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反駁論文
時間:2022-03-29 07:23:00
導語:金融危機反駁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無論是私有制國家還是公有制國家,社會生產的目的都是制造商品,制造商品的目的又是為了把商品銷售出去,從而獲得利潤,人們為了生活就要購買商品,而購買能力來源于人們的工資和利潤。因此社會生產的本質有兩個:一是制造消費性商品,二是制造社會購買力。
在社會生產中,當制造的消費性商品與社會購買力處于平衡時,經濟就會處于平穩的狀態,一旦失衡,經濟就會出現問題。當制造的商品多于制造的購買力時,商品就會出現積壓,當制造的購買力多于制造的商品時,就會出現通貨膨脹。在一定程度上每個人都是資本家,我們存在銀行的貨幣資本會通過銀行投資到社會生產中去,從而轉化為社會需求能力。如果要維持商品供給與社會需求能力之間的平衡,人們就必須要把自己的利潤與工資除了消費,就得完全投資到社會生產中去,再轉化為新的社會需求。但現實的社會生產卻不是如此,因此商品供給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就無法消除。
在傳統經濟理論指導下的社會生產中,經濟規模是以貨幣的形式表現的,經濟的增長伴隨著同樣幅度的貨幣增長,而商品是由生產性商品與消費性商品組成的。隨著經濟的增長,貨幣總量的增加要超過消費性商品總量的增加,而這些超額發行的貨幣會以財政開支的方式(如各種福利或向非商品生產性領域投資)轉化為工資與利潤,最終轉化為整個社會的需求能力,而這個過程并不會增加商品供給。另外政府的財稅收入也會向非商品生產性領域投入,如對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投入,最后都會轉化為社會需求能力,這時社會的需求能力就會暫時性超過消費性商品的供給。
利潤的再投資也會轉化為工資與利潤,而擴大再生產的消費性商品有一個滯后效應,在一些特定的行業,商品產出的滯后期還非常長,如:新產品的研發、企業的固定資本、房地產、汽車等領域的投資,是一次性地轉化為工資與利潤,但其消費周期卻很長。這種滯后效應也會使社會需求能力,暫時性超過消費性商品的供給,從而出現社會需求能力的相對過剩,社會需求能力的相對過剩表現在消費領域就是通貨膨脹。當投資停滯時,社會生產領域中產生的社會需求能力就會急劇下降,而商品的供給卻依然會不斷地擴大,最終商品供給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就會爆發,從而出現經濟危機。
在市場經濟下,利潤的擴大再生產并不是簡單的擴大再生產,資本總是向低生產成本的商品生產方式流動,而不是單純地向高技術、高生產效率的商品生產方式流動。隨著經濟的增長,勞動力價格開始上升,為了減少商品的生產成本,資本開始向高技術生產方式流動,隨著勞動力價格的不斷升高,科學技術在商品生產領域的運用也越來越充分,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產業升級換代。商品生產是有眾多的企業完成的,各個企業間的生產效率是不同的,在資源與勞動力價格相同時,資本利用效率高的企業利潤率就高,高利潤率能進一步促進這些優秀企業使用自身利潤或吸收外部的資本擴大再生產。這時同樣的資本就能生產出更多的商品,商品的增加會使商品的價格開始下降,整個行業的利潤率也開始下降。一些低生產效率的微利企業開始出現虧損與倒閉,這些低生產效率企業的倒閉,為優秀企業提供了更多的資本與市場空間,隨著這些優秀企業的擴張,整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得以快速提高。這時人類可以開采、使用更多的生產資料,并以更高的利用率創造出更多的商品,這才是剩余價值擴大再生產使人類財富快速增長的根本原因。
