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組織和諧勞動關系構建

時間:2022-02-15 10:49:47

導語:工會組織和諧勞動關系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會組織和諧勞動關系構建

[摘要]新時代勞動關系具有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建立運行多元復雜、職工技能轉型壓力提高以及受外部貿易影響增大等四個方面的典型特征。研究結合新時代背景及工會組織自身特點,提出了工會組織要堅持互利雙贏,堅持素質提升,堅持協商協調,堅持依法構建等四點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基本思路。

[關鍵詞]勞動關系;新時代;新特征;工會;貿易戰

一、前言

勞動關系是一種社會關系,勞動關系問題本質上是社會問題,勞動關系運行始終和一個國家所處的時代、社會發展的大背景息息相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新時代的勞動關系進行探討成為理論上的熱點問題。[1-5]而新時代背景下的勞動關系具有哪些新特征,分析和回答好這個問題,對于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過程中充分發揮好工會組織作用,至關重要。

二、新時代勞動關系具有四個“前所未有”的明顯特征

(一)黨和國家對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重視與支持程度,前所未有黨的十八大以來,多次就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發表系列重要講話,提出許多新思想新要求。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的《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是指導勞動關系的綱領性文件,意義非常重大。2015年7月,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召開群團工作會議并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2017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改革建設方案》,這在黨和國家歷史上尚屬首次。黨的報告在頂層設計上再次明確要“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系列重要講話,黨的群團工作會議,黨和國家出臺的意見舉措,乃至于黨的報告對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頂層部署,都凸顯了黨和國家對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從未有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相較于歐美國家自治型勞動關系,我國明確提出要建立黨委領導下的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工作體制,這是我國新時代勞動關系的本質特征和優勢所在,更是我國勞資政三方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重要保障。(二)新時代勞動關系建立與運行的復雜多元程度,前所未有從用工主體看,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規模企業,傳統企業與高科技企業大量并存,其中數量巨大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因生產經營和用工管理等原因,勞動關系相對緊張。從用工方式看,有長期用工和短期用工,直接用工和派遣用工,正式用工和臨時用工,還有計件工,新型網絡雇工,等等,方式各不相同。從職工利益訴求來看,80后、90后新生代職工、新生代農民工逐漸成為勞動力主體,他們渴望更高的勞動報酬、更適合的崗位、更好的培訓,渴望更加舒心的工作環境,更加暢通的上升渠道,對自身合法權益能否得到保障更加敏感焦慮。他們更加注重體面勞動,權利訴求、利益訴求、精神訴求、安全訴求日趨增加,尤其對民主、公平、正義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要求。從勞動關系穩定性看,工業化城鎮化帶來的農民工群體向產業工人和市民轉變,市場化帶來的企業之間、人才之間激烈的競爭,企業生產經營及利潤效益的起伏,職工跳槽轉崗,失業再就業,等等,這些相互交織的因素決定了新時代勞動關系的運行將始終是動態的和變化的。