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益事業發展論文

時間:2022-09-07 09:10:00

導語:農村公益事業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公益事業發展論文

內容摘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已經引起黨中央和國務院乃至全社會的高度關注。農村在向全面小康的邁進中,農村公益事業已越來越不適應要求,滯后嚴重的地區已影響到農村的文明進步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與安寧。筆者認為,只有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得到更快的發展,城鄉之間的差距才會逐步縮小,農村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才會順利實現。對此,要把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作為反哺和支持的重點內容之一來抓;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的農村教育、衛生和社會事業經費保障機制,合理配置公共資源;相對集中捆綁使用各個渠道的財政支農資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尊重群眾意愿,規范和完善“一事一議”籌資制度。關鍵詞:新農村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下,中共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適時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歷史任務,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科學發展觀在“三農”問題上的具體實踐形式,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選擇,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延續和提升。農業稅免除后,農民負擔明顯減少,為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農村在向全國小康的邁進中,原有滯后的農村公益事業已越來越不適應要求,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以至影響到農村的文明進步乃至整個社會和諧與安寧。而且原有的公益事業興辦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致使一些地方公益事業發展滯后,阻礙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筆者認為,只有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得到更快的發展,城鄉之間的差距才會逐步縮小,農村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才會順利實現。搞好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和發展,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內容。然而,由于國家資金扶持非常有限,農村集體經濟實力普遍脆弱,農民戶集資相當困難,大多數農村在創辦公益事業上遇到了極度困乏的問題。如何破解這一瓶頸,加快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步伐呢?本文就此問題從鄉鎮的方面作一個粗淺的探討。一、影響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和發展的成因1、政策缺陷對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國家稅收和財政體制實行偏向城市和歧視“三農”的國民收入分配政策。在我國城市公益事業的建設全部是由財政撥款進行的,國家每年把大量的財政收入用于城市基礎設施、重點工程、重點項目、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各級財政計劃用于農村公益事業的資金不僅數量少,而且資金在流向農村的過程中經過層層截留和克扣,到農村已經很少了,真正落到實處的是少之又少,農村村級公益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就基本落在農民頭上,用一句不負責任的“誰投資誰收益”的空頭支票打發了。特別是在城市綠化與農村綠化的比較中,可以看出國家政策的嚴重缺陷。城市的綠化建設完全由國家或地方財政投資,而收益人沒有投資。農村卻要誰投資誰收益來發展,這就是農民與市民的由于政府的政策缺陷造成的公民等級差異性,致使農村公益事業發展滯后。2、政府對農村公共物品的資金投入不足的影響。長期以來國家對農村公共物品的資金投入往往是通過項目進入農村地區,項目決策權掌握在上級手中。在財政資金普遍緊張的情況下,上級更關注那些可能產生經濟效益的資金投向,而往往忽視農村地區的公益事業。致使農村公益事業投入嚴重不足,加上統籌城鄉發展的公共財政體制尚未建立,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到村一級數額有限,無法顧及所有鄉村的所有公益事業項目。3、村民自身公益意識淡薄和經濟承受力有限的影響。雖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使農民的腰包鼓了一些,但總的來講,農民的收入增長還是比較慢,增幅也不大,其年均純收入仍然遠低于城鎮居民。因而,經濟承受力較低。而且,農村內部的公益事業,一般是通過“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政策規定來辦,由于“一事一議”標準低、數額少,與解決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問題的實際需要相距甚遠。再加上不少村民的公益意識淡薄和經濟承受力有限,普遍存在著“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行”的問題。4、現行的農村多渠道投資機制實施過程中難以配套的影響。由于現行的國家投資、地方配套、農民集資相結合的農村公益事業多渠道投資機制存在著實施過程中的實際困難,不是地方財政緊缺,配套跟不上而上不了馬,就是按照現行的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籌資規定(受上限控制),不足以籌夠集資的部分而耽擱,影響了農村公益事業的正常發展。5、村級債務沉重,影響了農民興辦公益事業的積極性。前些年,一些地方由于盲目發展鄉鎮企業,超前超能力地集資貸款修路、建校形成了巨大的村組債務,一方面使集體經濟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由于財務管理混亂,一些農民認為村干部在工程建設中撈取了私利,因而干群關系緊張,工作難開展,嚴重影響了農村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6、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后,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出現了無管理機構組織協調的“真空”鄉鎮綜合配套改革撤并各種事業單位(“七所八站”)后,雖然這些單位的一些職能被設計并轉到了鄉鎮和縣(區)直其他單位,但人手、經費都不足,這些職能實際已嚴重弱化。