在自由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中,雖然利潤率在不斷下降,但是隨著投資的增加,利潤的總額卻會不斷地增長,這時各個行業的剩余價值依然會投資到商品生產領域中,從而維持商品生產與消費能力的平衡。當各行業的利潤率降低到一個臨界點時,再增加投資會使利潤率進一步降低,這時利潤的總額不但不會增加反而會出現降低,于是投資就會出現大幅萎縮,從而使各個行業的剩余價值停滯下來,無法再投資到商品生產領域中。商品供給與社會需求之間開始失衡,這時經濟就會出現問題,如果這種狀況不能得到改變就會爆發經濟危機。公有制下的計劃經濟會維持這種簡單的再生產,使供給與需求之間保持平衡,從而能使商品的生產與銷售維持平衡,這就是公有制的優點。而自由資本主義生產的逐利本性,使這種簡單的循環生產永遠也不會出現,這就是自由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無法避免的根本原因。
市場經濟下的自由競爭有一個巨大的缺陷,那就是決定競爭勝敗的不是生產效率,而是商品的生產成本,因此低勞動力成本會阻礙大機器與先進技術在商品生產中的運用。這種情況從國際貿易上觀察的最為清楚,以中美貿易為例:中美之間巨大貿易順差的原因不是因為中國的生產效率、水平與技術高于美國,而在于中國的勞動力成本遠遠低于美國,因此中國在生產效率、水平與技術上雖然低于美國,但商品的生產成本卻遠遠低于美國的生產成本。在勞動力成本存在嚴重不平衡的情況下,發達國家的資本為了追逐利潤,就會向低勞動力成本的發展中國家流動,這樣最終會造成兩個問題:一是造成全球總的生產力水平低下,從而使生產同樣多的消費性商品所消耗的生產資料更多,同時污染也更加嚴重,隨著經濟的發展,最終嚴重的環境污染與生產資料的浪費將會阻礙人類的發展。二是大量的資本流向低生產成本地區后,生產同樣的商品所付出的工資總量就會減少,即全球性的需求能力降低,最終整個世界會出現商品供給大于人類的實際需求的情況,從而引發全球性經濟危機或衰退。
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發生普遍的生產過剩經濟危機以來,自由資本主義經濟從未擺脫過經濟危機的沖擊,危機與危機之間的間隔表現了一定的規律性,在19世紀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發生一次經濟危機,自1900年危機之后,直到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發生一次危機。用于社會生產的科學技術,在發展中具有跳躍性,當一種關鍵性技術出現后,人類的生產力水平開始快速提高,隨著關鍵技術在生產領域的充分應用,生產力水平的增速開始減緩乃至停滯,如:蒸汽機的發明徹底改造了人類的生產方式,隨著蒸汽機技術被充分利用后,整個社會的發展開始減速甚至是停滯。當內燃機的發明與化工產業的技術創新出現后,以石油為基礎的新經濟時代開始了,世界經濟又開始了高速增長,隨著這些技術的充分利用,整個社會的發展又開始減速與停滯。計算機的誕生與應用徹底改造了社會生產的各個行業(包括各行業的管理),人類整體的生產效率得以大幅提高,這是上世紀中期以來,世界經濟得以快速發展的根本。而經濟危機周期時間的不同,主要是由科學技術自身的性質決定的,當科學技術在商品領域的應用減緩甚至停滯時,商品生產的利潤率也會降低,而以追逐利潤為直接目的資本主義生產,不會進行利潤率趨于零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這時投資就會急劇減少,從而使供給與需求的矛盾爆發。
19世紀資本主義經濟是以蒸汽機、煤炭為動力基礎,這種經濟的商品生產模式與以往的經濟模式相比,發生了質地飛躍,商品的生產規??焖僭龃?,這是商品供給出現相對過剩的內在根本原因。進入到20世紀后,資本主義的經濟開始以內燃機、電力、石油為動力基礎,這時商品生產的規模、能力與速度得到更大的擴展,經濟危機爆發的時間也就相應地縮短。19世紀是以蒸汽機、煤炭為動力基礎的資本主義經濟,決定了這種經濟模式的經濟危機周期時間是十年左右,而進入到20世紀后,以內燃機、電力、石油為動力基礎的資本主義經濟,決定了這種經濟模式的經濟危機周期時間是七、八年。