勞動關系是生產關系,現時勞動關系的復雜多元是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轉型的表現,也是市場在勞動力資源配置起決定作用所帶來的表現,是企業實現資本價值和職工實現勞動價值的表現,但同時也給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帶來極大的挑戰。(三)新時代經濟發展給職工隊伍帶來的技能轉型升級壓力,前所未有新時代經濟有三個明顯特征,一是“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二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三是“創新是經濟發展新時代的根本動力”。[6]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過程中,一些低效率、資源消耗過大、產能過剩的如煤炭鋼鐵冶煉化工領域的落后企業將會被淘汰出局,此期間必然會伴隨著淘汰企業職工的結構性失業。比如吉林省遼源市的紅梅煤礦,因結構調整停產,2017年底有5000名職工面臨轉崗就業。轉崗就業的前提是有新理念新技能,否則很難在找到合適的崗位。在經濟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一批創新高效的企業將會應時而生,一些技術低端、管理落后的如紡織服裝和制造加工類等企業要么倒逼向高端轉型,要么退出市場,這期間對于相關企業、相關行業的職工而言,就業失業之間的互相轉化很可能成為新常態。另外,工業化城鎮化帶來的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這個龐大的就業群體如何適應新時代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更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進程中必須要面對和解答的問題。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浪潮中,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廣大職工或者主動學習、主動適應,主動對自身的技能本領進行“轉型升級”,成為高質量的藍領、白領乃至金領,或者是被動應對,承受結構性失業、技術性失業或低薪就業帶來的轉型陣痛。失業對于職工而言,絕非收入減少這一個問題,而是涉及到社保接續、子女上學、老人贍養、車貸房貸、家庭穩定、幫扶救助、心理疏導等一系列復雜問題,歸根結底還是社會問題。幫助職工進行技能轉型升級,幫助他們充分就業,絕不僅僅是工會組織或政府人力資源部門一家兩家的事情,而應該由全社會的資源來進行推動。(四)外部貿易對相關行業相關領域造成的就業與收入影響,前所未有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與世界經濟已經深度交融。改革開放既是動力,也是資源,同時也增加了沖擊我國勞動關系穩定的諸多因素。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力度進一步加大,這種來自外部的包括市場動蕩、價格起伏、關稅制裁等不確定因素對我勞動關系的影響,只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強。以2018年中興通訊事件為例,美國采取對中興公司的制裁后,中興公司4月20日召開新聞會指出:“這樣的制裁將使公司立即進入休克狀態,將直接影響公司8萬員工的工作權利,直接損害8萬個家庭的利益?!币粋€制裁能導致8萬員工失業的危險,這是此前國人萬萬都不能想到的。與外部經濟的緊密聯系導致勞動關系運行的穩定性易受外部影響,這就是新時代勞動關系的又一個典型特征。“打開窗戶,新鮮空氣會進來,蒼蠅也會飛進來”,我國勞動關系“獨善其身”的時代,恐怕是一去不復返了。中興事件不是孤例,結合2018年美國采取單邊主義對我發動史無前例貿易戰的背景看,包括衣食住行、輕工制造、日常用品等普通人能想到的各方面都列入清單,其中通信、電子、機械設備、汽車、家具、家紡等勞動密集產品是相對突出的征稅領域。貿易戰還能打多久,打到什么程度,對我國相關行業相關領域的影響到什么程度,這些都是研判和諧勞動關系運行必須要著重考量和未雨綢繆的因素。有一點能夠確認,貿易戰對出口企業非常不利:加征關稅帶來的是企業生產成本提升和隨之而來的市場或短暫或長期的萎縮以及企業利潤的下降,利潤的下降將直接影響職工收入。而經濟收入,永遠都是職工權益的核心內容,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大廈基石。除了大規模的貿易戰,出口企業市場占比、匯率關稅等政策變化、進口產品對國內同類企業的沖擊,外資企業搬離轉移乃至國外勞工來華就業,等等,這些曾經很遙遠的事情正在逐漸成為影響勞動關系的現實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講,構建新時代和諧勞動關系,絕不僅僅只考慮國內的和諧因素,還要站在國家發展大局,從多邊貿易全球化的視野來進行審視和應對。

