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企業行政管理要素探討

時間:2022-09-04 11:14:54

導語:現代企業行政管理要素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企業行政管理要素探討

隨著信息網絡化的發展、知識資源化的進步,尤其是經濟全球化不論是在廣度方面還是在深度方面進一步加強與深化,現代企業行政管理體系的建立健全對于企業的健康有序發展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現代企業行政管理的相關研究中,目前學術界較多關注于企業行政管理的某一領域問題,但是較少從體系的視閾出發研究現代企業行政管理問題。因此,筆者以誰管理、管理什么以及怎樣管理三個維度作為出發點,建立現代企業行政管理體系的邏輯分析框架,從而有效地推動現代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以及實現現代企業的中長期發展方向與方針。

一、明確現代企業行政管理的主體

現代企業行政管理是企業行政管理主體通過人、財、物的投入,利用多種現代的、科學的管理方式對企業的各項行政管理工作進行有效管理,從而產出商品,以獲得企業運營效率最優化以及經濟利潤最大化。如圖1所示,面臨諸多環境因素的影響,現代企業行政管理也就成為一個復雜、多變的體系。圖1現代企業行政管理體系所謂現代企業行政管理的主體,指的是參與企業行政管理的各方,即企業組織行政機構以及企業行政管理人員。企業行政組織機構作為企業生產、營銷與運營三大中心的中樞神經,一般由技術經營開發部、質檢部、銷售部、財務部、人力資源部等職能部門組成,相應地負責企業的設計開發、經營銷售以及財務人力管理等,從而實現協調企業各個行政部門機構之間的良好運作?,F代企業戰略的制定、執行、監督與評估以及企業日常經營的有效運行都緊緊依賴于作為企業重要參與者和管理者的企業行政管理人員。例如,現代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總監、部長等通過行政命令、組織規定等措施,在企業行政組織機構內部間進行自上而下的協調與控制,進而促進企業行政的健康發展與科學運作。

二、厘清現代企業行政管理的內容

(一)現代企業的行政決策工作

企業行政管理機構和行政管理人員的行政決策工作,主要是指依據所獲取的信息對企業行政方案的內容、方向等進行抉擇,其宗旨不僅在于解決企業所面臨的問題,更是為了利用這一難得的機會。然而,企業行政方案從備選到實施再到評估的過程中容易受到企業環境、組織文化、風險態度等諸多方面的制約和影響,因此,作為企業行政管理的決策者,通常會采取包含頭腦風暴法、名義小組技術以及德爾菲技術等方法對企業行政管理的相關經濟活動進行有效決策,進而實現現代企業行政管理工作的戰略性計劃和戰術性計劃。

(二)現代企業的行政組織工作

企業行政管理機構和行政管理人員的行政組織工作直接決定了企業機構的工作效率以及活力,是其余各項行政工作正常開展的保障與依托。一是通過授權與分工等手段對企業行政機構進行規劃與設置,依據企業所面臨的實際情況對企業人員進行選聘、考評與培訓等,從而形成一個上下聯動、左右互動的有機企業行政管理系統。二是對作為現代企業軟實力的企業文化進行重新塑造與整合,尤其是對現代企業形象和現代企業精神進行提煉、強化與落實,最終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準則。

(三)現代企業的行政領導工作

企業行政管理機構和行政管理人員的行政領導工作主要包含激勵與溝通兩大板塊:一是企業領導者和領導集團利用領導藝術對企業員工實行物質激勵和感情激勵在內的多種激勵方式,進而統一現代企業內部行政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思想與行為。二是企業領導者和領導集團利用工具和感情等多種方式對企業員工進行有效溝通,使得企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形成一種真誠合作的同志關系,進而激發和推動企業上下人員努力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

(四)現代企業的行政控制工作

企業行政管理機構和行政管理人員行政控制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增強企業員工素質以及貫徹落實企業的戰略計劃,其主要內容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對相關企業行政信息進行收集、處理以及開發。現代企業,顧名思義,需要體現的是現代化,因而現代企業需要利用網絡技術和仿真技術,諸如EDPS、DSS、EIS等手段進行行之有效的企業信息管理。二是對企業績效指標進行確立、衡量以及糾正,使其符合現代企業既定的戰略目標以及確保企業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

(五)現代企業的行政創新工作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嚴峻的變化形勢,現代企業的行政創新工作不僅僅是行政管理各項工作的軸心所在,而且也是企業行政管理的本質內容。企業行政管理機構和行政人員的創新工作是指對于企業的目標、技術、制度、機構以及環境等要素進行重新整合,可以說,它是推動企業行政管理系統創新升級的地原動力與創造力。尤其是現代企業所進行的技術創新有助于降低企業產品在市場經濟中的生產成本與經營成本,此外,知識經濟條件下的現代企業組織創新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以及保障企業活動的有序運行。