1929~1933年的大危機是最嚴重的一次,這次危機震撼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被稱為“三十年代的大危機”。這次大危機內在的原因是:內燃機、電力、石油為動力基礎的科技創新出現后,這類科學技術被迅速應用到社會生產領域中,而這時在社會生產領域中的管理制度也出現了重大突破,最有影響的兩大突破是:亨利·福特的流動裝配線引發了一場新的工業變革,即如何充分使用科學技術,從而使現有的科學技術能在社會生產中達到最大化;泰勒把管理作為一種分工獨立出來,使管理成為一種真正獨立的科學,管理科學的發展使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之間的結合效率出現了質的飛躍。另外以內燃機、電力、石油為動力基礎的經濟模式,又引發了一場基礎建設的高潮,如公路、飛機廠與發電廠的建設等,這種經濟的高速增長使經濟出現了大量的泡沫。當生產性技術與管理性技術都達到了一個相對的頂峰,而無法再出現新的突破時,商品生產的利潤率開始大幅下降,投資開始大量減少,從而使社會需求能力急劇萎縮,最終爆發激烈的經濟危機。
傳統的經濟危機:當投資高潮結束后,那些投資類生產企業的生產開始出現萎縮,整個社會需求能力的增加就會減緩,經濟高漲期積累的大量沉淀性社會需求能力,會使我們的消費維持一段時間而不會馬上萎縮,這時社會需求能力的增加總額開始低于實際的社會消費總額,如:失業者雖然暫時沒有收入,為了生活他們會用以前的積蓄來繼續消費。沉淀的社會需求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統內,這種供給與需求的矛盾首先表現在金融系統,沉淀的財富規模開始縮水(即金融系統開始失血),此時最先做出反應的是股票市場的暴跌。銀行在這個時期反而暫時沒有危機,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銀行都有一定比例的資本準備金,少量的失血不會給銀行帶來危機;二是股市受心理預期的影響較大,當股市經過一個繁榮期后,一旦出現下跌就會引起人們的過度拋售。
商品生產的產出滯后于投資,這時投資雖然減緩,但商品的供給卻依然在不斷增加,最終會造成商品供給大于社會需求能力,商品就會出現積壓,企業的生產與銷售開始出現問題。一些企業開始出現虧損甚至是破產,工人的失業情況開始加重,從而使銀行的回籠資金大量少于流出的資金,當銀行的資本準備金消耗怠盡時,真正的金融危機開始爆發。投資銀行的資本準備金比例相對較低,因此危機一般首先從投資銀行暴發,隨著危機的繼續擴大,當危機傳遞到商業銀行后,人們沉淀的大量需求能力就會消失怠盡,整個社會的需求能力急劇過度萎縮,從而使危機傳遞到實體經濟中。
實體經濟的固有特性,又會把危機擴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當投資大幅萎縮時,投資類實體企業的生產會急劇萎縮,這時社會失業率開始上升,但商品生產的滯后性,使消費性商品的供給不但不會減少,而且還會在一定的時間內繼續增加,從而使商品供給與社會需求的矛盾加劇。二是在商品的生產與銷售過程中,都有一定的庫存即存量商品,當社會需求急劇減少時,為了消化存量商品,商品生產就會出現短暫性停滯。這時社會的失業率會被過度放大,從而使社會需求出現嚴重的過度不足,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危機就暴發了。只有存量商品被消化后,社會生產才能得到有效恢復。存量商品的消化期一般需要4-6個月,在消化期中如果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與實體企業沒有受到大的破壞,經濟就能成功軟著路,因此一個國家能否順利度過存量商品的消化期,是它們能否快速擺脫經濟衰退的關鍵期。
