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論文
時間:2022-04-16 10:19:00
導語: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對一國金融穩定會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隨著金融全球化,中國金融開放逐步擴大,因此關注信貸風險更為重要。本文用偏好偽裝理論和權力尋租理論解釋了信貸風險產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偏好偽裝權力尋租信貸風險
一、偏好偽裝理論和權力尋租理論
1.偏好偽裝理論
偏好偽裝在社會現實經濟生活中隨處可見。所謂偏好偽裝,即是指在某種特定的社會壓力下,一個人隱瞞自己真實欲望的行為。偏好偽裝沒有反映自己真實的想法,原因是有種社會壓力會無形中迫使自己作出不是自己內心真實想做的行為。每個人內心總有一個總體效用水平,第默爾·庫蘭認為一個人的總體效用是個人內在效用、名譽效用和表達效用三部分組成。一個人的內在效用僅僅是反映內心的想法,當他公開自己內心真實想法時,這可能會影響到人們對他的評價或者對他的態度,他可能選擇說假話,為了人們對他信任,他可能提供證據,證明他接受大家主流選擇。當個人觀點與公共觀點不一致時,會導致公眾不同程度的懲罰。
縱上所述,一個人在作出公開偏好時,他所追求的總效用要最大化,即內在偏好效用、名譽效用和表達效用三者之和最大化,這有兩種情況:
第一,個人內在偏好對公開偏好有影響時,當他在0到100選擇,這種情況下他完全按照自己需要進行選擇,他的表達效用最大化,最大表達效用值是20,而名譽效用最大化選擇值是80,個人的內在偏好,表達效用和名譽效用三者之和最大化值體現在值70上,因此他考慮諸多因素,最終會選擇值70,這時他為了效用最大化而進行了偽裝偏好。
第二,個人內在偏好對公開偏好沒有影響時,在一個多成員決定的集團中,個人選擇對最終的結果影響是微小的,因此個人的內在偏好對公開偏好沒有影響,這時個人的內在效用是固定的。
2.權力尋租理論
權力是一種資源,在不同的方式下有不同的權力。韋伯認為人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進行統治的方式就是將權力強加于人,以使其合法性得到承認的方式。他認為權力有三種;傳統型權力、個人魅力型權力和法理型權力。
“尋租”這個概念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一位叫安克魯格的教授于1974年在她的《尋租社會的政治經濟學》中提出的。她說:“在多數市場導向的經濟中,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管制比比皆是。這些管制導致各種形式的租金,以及人們經常為這些租金而展開競爭。在某些場合,這種競爭是完全合法的。在另一些場合,尋租采取其他形式,如賄賂、腐敗、走私和黑市?!闭材匪?布坎南的尋租理論認為,所謂尋租活動,就是行政權力介入市場而大發橫財的行為,這里的橫財也稱租金,是一切由于行政權力干預市場經濟活動,造成不平等競爭而產生的收入。
權力尋租產生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以下幾種;產權制度因素,產權不清晰,形式上是人人共有,但實際上控制權在少數人手中;管理制度,企業內部管理制度混亂,沒有形成現代的權力制衡制度;經濟利益驅動,經濟學假設人都是經濟人,都會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權力的控制者也會權衡各方利益,實現自己經濟利益最大化;最后還有監管法制不完善。
二、偏好偽裝、權力尋租和商業銀行信貸風險
銀行信貸是一種資源,在商業銀行系統里,信貸資源配置行為人的行為方向和力度,對于信貸資源配置的效率、質量、效益具有關鍵性的重要影響。而這種資源配置者銀行領導擁有絕對的權力,因為在同等的情況下,領導可以決定把貸款發放給誰不發放給誰。銀行領導的這種絕對的權力很容易導致信貸腐敗,而銀行信貸員工的偏好偽裝助長了這種腐敗,因此金融機構內部信貸決策管理人員形成了集體腐敗,也是導致銀行發生貸款風險的重要原因。
假設商業銀行人員僅有領導和信貸員工,他們都在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基礎上進行選擇。某企業需要一筆貸款,該企業負責人在與別的貸款申請人同等條件下缺乏優勢,比如企業經營前景不樂觀,經濟實力差等,于是賄賂該商業銀行領導,行長擁有絕對權力,他作為一個經濟人,考慮成本收益后,最后決定貸款給該企業。面對這樁交易,其他員工反映呢?假設下圖是員工面臨的選擇:
面臨這筆貸款,領導會征詢員工的意見,要求員工公開表達對這筆貸款的意見,員工的效用函數表達式是:總效用=f(工作,晉升,獎賞,和領導關系等)。如果員工流露出不同意的情緒,他的效用是-1單位,這是因為領導會在工作、晉升機會、獎賞、相互處理關系等給予報復。在這種情況下,員工在公開表達時選擇同意。因為員工選擇同意,他得到了2單位效用,明顯比不同意要多,即員工可以在工作、晉升、獎賞方面有一個無摩擦的未來。因此最好的均衡就是(貸款,同意)。在這種選擇下,員工是偽裝偏好,而領導也實現權力尋租,他得到3單位效用,而信貸員工實現了效用最大化,即內在偏好、表達偏好和名譽偏好三者總和達到最大化,得到2單位效用。而這筆貸款沒有完全按照風險的考核標準審核,因此在偽裝偏好和權力尋租公共起作用的情況下,信貸風險產生。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銀行領導執意某借款人的貸款申請,員工權衡利益和成本,信貸員調查員在信貸調查時自動會偏離借款人實際情況,使的借款人的條件達到申請條件,而信貸審查人員在信貸員調查報告的基礎上的出結論,這本身就是一種錯誤,另外他們也會放松條件,符合領導的要求,這就是銀行被領導人的集體偽裝偏好,形成集體的無知,從而信貸決策明顯失誤而引發信貸風險。
在銀行信貸的過程中,信貸員工偽裝偏好是一種加速器,推動不良貸款的產生,而權力是偽裝偏好的制造廠,生產大量偽裝偏好。權力和偽裝偏好相互作用,最終不良貸款形成,信貸風險產生。如圖:其中上鍵號表示“加速”,下鍵號表示“生產”。偽裝偏好的存在,使得銀行內部和外部監管弱化,導致信貸資源配置的嚴重扭曲,在一定程度上縱容權力尋租的出現,因此銀行在信貸方面應該設計降低或防止偽裝偏好機制。三、防范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措施
金融是一個國家的核心,而銀行又是國家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信貸風險對國家經濟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必須防范信貸風險。
1.培養商業銀行人信托責任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對受托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托給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進行管理或者處分的行為。信托關系由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三方面的權利義務構成,這種權利義務關系圍繞信托財產的管理和分配而展開。一般情況下,委托人和收益人是同一方,信托責任是指受托人對委托人/受益人負有的嚴格按委托人意愿(而不是自己的)管理財產的責任。
郎咸平教授曾總結:中國目前最缺乏的是什么?是信托責任。尤其是國家政府機構的信托責任缺失,導致整個經濟體系中各領域都嚴重出現信托缺失。因此帶來的惡劣后果就是:政府威信的尚失,企業責任的尚失,個人誠信的尚失。所以說,由政府帶頭,建立全社會的信托責任,是根本解決問題的關鍵。事業單位信托責任容易導致人力資源管理的混亂,比如任人唯親、決策一人說了算、職員普遍的偏好偽裝等。因此要培養商業銀行人的信托責任:一是要加強人思想道德建設,培養他們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二是加強外部監督,實行嚴格的法律制度。
2.商業銀行對借款人聲譽考核指標要量化
考核指標多為定性指標,比如優秀、良好、中等等,確定定性考核,容易導致績效評價模糊,而量化指標比較客觀,具有說服力,因此要進行借款人聲譽考核指標量化。
假設衡量借款人聲譽水平高低指標主要有產品質量、公司業績、違約記錄、社會責任河借款人吸引力等因素。銀行可以列出衡量借款人聲譽評價指標因素,設因素為(),如::產品質量;:公司業績;:違約記錄;:社會責任;:借款人吸引力;:其他因素。
然后銀行需要根據各因素的重要性分別賦予它們的權重。每0各因素權重為:
接著對各因素滿足程度賦予0-5分,設為各因素分數,銀行可以賦予各因素分數為:
因此借款人聲譽評價水平高低就可以根據以上數值計算出,設績效考核成績為R,則考核成績為:
3.實施房地產信貸人員的問責制度
目前商業銀行信貸制度是條塊分割、分散授信、多級決策的授信管理體制。為了適應信貸形式的變化,商業銀行必須實行扁平化管理,重組業務流程,在全行范圍建立信貸分析和決策的支持系統,提高獨立審貸和控制風險能力,因此要求建立信貸人員問責制度。信貸人員必須承擔相應責任,這要求下列三點同時實行:(1)實行第一責任人制度。第一責任人制度是指在該行扁平化的組織架構下,基于充分的授權,將風險識別和防范的責任界定在基層第一線,貸款安全性的責任主要由一線的放貸人員來承擔,貸審委只負合規性審查等次要責任;(2)實行終身風險問責制度;(3)實行信貸事后監督制度。信貸事后監督制度是防范風險的最后一道關口,這信貸人員自己開展的貸后檢查和總行審計部門對支行的貸款也實施事后監督。
參考文獻:
[1]韓繼云:我國房地產信貸風險透析及對策[J].青海社會科學,2003(4)
[2]易憲榮:中國房地產市場過熱與風險預警[J].財貿研究,2005(5)
[3]TimurKuran:偏好偽裝的社會后果[M].長春出版社,2005
[4]趙巖青何廣文:聲譽機制、信任機制與小額貸款[J].金融論壇,2008(1)
- 上一篇:商業銀行網上銀行業務論文
- 下一篇:市安監局科學發展觀調研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