三、構建新時代和諧勞動關系的四點思路

(一)堅持互利雙贏,把促進企業發展和維護職工權益作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根本原則。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條件下,勞動關系的社會主義性質沒有改變,勞動關系雙方在“根本利益一致、具體利益差別”這個本質屬性上也沒有變。工會組織要把握好“促進企業發展,維護職工權益”辯證統一的關系,二者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促進企業發展,職工利益特別是經濟利益才能得到更好的維護;保障職工權益,企業發展才能具備堅實的人才基礎和智力支撐。不搞勞資對抗,不搞零和博弈,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以協商機制推進企業發展利益和職工合法權益的整體一致,這是中國工會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根本原則,是中國工會同西方工會的顯著區別,也是中國工會能在世界工會運動普遍走衰的情況下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堅持互利雙贏,工會組織一方面要引導企業樹立依靠職工、尊重職工、發展職工的科學理念,涵養和發展先進的企業文化,按照法律法規主動落實好職工勞動報酬、社會保險、休息休假、教育培訓、勞動安全等各項職工合法權益,推進企業效益提升與職工勞動報酬增長同步,履行好社會責任;另一方面要教育引導職工樹立“企興我榮、企衰我恥”的主人翁意識,鼓勵和幫助職工在各自崗位上敬業奉獻,通過合理化建議、集體協商、技術創新、練兵比武、勞資懇談等各種方式,為企業發展貢獻智慧力量。(二)堅持素質提升,把打造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作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重要著力點。從經濟發展的宏觀層面來看,無論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還是經濟高質量發展,都需要一支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來做重要支撐和基礎保障??萍歼M步,首先是科技人才的進步;高質量發展,說到底還要依托職工的高質量發展。產業工人隊伍素質是否提升,事關經濟結構能否轉型成功,事關制造強國戰略能否實現。從企業發展層面來看,人才是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動力,新項目實施,新技術研發,新市場開拓,新管理制度的落實,原有技術傳承乃至先進企業文化職工文化的建構運行,哪一項離得開高素質職工的積極參與?“企”無“人”則“止”,沒有人才,就沒有技術;沒有技術,就沒有企業發展。沒有企業發展,就沒有職工利益的有效落實。提升職工隊伍素質,就是幫助企業做大發展這個蛋糕,就是幫助職工能分到更多的蛋糕,是企業和職工之間的最大公約數。特別是在當前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著眼提升職工隊伍素質,尤為重要。從職工層面來看,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新設備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網絡與人工智能的迅速普及,新業態新模式的不斷涌現,以及部分傳統行業的逐漸萎縮,將使一些文化程度不高、技術本領不強的職工面臨低薪就業或失業風險。在市場決定勞動力資源配置的情況下,企業出于盈利考量只會把高薪賦給那些能為企業創造效益的人才而不是身無一技之長的“普工”。這條鐵律決定了無論是怎樣的協商機制,怎樣的幫扶救濟舉措,都難以使這些文化程度不高、技術本領不強的職工得到最好的收益?!凹矣星Ы?,不如薄技隨身”,幫助提升職工個人的技能素質,推動他們伴隨產業結構調整進行技能轉型,是工會組織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重要著力點。工會組織推進打造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一是要按照“政治上保證、制度上落實、素質上提高、權益上維護”的總體思路,協調推進《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各項舉措的有效落實;二是要充分發揮工會組織大學校作用,充分利用好“勞模工作室”“工匠工作室”等陣地,廣泛開展勞動競賽、技術練兵、技術攻關等一系列技能提升行動;三是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導和教育廣大職工樹立立足崗位、勇于創新、精益求精、爭創一流的職業理念,助推他們不斷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成為新時代優秀的職工群體。(三)堅持協商協調,把健全完善協商協調機制作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的主要途徑。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與勞動合同制度、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并為我國協調勞動關系三大機制。勞動合同屬于微觀層面,側重協調職工個體與企業之間勞動關系。集體合同屬于中觀層面,側重協調單位與本單位職工之間、行業(區域)企業與本行業(區域)職工之間的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屬于宏觀層面,側重“研究解決有關勞動關系重大問題”,[7]其指導性、規范性和協調性的作用更強更為突出。勞資政三方機制是世界上多數成熟市場經濟國家協調勞動關系的通行做法。我國對三方協調機制的認識有一個逐漸接受和肯定認同的過程。2001年建立國家層面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會議制度,此后各地相繼成立機構、建立機制、穩步運行,但總體上處于實踐探索階段。