三、現代企業行政管理的改革思路

現代企業的行政管理是由多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構成的,在這樣一個有機統一整體之中,作為行政企業行政管理主體的行政組織機構以及行政管理人員應當充分利用管理原理與方法,使得企業的行政管理工作實現以人為中心和為人服務,進而提升現代企業行政管理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一)合理設計布局企業行政機構、優化企業行政管理流程

當下企業所面臨的經營環境、所采用的經營戰略以及所處的發展階段等都會直接影響到現代企業組織機構,可以說關乎到現代企業的運行效率與運行質量。因此,現代企業需要合理規劃企業性機構以及優化布局行政流程,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首先,現代企業行政組織機構應當根據企業的性質類別、生產規模、盈利結構等以及按照明晰性、經濟型與效能型的要求合理設計布局。例如,現代企業行政組織機構的設置應當結合企業自身的特點采用直線職能式模式,這種直線指揮和分層授權形式使得現代企業的市場部、銷售部、產品開發部、生產部、財務部、人資部等部門得以各司其職,進而實現充分調動與合理配置各個行政機構的人力、財力與物力。其次,現代企業各個行政組織機構之間的業務流程應當以企業戰略目標為導向,通過界定行政流程、分析行政流程以優化行政流程,并且通過各個行政組織機構的分工協作與良性協調以實現行政職務設置的合理性與規范性。

(二)績效評估同激勵機制相結合、激發行政管理人員動力

行政管理人員在現代企業的生產運營中展現著指揮作用、協調作用與激勵作用,可以說,行政管理人員動力的大小以及熱情的高低直接決定了現代企業行政管理成功與否。根據期望理論,企業行政人員的工作立場取決于努力、績效與獎賞三者之間的關聯,因此,現代企業需要通過合理的方式激勵和引導企業行政管理人員的正確行為。首先,現代企業的績效評估應當就財務、顧客、內部運營、學習和成長四個維度出發,并結合自身企業的特色健全平衡積分卡,完善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現代企業績效管理系統,從而有效考核與評估企業行政管理人員的貢獻考評與能力考評。其次,順應職工薪酬市場化、企業管理現代化潮流的崗薪制,作為一種新型的公司收入分配制度,需要在現代企業行政管理中得以貫徹實施。例如,內蒙古鹽業公司圍繞轉型發展,采用新型的薪酬管理新模式,即“薪水=基薪+提成+績效”,企業員工業務工資和非業務工資的結合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不僅有利于現代企業員工工資的有效保障,而且有利于調節和激勵企業員工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三)明確企業行政管理發展方向、健全落實各項行政制度

完善的現代企業行政管理系統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即硬件(辦公設施)、軟件(規章制度)。企業各項行政制度的健全是建立在明確的企業行政管理發展方向的基礎之上的,作為國際標準的ISO9001認證需要深入貫徹到現代企業的行政管理發展方向中,不僅有助于提升企業行政管理機構和人員的質量管理意識,同時也有助于樹立企業良好品牌形象以及增加產品的銷售量。現代企業的行政管理不可偏離具有現代化、先進化特色的各項行政制度:第一,構建和創新適應生產社會化、產權分化的現代企業制度,從而調控現代企業行政機構和行政人員的行政行為,以不斷提升現代企業的管理水平。第二,在行政組織機構中的行政事務需要落實行政領導負責制,即界定和理順企業行政領導的職權與責任,從而實現企業董事長、總經理、總監、部長的一級抓一級和各級負責制。第三,在企業辦公室各個崗位中的工作業務需要貫徹崗位責任制,即通過才干同崗位一致、權力同職責統一,以明確各個工作業務的職責和權限,進而真正達到物盡其用、人盡其職。第四,現代企業的良好發展必須建立在企業社會責任踐行的基礎之上,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和社會監督健全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制度,對現代企業的長遠發展顯得至關重要。

四、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生產社會化的背景之下,健全現代企業行政管理體系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對于現代企業的建立、市場經濟的發展等諸多方面展現著積極意義。政府部門行政管理的目的在于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而現代企業的行政管理目的在于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因此,現代企業行政管理體系的健全需要現代企業行政機構和行政管理人員通過合理規劃行政機構、激勵管理人員動力以及落實完善各項行政制度等措施,進而實現對現代企業行政管理決策工作、組織工作、領導工作、控制工作以及創新工作的科學管理。

作者:吳天宇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辛義,田茜.我國企業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知識經濟,2016(2):73.

[2]江玉蘭,康金福.國有企業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4(21):16—17.

[3]韓嚴民.企業行政管理體系與管理執行力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4):102—103.

[4]蔡步理.經濟全球化對我國企業行政管理組織變革的影響探討[J].商場現代化,2011(7):27—29.

[5]鄧集文.我國企業行政管理的現存問題及改革思路[J].改革與戰略,2010(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