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管理淺析

時間:2022-06-26 03:41:30

導語: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管理淺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管理淺析

摘要:簡述安全生產的意義,并從安全生產管理組織措施、安全生產管理技術措施、安全生產管理專項措施、安全生產監督與管理四個方面詳細分析,提出了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管理有效的措施。

關鍵詞: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管理;措施

1安全生產意義

安全生產是指在社會生產活動中,通過人、機、物料、環境、方法的和諧運作,使生產過程中潛在的各種事故風險和傷害因素始終處于有效控制狀態,切實保護勞動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安全生產是安全與生產的統一,其宗旨是安全促進生產,生產必須安全。搞好安全工作,改善勞動條件,可以調動職工的生產積極性,減少職工傷亡,可以減少勞動力的損失,減少財產損失。

2安全生產管理組織措施

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需要組織的保障,一是安全生產組織機構,二是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安全生產組織機構是生產經營單位專門從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內設機構,其分為決策層、管理層和執行層,主要作用是落實國家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組織生產經營單位內部的各類安全檢查、隱患排查,及時督促完成隱患的整改,監督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落實等。

3安全生產管理技術措施

(1)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生產經營單位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導向、凝聚、激勵、輻射和同化功能,是科學發展、安全發展的需要,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安全文化是安全物質文化、安全行為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精神文化等“以人為本”多層次的復合體,能夠潛移默化地轉變員工的思想觀念,規范員工的操作行為,提升員工的個人素養。建立安全、可靠、和諧、協調的環境和與企業運營匹配的安全文化體系,能有力推進安全發展、和諧發展、規范發展、高效發展。(2)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制定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須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做到系統化、規范化和標準化,積極借鑒相關事故教訓,及時修訂和完善,防范類似的事故重復發生。安全生產規章制度的建立可以結合職業健康管理體系、風險評估和安全評價等一些先進的體系。(3)安全生產標準化安全生產標準化是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重要途徑。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制定系列的安全生產管理辦法、設備設施操作規程、隱患排查辦法、安全生產監督辦法等,是強化安全生產基礎工作的長效制度,可以進一步提高人的安全意識,創造人的安全環境,規范人的安全行為,有效防范事故的發生,提高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促進各類隱患的排查治理;并持續改進,最大程度防止和減少傷亡事故。(4)安全生產技術措施安全技術措施應履行報批程序,審批后以正式文件印發。安全管理部門應定期對計劃的完成情況監督檢查,并組織驗收。對沒有完成或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項目,應分析、查找原因,采取補救措施,并將分析原因、補救措施及時上報。(5)勞動防護品管理勞動防護用品可以有效避免或減少職業危害、職業病和預防工傷事故。生產經營單位必須依法依規為從業人員免費配置符合國家、行業標準的勞動防護用品,建立勞動防護用品管理制度和使用檔案,并監督作業人員按照使用要求正確佩戴、使用,作業人員做到“三會”。勞動防護用品包括頭部護具類、呼吸護具類、眼(面)護具類、防護服類、防護鞋類、防墜落護具類等應具有“三證”和“一標志”。(6)相關方安全生產管理相關方的安全管理是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管理的一部分,應建立健全外委生產單位精細化安全管理體系,制定承包與發包工程安全管理制度,確保相關方生產單位的安全、健康、環保目標與生產經營單位保持高度一致,并符合法律法規有關要求。建設項目的安全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安全設施“三同時”構成了建設單位、設計單位、監理單位以及施工單位責任主體?!叭瑫r”可以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把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是安全生產的一種事前保障,對于防止和減少生產事故與職業危害、職業病具有重要意義。它是針對我國境內的新建、改建、擴建的基本建設項目、技術改造項目和引進的建設項目提出的要求,包括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和外商獨資的建設項目。

4安全生產管理專項措施

(1)隱患排查與安全檢查建立安全隱患排查治理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體現了安全生產管理理念、監管機制、監管手段的創新和發展,可以促進生產經營單位由被動接受安全監管向主動開展安全管理轉變。生產經營單位應制定隱患排查治理標準,并及時完成整改、形成閉環管理;同時要根據規定及時上報。安全檢點主要包括生產現場安全防護設施、作業環境、作業人員行為,是實現安全生產管理的有效措施,要求設施、環境、人的行為必須滿足規范、規程要求,安全檢查形式可以分為綜合、定期、經常性、季節性及節假日前后、職工代表不定期檢查等,定期安全檢查可以結合隱患排查等工作展開。(2)職業危害預防管理我國職業健康形勢有所好轉,但局部區域和某些行業依然問題嚴重,防護裝備技術落后、防護措施不健全,防護服、呼吸防護器、頭部、聽力、眼睛及面部防護、腳部和腿防護等防護用品的使用率低是主要原因。生產經營單位應建立職業安全衛生組織機構、制定相關制度、落實責任,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及時向當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申報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職業危害因素,并依法接受其監督,按照“三級預防”原則,根據職業危害因素檢測與評價,及時制定工程控制技術措施、個體防護措施、組織管理等提高職業危害預防能力和實施效果。(3)應急管理有效的應急救援行動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后果。生產經營單位采取的應急管理是提高安全生產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重要措施,也是生產經營單位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和社會責任,包括生產經營單位內部、生產經營單位外部(社會)兩大領域。應急管理應形成安全生產應急預案體系,按規定配置應急設施、裝備、物資,并進行演練和評估,正確處理常態管理和非常態管理、應急管理與戰略管理、生產經營單位應急與政府應急、社會應急的關系等,按照預防與應急準備、檢測與預警、處置與救援、事后恢復與重建等四步推進實施。

5安全生產監督與管理

(1)安全生產監督與管理安全生產監督與管理應采取綜合監管與行業監管相結合、國家監察與地方監管相結合、政府監督與其他監督相結合的方式。生產經營單位除了日常生產安全活動的監督監察,還要包括壓力容器、起重機械、電梯等特種設備監督監察,按照有關的條例和規范要求進行排查,對不安全因素進行預報、預測和預防,總結成績,找出差距,不斷改進。(2)安全生產統計和分析安全生產統計是實現安全生產必要的基礎工作。填報單位應按照國家和行業統一制定的指標內容及報送程序和時間,如實、按時、逐級報送。統計人員有調查權、報告權、監督權。(3)安全評價安全評價包括安全預評價、安全驗收評價和安全現狀評價三個方面內容,分為前期準備、辨識與分析危險和有害因素、劃分評價單元、定性、定量評價、提出安全措施建議、作出結論、編寫安全評價報告等環節。根據《國務院關于印發清理規范投資項目報建審批事項實施方案通知》(國發(2016)29),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建設項目安全預評價不再列入行政審批事項。(4)事故調查分析與責任追究事故原因分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事故分析應從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間接原因,了解、掌握事故的全部原因后,再進行直接責任和領導責任劃分,確定主要責任,并提出處理意見。事故匯報、應急、責任追究、處理等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和“四不放過”,對事故單位及相關責任人的處理分為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兩種。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在查處事故直接責任者的同時必須追究相關管理人員、有關領導及事故單位的責任。

作者:張冰 常婧華 宋黎霞 單位:黃河水利水電開發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