滯漲期:自1929~1933年大危機后,凱恩斯的政府干預理論開始被人們接受,凱恩斯政府干預理論的實質是:政府通過各種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其征得的稅收以轉移支付的形式向社會提供個人收入,轉移支付的形式主要是各種福利、社會保障與對非商品生產領域的投資,如:加大對非商品生產領域(如大規?;A建設)的投資,這種投資能在不增加商品供給的情況下,‘生產’出大量的社會需求,從而暫時性維持金融系統的流動性、商品供給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平衡。供需的平衡能有效維持企業的利潤率不出現急劇下降,使社會平均利潤率能維持在臨界點之上,從而使社會投資不會出現急劇萎縮與停滯。二戰后美國政府開始實行凱恩斯的政府干預政策,后來的干預政策又增加了針對防止投資過快而引起的經濟過熱,使社會需求的增加更加合理而持久,從而使經濟的發展相對更加平穩。如:在1929年以前,美國人幾乎不曾從政府那里取得過收入,所有的收入都是在商品生產領域中通過工作與投資獲得的,而到了1999年,美國人個人收入中的13%是來自政府的轉移支付,這種轉移支付只增加社會需求能力而不額外增加商品的供給,從而有效地維護了商品供給與社會需求間的平衡。
如果沒有技術創新來維持利潤率的增長,最終商品生產的利潤率將會歸零,沒有利潤就沒有擴大再生產,這時的商品生產就是一種簡單的生產-銷售-再生產模式,國家財富(商品生產規模)就會保持不變。而自由資本主義生產的逐利本性,決定了商品生產根本不會保持這種平衡,因此任何國家干預政策只能延緩矛盾爆發的時間、減弱矛盾爆發的破壞性、使危機后復蘇的速度快一點,而不能消除經濟危機。停滯與膨脹并存的現象(即滯漲),是凱恩斯的政府干預政策實施后才出現的一種經濟現象,在滯漲期中,如果有突破性的新科學技術被應用到社會生產領域中,就能有效地阻止經濟危機的爆發,使社會經濟迎來新一輪增長。
對于金融機構來說,最為穩定的資金來源是儲蓄存款,而美國是一個低儲蓄率、甚至有時是負儲蓄率的國家,因此低儲蓄率與過度消費,是美國發生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那些沉淀的社會需求能力,本來是要平衡滯后的商品供給,但卻被錯誤的提前釋放出來,使國家經濟(即投資與消費)嚴重過熱,從而造成商品供給與社會需求間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在國家經濟過熱時,要注意控制儲蓄與過度消費,如:當房地產價格上漲過快時,最有效的辦法是大幅提高房貸的首付比例,從而有效遏制過度消費。
美國金融系統的私有制本質,是造成美國金融政策過度積極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美國人不儲蓄,而是私有化的逐利本質使美國人的儲蓄被全部釋放出去,從而使美國基本上沒有凈儲蓄率。具體是通過兩個方面釋放的,一是商業銀行把公眾的存款,盡可能多地以放貸與投資的方式,釋放到社會生產與消費中;二是過度的債卷與金融衍生產品,吸收了公眾的大量存款。美國這種激進的金融政策使本應該沉淀的社會需求被提前釋放,一部分被釋放為投資資本,另一部分被釋放為社會需求,從而造成經濟嚴重過熱。
一旦世界經濟與投資減速,社會生產中所產生的社會需求就會低于實際的社會需求,這時貨幣流入金融系統的總量就會少于流出的總量,金融系統開始失血,而美國沒有大量的凈儲蓄來維持金融系統的穩定,最終這種收支失衡會使美國的金融系統崩潰(即流動性匱乏),這才是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而那些另人眼花繚亂的金融衍生品,并不是引發金融危機的根本,它們只能使金融危機爆發的更加激烈一些。金融系統的崩潰又會使社會積累的沉淀需求化為烏有,而在商品生產中所產生的社會需求能力總量卻遠遠低于商品供給的總量,這時經濟危機就會在實體經濟中暴發。如:中國如果采取美國的積極金融貨幣政策,將會有超過10萬億人民幣的凈儲蓄被釋放出來,中國的商品生產規模(即GDP)將會被放大約20%,這會造成商品生產嚴重過剩,一旦出口與投資減少,激烈的經濟危機就會暴發。
