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性和文盲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7 10:49:00
導語:流氓性和文盲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綜觀中國歷史,國民性的兩大痼疾是流氓性和文盲性;流氓性的深層表現是缺乏誠信,文盲性的深層表現是缺乏理性;并且二者是一對互補的范疇:文盲性催生流氓性,流氓性催生文盲性,二者構成一個循環的怪圈;缺乏誠信和理性對中國社會的危害是深遠和持久的;中國社會發展要進入歷史的快車道,關鍵要解決好誠信和理性問題。
【關鍵詞】中國發展研究
中國社會的發展關鍵取決于國人自身的努力,因為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因素。而國人的行動又取決于國民性。綜觀中國歷史,國民性的兩大痼疾是流氓性與文盲性,或者也可以說國民性的兩大痼疾是缺乏誠信和理性。
什么是流氓?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一是原指無業游民,后來指不務正業、為非作歹的人。二是指施展下流手段放刁、撒賴等惡劣行為。
流氓性不同于流氓。流氓是一種具體和表象,而流氓性是一種抽象和實質。流氓性的深層表現是缺乏誠信。
從觀念的層面看,中國社會是非常強調誠信的。對誠信的要求構成了中國傳統道德的核心精神之一?!罢\”即真實無妄,其基本的含義是誠于己,誠于自己的本性?!洞髮W》言:“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誠”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罢\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真實無妄是天道,而對誠的追求則是人道,故“養心莫善于誠”(《荀子·不茍》)。以“誠”為基礎,中國人形成了許多相關的道德,如為人的“誠實”,待人的“誠懇”,對事業的“忠誠”。正如《中庸》所說,“不誠無物”?!靶拧钡幕竞x就是誠心實意,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靶拧迸c“誠”是相通的品德?!墩f文解字》云:“信,誠也,從人言?!笨鬃影阉鳛樽鋈说母?。“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保ā墩撜Z·為政》)《呂氏春秋》有《貴信》篇,把信當作人立身處世的根本,并主張人生以誠信為貴,“君臣不信,則百姓毀謗,社稷不守;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則離散郁怨,不能相親;百工不信,則器械苦偽,丹漆染色不貞?!?/p>
但從現實層面看,中國社會又是非常缺乏誠信的。這里缺乏誠信的原因,除了信息不對稱、經濟人、有限理性等一般原因外,還與中國社會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結構有密切關系。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73頁),“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98頁)。首先,傳統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是產生缺乏社會誠信現象的經濟根源。自給自足小農經濟所體現的人與自然博弈不同于社會化大分工所體現的人與人的博弈,前者更有助于催生博弈主體的機會主義意識。當然,小農經濟有家庭內部的經濟分工,所以,小農經濟所導致的誠信更多體現的是一種家庭誠信,而非社會誠信。其次,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傳統官僚集權體制是滋生社會誠信缺乏的政治土壤。人治導致隨機性,隨機性導致機會主義泛濫,而機會主義泛濫必將導致社會誠信缺乏。再次,以小農經濟為根基的中國傳統文化所表現出的價值取向是導致社會誠信缺乏的文化溫床。防止誠信缺乏的最有效策略就是提高誠信缺乏者的決策成本。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為貴”等處事原則為缺乏誠信者提供了溫馨的避難所?!按笫禄 薄ⅰ靶∈禄恕?,其直接結果是增大了無誠信者的收益,減少了其不守信用的成本。所以,這種游戲規則只會導致更多的人去作奸犯科,而不是誠實守法。
什么是文盲?辭海的解釋是:不識字或識字極少的人。這里文盲性不等同于文盲。文盲性的深層表現是缺乏理性。不識字不等同于沒有理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并不等同于理性水平的提高。知識分子不是文盲,但不能排除知識分子具有文盲性。有些農村老漢斗大的字不識,但并非就一定具有文盲性。
在中國,文盲性的主要表現是:一是重迷信,輕科學;二是重實際,輕理論;三是重當前,輕長遠;四是重幻想,輕理想。
與產生流氓性的根源一樣,文盲性產生的深層根源也在于中國社會特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結構。首先,落后的小農經濟生產力水平是產生文盲性的經濟基礎。落后與愚昧是緊密相連,“窮”與“愚”是互為因果。治“窮”關鍵在于治“愚”;同樣,治“愚”關鍵也在于治“窮”。其次,封建專制的政治體制是催生文盲性的政治根源。專制主義總是與文盲性相伴而生。文盲性為專制提供存在的前提和基礎;而專制主義又不斷催生著文盲性。再次,封建專制文化本質也是一種為強勢服務的愚民文化,這種愚民文化又進一步加深了社會的文盲性。
另外,流氓性與文盲性也是一對互補的范疇。文盲性催生流氓性,流氓性催生文盲性,二者構成一個循環的怪圈。
流氓性與文盲性對中國社會健康發展的危害是深遠和持久的。
首先,導致了中國社會發展的高成本。誠信的缺乏,增加了社會運行的無序。誠信是一個社會健康發展的必備條件。誠信的本質體現在誠與信兩個方面。有誠者,則個人品格就高尚,而個人品格高尚,則社會競爭主體行為的合理化就能得到保證。有信者,則個人與社會的承諾就能得到遵守,而遵守承諾又是社會有機體運行有序化的重要保證。眾所周知,健康社會應滿足有秩序的基本條件。而當一個人自己既遵守對自己的承諾,又遵守自己對別人的承諾,這時,社會秩序也就有了保證。這樣,對于一個社會競爭主體而言,預期就有價值,契約就能得到有效執行,交換就能得到順利實現,資源可在不同空間和時間內能得到有效配置。另外,理性的缺乏,也導致資源配置只有短期最優,而無長期最優;只有局部最優,而無整體最優;只有個體最優,而無社會最優。
其次,不利于中國社會的法治化建設。法治本質就是要求每一個人遵守眾人的約定。所以,有了誠信和理性,法治社會也就有了保證,法律就能夠得到有效執行。另外,法律是一種外在約束,誠信和理性是一種內在約束。再完備的法律,也不可能窮盡所有可能的情況,所以,外在的法律形式必須與內在的誠信和理性世界有機結合,才能使法治走向更加完善的程度,也才能使法治社會的運行成本更小和運行更高效化。同時,內在約束同外在約束相比,內在約束是更為基礎的約束。一個社會競爭主體,只有將外在約束建立在內在約束的基礎上,并且能將兩種約束有機統一起來,其約束才是最有效率的。
