∑髽I信貸的高風險及利差,呆壞賬準備金的提取比例應適當提高,并建立呆壞賬核銷制度。

3、科學設計貸款流程

首先,強化貸前風險防范與控制。在完善銀行貸審會制度基礎上,要重視下述幾個方面問題:一是強化信貸員的信息搜集分析職責,明確責任,提高信息甄別能力。二是建立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貸款審查制度。在防范風險的基礎上,適當簡化貸款審查程序,建立授權授信制度,并借鑒國外銀行經驗,逐步建立中小企業貸款的標準化技術手段,提高貸款審批效率。三是建立中小企業信息系統,除企業的財務信息、信用記錄外,應注重企業主的個人素質、信用、能力、企業技術、產品、市場現狀與前景等軟信息。四是建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制度。信用評級指標要注重中小企業的成長性、盈利性等要素,同時充分發揮信用評估、信用擔保等中介機構的作用。五是根據企業風險、信用等級實施不同的抵押擔保制度。如信用貸款、保證人擔保、專業信用擔保機構擔保、法人代表承擔連帶責任貸款等方式。

其次,加強貸中監控與幫助。一是加強對中小企業的動態監控。信貸員要定期、不定期對企業進行訪問和檢查,重點監控企業的貸款投向,項目進展、技術、產品和市場動態,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風險。二是加強對企業的增值服務。利用銀行的信息、技術、人才優勢,及時為企業的技術開發、市場開拓等提供相關信息咨詢,并重點對企業財務管理提供幫助,以提高企業經營成功率,掌握更充分內部信息。三是建立中小企業的風險預警機制,建立預警指標,以更好把握企業的發展動態,控制風險。四是建立中小企業信貸退出機制。通過動態監控,及時發現風險隱患,并采取相應處理方法,保全銀行資產。

第三,重視貸后控制與補救。一方面要做好貸款到期前的通知、收款和相關展期等工作,另一方面,對于賴帳不還的,要及時通過訴訟進行資產保全,做好抵押品拍賣、清收等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對失信企業及其行為進行登記,并及時與相關部門溝通公示,為社會懲罰機制建立奠定基礎。

4、加強業務和技術創新

業務產品創新包括貸款業務的拓展和增值服務。前者如:無形資產擔保貸款,委托貸款,應收賬款融資、購貨合同質押貸款,項目封閉貸款等;后者如: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產品、市場信息,金融知識、政策咨詢,理財服務等。這方面應進一步學習、借鑒創新。

技術方法創新中,當前較為迫切的是針對中小企業信息量少、有限信息中以軟信息為主的特點,建立科學的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和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的預警體系,并通過引進、培養人才,與國外銀行聯合、與高校研究機構合作攻關等形式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總之,信貸風險的控制是商業銀行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前提和基礎。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的特點要求商業銀行要改變既有的信貸管理模式,切實加強中小企業信息的搜集、分析。其中,從中小企業的信貸規模、地域分布和生產組織形式等方面準確定位目標客戶群是信貸風險防范和控制的基本保證;進行制度創新是防范和控制信貸風險的組織制度保證;科學設計貸款流程是防范和控制信貸風險的業務保證;業務產品創新和技術方法創新是防范和控制信貸風險的技術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