作為虛擬資產的股票,與貨幣(包括債卷)有著本質上的不同,股票市值主要反應貨幣的流動性狀況,同樣市值的股票與貨幣之間有著本質的不同,股票的市值并不能反應財富的真實狀況,它包含著巨大的泡沫,如:從2007年年底至2008年11月28日,兩市總市值共蒸發約20萬億,兩市流通市值蒸發逾5萬億,若以0.6億人參與股市計算,人均損失至少在8萬,這種觀點犯了本質的錯誤。股市的本質:股市本身不直接創造財富,當資金凈流入股市時,股票的總市值就會增加,反之市值接會縮水。這中間雖然個人的貨幣市值有變動,但社會的總體貨幣市值,并不會因股市的漲跌而發生任何改變。對于不同個體來說只是貨幣的重新分配,因此股票市值的變動并不代表社會財富變動。股票市值變動的規律:股票的換手率包括凈換手率與對到換手率,凈換手率指的是有贏余或虧損的股票交易換手率,對到換手率指的是沒有贏余或虧損的股票交易換手率。如果股市的總市值是30萬億,流通市值10萬億,當凈換手率是10%,市值增加或減少10%,只需要流入(出)1000億的貨幣資金,當凈換手率是1%,市值增加或減少10%,只需要流入(出)100億的貨幣資金,而反應在市值上的變化是3萬億與1萬億。
中國2005年12月31日,滬深股市總市值僅為3、12萬億元,到2008年1月11日,滬深股市總市值超過30萬億元,而實際凈流入股市的貨幣資金卻只有2萬億左右。現在雖然總市值蒸發了20萬億,但真正兌現(凈流出)的貨幣資金不到2萬億。因此這30萬億的總市值與貨幣有著本質的不同,它是一種虛擬資產,在價值上遠遠不能等同于貨幣和債卷。微觀領域(個體)的股票兌現貨幣的錯覺,使人們忽略了宏觀領域(整體)股票兌現貨幣的縮水性,而簡單地把股票的市值當作與貨幣一樣的財富。在股市繁榮時,虛假膨脹的市值使上市公司,能在股市與銀行中獲取大量的資金,從而造成投資過熱;虛假膨脹的市值使個人的消費信心過度膨脹,如:有市值200萬股票的人,消費會超過100萬。但放在整個宏觀領域中,200萬實際只能兌現20萬甚至更少的貨幣,從而造成整個社會的實質性過度消費。過度投資與過度消費最終會使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加劇,從而引發更加嚴重的金融與經濟危機。
自由資本主義國家銀行的私有制逐利本性,使銀行喪失了應有的社會責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能根據投資的情況來控制信貸的規模,使投資提前釋放的社會需求能力以凈儲蓄的方式沉淀下來。過激的信貸與投資政策過度透支了未來的社會需求,當投資減弱后,持續釋放的商品供給最終會引發金融與經濟危機。二是逐利的盲目性使這些銀行喪失了調控信貸方向的能力,最終會造成投資信貸與消費信貸、商品生產領域的投資信貸與非商品生產領域的投資信貸間的比例失調,如:在投資高潮時,銀行的信貸與投資開始涌向投資領域,使投資嚴重過熱,當投資退潮時,銀行又會把投資產生的大量社會需求,以信貸的方式涌向消費領域,以維持經濟最后的虛假繁榮。其中個人房貸因為數額大、周期長,而且又屬于奢侈品,因此風險就最大。當投資釋放的社會需求能力消耗完后,這時如果沒有全新的技術革新來帶動新一輪的投資熱潮,供給與需求的矛盾開始顯現。最初的表現是金融系統的失血與社會失業率的上升,隨著虛擬資產的萎縮與失業率的上升,一些人開始在房貸上斷供。在雙重失血的情況下,一些激進的銀行(資金利用率高的)因為準備金比例太低,最終會因資金鏈斷裂而倒閉,這就是美國首先爆發次級貸的根本原因。
另外利潤與收益掛鉤的職業經理人制度,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職業經理人為了獲得高薪就過于注重企業的擴張而忽視風險,他們短期的擴張與暴利是通過犧牲企業的長期利益獲得的,這種行為同時會加劇商品供給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從而使危機來的更快更激烈。如:雷曼兄弟的投資存在著嚴重的風險,即使是不懂經濟的中國農民也不會如此盲目放貸,而雷曼兄弟的眾多經濟專家難道看不到嗎?實際上對于這些風險他們都清楚地很,他們為什么還如此冒險投資?雷曼兄弟的總裁在2000年至2007年間總共獲得3.5億美元薪酬,在2007年危機暴發前,他就開始大量拋售自己持有的雷曼兄弟股票套現超過2億美元,也就是說最近7年來雷曼兄弟的總裁獲利近6億美元。這些年來雷曼兄弟的各級主管與專家,都從冒險投資中獲得了巨額的收入,雷曼兄弟破產不會影響他們的富貴。而雷曼兄弟信貸的過度擴張,加劇了人們對房地產的過度消費。