2008年施行的《勞動合同法》規定要“健全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方向和引導意味較強,實踐效果并不突出。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等對協調勞動關系均有表述,但并未提及“三方”。黨的報告則從構建新時代和諧勞動關系的高度,從頂層設計層面再次將三方機制予以肯定和明晰:“要完善政府、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協商協調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眻蟾孢@段簡潔扼要的表述至少表達了四方面含義。第一,主體是政府、工會和企業三方;第二,形式是“共同參與”,三個主體缺一不可;第三,手段是“協商協調”;第四,目標是“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為何手段是“協商協調”?從勞動關系發展方向看,雖然勞資領域仍存在不少矛盾,表現出多元復雜動態的特征,但勞動關系構建模式由傳統意義上的沖突對抗、分歧隔閡向新時代的協商合作、互利共贏轉型已經是大勢所趨。這既是由社會主義制度下勞資利益整體統一的國情所決定,更是新時代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產物——高質量的發展,一定是和諧的發展。因此可以預見,三方機制在構建新時代和諧勞動關系過程中的職能只會越來越得到強化,將在推進勞資兩利、促進社會和諧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工會是職工群眾的“娘家人”,運行好勞動合同、集體合同和三方協商等三大協調勞動關系機制,一是要著力擴大工會組織覆蓋面,吸納更多職工加入到工會組織,不斷增強勞方代表性和影響力;二是要提升工會工作者隊伍素質,不斷提高協商協調能力,不斷增強協商協調實效;三是要推動集體合同等相關法規的立法和落實工作,主動加強與政府、企業的溝通聯系,積極反映職工意愿訴求,不斷增加工會組織的話語權。(四)堅持依法構建,把法治作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重要保障。勞動關系的運行,離不開法制的規范和保障。只有勞資雙方尊崇法律、遵守契約,共同在法治的框架內協商協調,勞動關系才能做到和諧穩定。實踐中的一些勞動爭議案件,要么是法律法規對爭議內容尚無明確規定,要么是雙方對法律法規不熟悉不了解,要么是對協商好的契約缺少遵守和執行,要么就是采取非正常化法治化的行動進行維權,等等。在實施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時代背景下,工會組織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對確保勞資雙方利益穩固長久,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要加大源頭參與力度,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和職工利益訴求,主動參與勞動法律法規的制定及修改工作,努力把廣大職工共同的意愿呼聲轉化為具有約束力的法律規范,使整個構建過程做到有法可依,在頂層設計上保障好職工權益,并積極推進勞動法律法規在實踐層面的貫徹落實。同時要通過職工代表大會等多種民主管理形式,積極參與和指導企業內部事關職工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的制定工作。二是要學會和習慣用法治手段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前提是懂法知法用法,工會干部要熟練掌握和運用好《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工會法》《職業病防治法》等勞動法律和《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工傷保險條例》等勞動法規,依法協調矛盾糾紛,依法保障職工合法權益。勞動關系的復雜動態決定了法律法規不可能窮盡所有條件,工會組織同時要倡導和支持勞資雙方在法無禁止前提下達成的“意思自治”,比如職工技術創新獎勵、銷售提成、專利實施、出差補助、工齡補貼、體檢滿勤等項目,并以勞動合同、集體合同、單項協議、文件紀要等“白紙黑字”的形式對“自治”結果進行確認和保障。三是要加大勞動法律法規宣傳力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導企業和職工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推動形成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良好法治環境。

[參考文獻]

[1]湯燦晴.新時代勞動關系管理面臨的挑戰和創新[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8(5).

[2]胡放之.新時代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影響因素與對策——基于湖北企業的調查[J].理論月刊,2018(8)

.[3]王全興.新時代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新需求[N].中國勞動保障報,2018-08-08.

[4]劉泰洪.新時代勞動關系及其治理[J].理論視野,2018(5).

[5]趙曙明.新時代我國企業勞動關系管理[N].新華日報,2018-05-08.

[6]潘云良:把握經濟發展新時代的三個根本特征[N].經濟日報,2017-12-29.

[7]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EB/OL].(2015-04-08)[2018-08-12].www.gov.cn/guowuyuan/2015-04/08/content_2843938.htm.

作者:李龍熙 單位:吉林省總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