在目前鄉鎮財政既要保吃飯,又要還債務,發展農村公益事業成了吃力不討好的事,因而鄉村基層政府和組織缺乏積極性,這就必然導致一些鄉村特別是貧困鄉村難以興辦公益事業。內容摘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已經引起黨中央和國務院乃至全社會的高度關注。農村在向全面小康的邁進中,農村公益事業已越來越不適應要求,滯后嚴重的地區已影響到農村的文明進步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與安寧。筆者認為,只有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得到更快的發展,城鄉之間的差距才會逐步縮小,農村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才會順利實現。對此,要把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作為反哺和支持的重點內容之一來抓;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的農村教育、衛生和社會事業經費保障機制,合理配置公共資源;相對集中捆綁使用各個渠道的財政支農資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尊重群眾意愿,規范和完善“一事一議”籌資制度。關鍵詞:新農村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背景下,中共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適時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歷史任務,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科學發展觀在“三農”問題上的具體實踐形式,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選擇,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延續和提升。農業稅免除后,農民負擔明顯減少,為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農村在向全國小康的邁進中,原有滯后的農村公益事業已越來越不適應要求,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以至影響到農村的文明進步乃至整個社會和諧與安寧。而且原有的公益事業興辦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致使一些地方公益事業發展滯后,阻礙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筆者認為,只有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得到更快的發展,城鄉之間的差距才會逐步縮小,農村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才會順利實現。搞好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和發展,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內容。然而,由于國家資金扶持非常有限,農村集體經濟實力普遍脆弱,農民戶集資相當困難,大多數農村在創辦公益事業上遇到了極度困乏的問題。如何破解這一瓶頸,加快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步伐呢?本文就此問題從鄉鎮的方面作一個粗淺的探討。一、影響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和發展的成因1、政策缺陷對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國家稅收和財政體制實行偏向城市和歧視“三農”的國民收入分配政策。在我國城市公益事業的建設全部是由財政撥款進行的,國家每年把大量的財政收入用于城市基礎設施、重點工程、重點項目、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各級財政計劃用于農村公益事業的資金不僅數量少,而且資金在流向農村的過程中經過層層截留和克扣,到農村已經很少了,真正落到實處的是少之又少,農村村級公益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就基本落在農民頭上,用一句不負責任的“誰投資誰收益”的空頭支票打發了。特別是在城市綠化與農村綠化的比較中,可以看出國家政策的嚴重缺陷。城市的綠化建設完全由國家或地方財政投資,而收益人沒有投資。農村卻要誰投資誰收益來發展,這就是農民與市民的由于政府的政策缺陷造成的公民等級差異性,致使農村公益事業發展滯后。2、政府對農村公共物品的資金投入不足的影響。長期以來國家對農村公共物品的資金投入往往是通過項目進入農村地區,項目決策權掌握在上級手中。在財政資金普遍緊張的情況下,上級更關注那些可能產生經濟效益的資金投向,而往往忽視農村地區的公益事業。致使農村公益事業投入嚴重不足,加上統籌城鄉發展的公共財政體制尚未建立,上級財政轉移支付到村一級數額有限,無法顧及所有鄉村的所有公益事業項目。3、村民自身公益意識淡薄和經濟承受力有限的影響。雖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使農民的腰包鼓了一些,但總的來講,農民的收入增長還是比較慢,增幅也不大,其年均純收入仍然遠低于城鎮居民。因而,經濟承受力較低。而且,農村內部的公益事業,一般是通過“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政策規定來辦,由于“一事一議”標準低、數額少,與解決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問題的實際需要相距甚遠。再加上不少村民的公益意識淡薄和經濟承受力有限,普遍存在著“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行”的問題。4、現行的農村多渠道投資機制實施過程中難以配套的影響。由于現行的國家投資、地方配套、農民集資相結合的農村公益事業多渠道投資機制存在著實施過程中的實際困難,不是地方財政緊缺,配套跟不上而上不了馬,就是按照現行的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籌資規定(受上限控制),不足以籌夠集資的部分而耽擱,影響了農村公益事業的正常發展。5、村級債務沉重,影響了農民興辦公益事業的積極性。前些年,一些地方由于盲目發展鄉鎮企業,超前超能力地集資貸款修路、建校形成了巨大的村組債務,一方面使集體經濟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由于財務管理混亂,一些農民認為村干部在工程建設中撈取了私利,因而干群關系緊張,工作難開展,嚴重影響了農村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6、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后,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出現了無管理機構組織協調的“真空”鄉鎮綜合配套改革撤并各種事業單位(“七所八站”)后,雖然這些單位的一些職能被設計并轉到了鄉鎮和縣(區)直其他單位,但人手、經費都不足,這些職能實際已嚴重弱化。在目前鄉鎮財政既要保吃飯,又要還債務,發展農村公益事業成了吃力不討好的事,因而鄉村基層政府和組織缺乏積極性,這就必然導致一些鄉村特別是貧困鄉村難以興辦公益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