金融危機爆發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的方式主要有三種:積極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供給學派的政策。以美國為例:美國沉淀的社會需求能力,已經被提前釋放,因此美國無論采取哪種干預政策,唯一能做的就是通過大量印制美元來實現它的干預政策,而貨幣的超額發行又會帶來新的危機,因此美國的國家干預政策只能把經濟危機的危害程度適當降低,而無法消除經濟危機。如:政府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如對基礎建設、醫療與教育等非商品生產領域的投資),最終在不增加商品供給的情況下,把超額發行的貨幣轉化為社會需求能力,社會需求能力的增加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商品供給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同時還會為金融系統提供新鮮的‘血液’,以有效地緩解金融危機。但因超額發行的貨幣被直接轉化為社會需求能力,因此滯脹是無法避免的。貨幣政策是把超額發行的貨幣直接向金融系統大量注資,來維護金融系統的流動性,從而減少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這些超額發行的貨幣投入到金融系統后,要完全轉化為社會需求能力就需要一個過程,因此不會引起滯脹,但卻無法有效地緩解商品供給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這時通貨緊縮與經濟衰退是無法避免的。另外當存量商品消化完社會生產得到有效恢復后,隨著超額發行的貨幣經過金融系統逐漸轉化為社會需求時,通脹又會重新出現。在單純的商品生產領域中,制造的商品供給要大于制造的社會需求,因此供給學派提出的減稅、救股市與樓市的各種措施,最終只會加劇供需的矛盾,從而使危機變得更加嚴重。
2008年底,中國推出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成為全球爭論的一個焦點,專家們在做出積極反應的同時,也對中國政府籌集資金的能力及該方案的有效性持謹慎態度。中國積極的財政政策表面上看是凱恩斯主義,但其本質卻不是凱恩斯主義。2008年9月末,中國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為46.68萬億元,各項貸款余額為31.48萬億元,凈儲蓄額為15.2萬億元。中國財政政策的本質是:通過釋放銀行的凈儲蓄,使原來沉淀的社會需求逐漸釋放出來。中國在未來兩年要釋放出10萬億的凈儲蓄,而政府的4萬億投資是一種計劃經濟,即:政府通過財政干預政策使釋放的凈儲蓄中的40%,要投資到非商品生產性領域中,使這些資金能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社會需求能力,以維護商品供給與社會需求的平衡,從而有效防止商品生產領域的投資過熱。另外對企業的投資政府并不會直接干預,只是通過放寬信貸政策的方式提高資金的支持力度,這6萬億的資金流向要以市場機制為主導,這樣才能最有利于中國的產業升級換代。
中國在金融系統的計劃經濟還體現在信貸的規模與方向上,當投資過熱時,政府通過信貸手段,把提前釋放的社會需求能力沉淀下來,使經濟適當降溫,為投資萎縮時做準備,如:2007年中國政府把存款準備金率最到提高到17、5,從而把大量的社會需求沉淀在銀行中,這樣不但能提高銀行的抗風險能力,還能在經濟衰退時通過釋放這些沉淀的社會需求,來促進經濟的發展。另外通過控制信貸的方向來平衡商品供給與社會需求的平衡,中國政府具體的政策是:通過控制投資信貸與消費信貸間的比例、商品生產領域的投資信貸與非商品生產領域的投資信貸間的比例,來調控商品供給與社會需求的平衡。這是中國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每次世界經濟衰退時,都能使中國經濟快速擺脫沖擊的根本原因。
- 上一篇:金融危機及其影響論文
- 下一篇:論金融危機報業應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