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進出口貿易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26 05:05:00
導語:糧食進出口貿易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糧食是1種關系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特殊產品,任何國家都10分重視糧食的穩定供給。中國人口增長、耕地減少、需求增加是今后1段時間內不可逆轉的因素,因此,要維護國內糧食安全,糧食進出口是1條重要途徑。按比較優勢理論,國際貿易有利于平抑價格波動,有利于出口國的生產和進口國的供應穩定。盡管我國糧食外貿數量占國內糧食生產和消費總量的比重不大,但是,在國際糧食市場上卻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對世界糧食市場的影響也逐步加大。本文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運用比較優勢的理論,就我國糧食進出口總量和品種結構進行分析,剖析了糧食進出口總量變動與品種進出口量變動的深層次原因。通過分析,可看出我國糧食進出口量的變化趨勢與我國糧食產量、進出口政策等有關。并指出我國糧食進出口面臨的體制問題。最后,對促進中國糧食進出口貿易提出了政策措施。
關鍵詞:糧食進出口;演變趨勢;體制困境;政策措施
1前言
1.1糧食進出口問題的提出
1.1.1我國糧食進出口與糧食安全的關系。糧食是1種關系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特殊產品,任何國家都10分重視糧食的穩定供給。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于70年代提出了糧食安全的概念,即“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品”。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是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問題,在發揮國內農產品比較優勢,開展國際貿易的同時,必須考慮好國內糧食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問題。要擴大有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糧食產品的生產,建立糧食生產基地,相應減少沒有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的糧食產品的生產。通過適當進口、有進有出的辦法來調節國內糧食的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1]
1.1.2研究糧食進出口問題的意義。具體采取什么糧食安全政策,要根據本國的資源稟賦、經濟發展狀況來進行分析。由于客觀歷史原因,我國在糧食安全問題上,歷來忽視經濟效益,而只講求政治效益,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損失和人為地加劇國內糧食供求矛盾。講求糧食安全,必須進行理性的分析,特別是在全球經濟1體化趨勢日益明顯的情況下,既要考慮國際糧食市場的大環境,也要考慮國內的小環境,試圖封閉地來維持糧食安全是不可取的、代價也是相當高昂的。從動態的觀點來看,雖然現階段我國糧食安全程度較高,短期內能夠較好地維持糧食安全;但從長遠看,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工業化帶來的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相當嚴峻,利用國際市場來調節國內糧食市場將不可避免。加入WTO后,我國進出口貿易面臨的體制困境,糧食貿易的數量和范圍將擴大,國際糧食市場對國內糧食供給的影響也將日益深重,而我國糧食進出口貿易的研究1直是國內理論界的薄弱環節,尤其最近幾年,我國糧食進出口不穩定。因此,有必要對糧食進出口貿易的趨勢進行研究,以增進人們對糧食進出口貿易的了解,同時為政府決策部門作借鑒參考。
1.1.3糧食進出口理論基礎。1般而言,貿易商是依據現時的價格和成本來做出貿易決策的,他們從廉價的地方購買物資和勞務,然后賣給價格較高的買方。較早的經濟學家便依據這1基本原理來解釋國際貿易的。據此,1個國家可以出口任何較之于他國便宜的產品,進口他國較之于本國更廉價的產品。如果1個國家能夠在現時的價格和匯率下,生產出1種成本低于其他國家的產品,那么就說它對于這種產品的生產具有“絕對優勢”。相對優勢原理最初是由大衛·李嘉圖在1817年首次提出的。相對優勢的原理研究的不是每1產品的絕對成本,而是機會成本,即每增加1單位的糧食生產,就得重新調整包括土地、勞動力在內的生產資源,其次,該國可能會減少其他農產品或工業品的生產機會。該理論指導人們用“機會成本”與相應的國際價格進行比較。如果1種產品的國際價格低于國內每多生產1單位該產品的機會成本,就進口這種產品。同理,如果1種產品的國際價格高于國內每多生產1單位該產品的機會成本就出口這種產品。經過專業化生產和貿易,貿易各國的消費者可以從國內產品的有限組合中解放出來,通過國際交換獲得更廉價、更豐富.
- 上一篇:汽車產業國際貿易分析論文
- 下一篇:商業銀行貿易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