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領域問題分析建議論文
時間:2022-04-16 09:14:00
導語:金融領域問題分析建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我國國民經濟面臨的首要問題,既不是所有制及產權的改革問題,也不是進一步促進國企破產的問題。而是必須以一切政策全面促進和提高社會就業,疏緩龐大過剩人口壓力,刺激經濟在低通貨膨脹下恢復增長的勢頭,以遏制衰退恢復繁榮。其次是在保證國家主權、政治獨立、經濟繁榮的前提下,促進融入全球一體化經濟貿易體系的進程。因為只有尋求不斷擴大的海外市場(而不是抑制就業,抑制生產力發展),才是解決中國工業生產能力嚴重過剩的唯一可行的政策方針。
自1994年以來,中國經濟發生了極其深刻的結構性變化。這種變化的實質,是在金融資本主導下,對產業資本實施汰選和重組。眾多國有企業的破產化已成為這一進程中的引人注目趨勢。本文擬試對這一進程的起因及后果作一初步分析。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議。
一
中國近十幾年經濟改革進程,實質是市場資本生產關系在中國經濟結構中日益滲透而深化的進程。特別是1992年以來,此進程之迅速,由于國家政策的導向和保護,是驚人的。這一方面意味著中國經濟體制由以實物產量導向的計劃體制向以利潤導向的市場體制轉化獲得成功,另一方面也引出了大量極其深刻的新問題。迫切需要給予重視和解決。
回顧一下,中國市場資本經濟形態,已走過四個階段。在70年代末解散公社,解放農民。農民開始為市場提供剩余農產品。在80年代初,私人資本首先萌生于商業領域,而在80年代中期擴及于工業領域。鄉鎮工業的蓬勃發展乃是產業新資本形態興起的典型標志。(盡管許多鄉鎮工業名義上屬于鄉鎮集體所有,實質卻是私有經濟。)隨著非國有工業的擴展,開始與國有工業體系競爭市場、原料、能源及技術。由于其經營機制的靈活性,特別是由于其能直接從農業過剩勞力中汲取最廉價的剩余勞動力,因此多數國營工業難以與之競爭。
到1992年以后,中國資本的主導形態發生了更加深刻的變化,而由產業領域拓展到金融領域。從而達到了市場資本生產關系的最高級形態,即以金融資本為經濟主導形態的金融資本主義形態。(應當說明,本文使用“經濟資本主義”這一概念,是以之作為一個經濟術語而不是意識形態術語。不包涵政治性的批評涵義。)
認為中國現階段是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實際即是所說的新民主主義。新民主主義經濟的主要成分是多種經濟混合并存而以國營經濟為主導的資本市場經濟。但如徹底放棄國營經濟,則純自由市場經濟即將變成純粹的資本主義經濟。
二
目前,中國國民經濟已分化為二元化結構,即分化為(-)國家財政經濟(二)民營(私人及集體)經濟兩大部分。
近年來,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利潤總額中的分成比例不斷下降,導致主要偏重依賴國有企業提供收入來源的國家財政經濟陷入困境。
這種困境表現在兩方面:
1.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跟不上國家及國民經濟需求的增長;
2.國家財政的增長速率跟不上通貨膨脹的實際增長速率。
另一方面,眾多國有企業日益入不敷出,必須日益嚴重地依賴政府經濟支持(設立下崗基金也是一種財政補貼的特殊形式)及其他政策支持而生存。而民營企業則向政府提供日益增多的稅收,成為國家及地方財政收入的日益重要的來源。
三
1992年后中國的改革,曾嘗試沿著兩個方向進行:
(一)推進市場主義導向的企業改革,即所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政策目標是建立股份制化企業,通過資本股份化方式;將產權轉化和分化,也將債務包袱轉化和分化,從而將虧損的國企包袱逐步卸掉,進而逐步由能提供經濟剩余即稅收的民營經濟所取代。但是,這一改革方向,一方面由于遭遇嚴重的意識形態問題(“關于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的若干理論和政策問題”,當代思潮特約評論員),另一方面由于瀕臨破產的國企拋出大量失業人員已導致嚴重的社會不安,因而難以推行。(二)實施稅制改革,建立中央與地方稅收分流的新稅收體制。這一改革有得有失有利有弊。其弊病之一是,由于改革后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即主要直接來自地方稅收。這就提供了最強有力的經濟杠桿,不僅強化了地方經濟閉關自守的保護主義傾向,也使得地方政治與地方民營經濟日益緊密地結合起來,因為事實上只有民營經濟才能為地方政府提供豐厚的稅收(而多數國營經濟均瀕臨虧損或破產)。另一方面,通過政府官員以權力對私營經濟的保護和支持,一部分官員借此獲得個人經濟收益。在通貨膨脹的巨大壓力下,導致腐敗現象日益嚴重。干部階層因而發生分化:(一)形成了地方官僚與地方財閥相結合的地方主義勢力。(二)出現了為民營經濟利益集團直接提供政治服務的買辦官僚。
四
與國民經濟結構的二元化同步發展,中國金融體系也發生了二元化。在中央政府控制的中央金融之外,近年形成了支撐民營經濟的第二金融體系?;钴S的上海及深圳交易所是這一新金融體系的兩大象征。非國家銀行的金融中介機構迅速成長。通過買賣及炒作原始證券等金融衍生交易而使借貸資金量顯著增長,并創造出具有高度流動性的龐大金融資產。這種間接金融過程不但增加了借貸資金的供給,也使國民經濟中的流通資產量大大膨脹。可以說,正是深滬兩大金融市場,在政府近年嚴厲的宏觀調控形勢下,仍能提供雄厚的資金支持,從而刺激了華東華南及沿海經濟保持繼續增長勢頭并維持局部繁榮。
第二金融體系的生成,還提供了國內資金融通的體制外循環渠道。不僅為民營經濟提供了金融手段,又融入了國際資金來源。至于所謂“數萬億民間儲蓄”中的一部分,與通過國家金融機構轉移滲入的國有資金相匯合,成為93-96年間房地產、期貨及證券市場炒作的主力。這種第二金融力量的形成,促進及加速了中國經濟結構的性質轉變。
可以認為,中國經濟資本市場方向的快步發展,是在1993年以后。自那時以來的五年中,中國的新生資本主義經濟形態,已由商業流通領域及產業領域,迅速擴張到金融信用領域,從而正在演進到市場資本主義的最高形態,即以金融資本作為經濟主導形態的經濟資本主義。
五
由產業資本主導轉為金融資本主導的經濟運動,這一轉化,首先是由1992-1994年全國范圍的房地產開發效促發的。
房地產熱的實質是金融投機。房地產開發的一般模式是:一塊土地,由地方政府批給某人或某公司。某人或某公司即以此土地為抵押取得國家銀行貸款。這筆貸款因而被用于投資(開發建設)以及高額消費。當貸款因房屋銷售困難而無法被償還時,這塊土地的所有權即作為抵押物而轉到銀行名下。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一過程中,這塊土地本來是國家所有的,但最終又通過銀行回到國家手中。這似乎是一個魔術,當這同一塊土地由國家(抽象意義的)轉手到國家銀行名下時,這塊土地成為下金蛋的鵝,為土地批租者、征地者、銀行創造了巨大經濟收益(實質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地租)。(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國有土地統一地產的分割、私有化也由此實現。(只要銀行再將作為被抵押物取得的各地地產予以公開招標拍賣,這些土地即可通過貨幣化而過渡到實際的私有化)。
- 上一篇:全球金融體系脆弱論文
- 下一篇:實驗小學科學發展觀學習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