再次,不利于中國的民主化建設。民主的核心在于民主精神。無民主精神的民主只有形式,而無實質。而誠信和理性也是民主精神的核心要素。因為若沒有誠信和理性,民主就有可能陷入“囚徒困境”,民主就有可能成為偽民主。
第四,由于缺乏誠信和理性,“面子”與“血緣”就成了中國社會的一種秩序均衡。一方面,人們總是希望別人有誠信和理性;另一方面,對自己又是另外一套。于是,“面子”就應用而生。雖然“面子”是給別人看的,其對人的約束力是有限的,但相對于無序而言,
“面子”仍不失為是一種較好的約束。所以,“面子”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無序競爭的自組織均衡。另外,“血緣”也是由于社會競爭中誠信和理性的缺乏所導致的一種合作均衡。人們產生合作的路徑主要有:血緣、地緣、業緣等。其中血緣是產生合作的天然最短路徑。而在誠信和理性缺乏的條件下,合作一般會更趨向于路徑最短化,所以,重血緣,講血緣,就成了中國社會濃重的一道風景線。
第五,缺乏誠信和理性,不利于民主化和法治化;而民主化和法治化建設的滯后又進一步使誠信和理性更加缺乏。它們之間是一個互相作用和互相嵌套的結構,并共同制約著中國社會的健康發展。
在中國,解決流氓性與文盲性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
首先,大力發展經濟是解決問題的基礎。經濟的發展將促進社會建立起普遍而發達的社會分工體系,這是消除誠信缺乏和建設理性社會的基礎所在。這里,用經濟作為解決社會問題的基礎變量,也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們所達的生產力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頁)?!拔镔|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保ā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頁)“當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和財產關系(這只是財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頁)所以,“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頁)。一切“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保ā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頁)
其次,體制創新是關鍵。這里政府是解決問題的突破點。要積極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建立上下級之間和同級之間權力的相互制衡和監督的有效機制,政府要帶頭依法行政。在加強誠信和理性建設方面,政府擁有獨特的優勢。作為社會中規模最大的非市場組織,政府本身的強制力和再分配能力,使其自身在提供規則的服務方面,有著巨大的規模優勢和乘數效應。當然,政府本身也是由現實的各種利益主體構成的,所以,政府自身也必須受到監督,要受到市場競爭的壓力。這里核心是政府在治理行為中必須體現一種法治精神。行政權力必須被置于法律權威之下,任何形式的政府調控政策和規則措施都必須具備充分的法理基礎,與規則有關的政策措施的貫徹和實施必須被納入法治軌道,政府權力的運用應當受到合理制約,相關管理行為必須得到有效監督。
再次,文化創新是靈魂。文化是一個社會的靈魂。中國傳統文化本質上是與傳統小農經濟和封建專制相適應的產物,這種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產生的文化與市場經濟所要求的文化肯定會有許多方面的較大差距。所以,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條件下的創造性轉化,是當代中國建設成熟市場經濟的緊迫需要。首先,我們要繼承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成份,不能割斷傳統。馬克思說:“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歷史條件下創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保ā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0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其次,要創新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使其顯示出更好地為經濟基礎服務的功能。黑格爾說:“傳統并不僅僅是一個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過來的忠實地保存著,然后毫不改變地保持著并傳給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過程那樣,在它的形態和形式的無限變化與活動里,永遠保持其原始的規律,沒有進步?!保ā逗诟駹栔v演錄》,第1卷,8頁)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如果已失去了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它的生命也就終止了。所以,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只能顯示在不斷地改造、創新中。再次,要實現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有機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整體上保持了一種漫漶而又深邃的基礎文化特征。馬克思主義在近一個世紀的輸入與發展中,也已成長為中國文化的一種十分深厚的當代傳統。另外,西方文化在中國現代化的實踐中,也日益滲透并構成了當代中國重要的思想資源之一。所以,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實現三種文化的有機結合已成為時展的客觀要求。立足于當代社會發展的實踐需要,立足于當代中國國情,真正實現三種文化的融合重鑄,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新飛躍;它將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中體,也不是原本意義上的西體,而是一種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新型文化;它將具有鮮明的歷史繼承性,又具有當代性和開放性。
- 上一篇:部隊副處長述職報告
- 下一篇:國資辦副主任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