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發展的新趨勢與當前世界經濟危機
時間:2022-02-20 02:25:00
導語:資本主義發展的新趨勢與當前世界經濟危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美刊《每月評論》2002年4月號刊登了編輯部評論文章——《資本主義新面貌:增長減速、資本過剩和債務如山》,認為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資本主義增速大大減慢,而且出現需求不足和生產過剩所導致的資本過剩,資本過剩導致資本進行金融投機,從而有釀成金融崩潰的可能。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正文】
增長減速
為了說明發達資本主義的增長出現了什么情況,我們來看看美國在整個“二戰”后時期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最初的20年,美國全部商品和服務生產的平均增長率基本相同。但1980-2000年間的增長率與1950-1970年間的增長率相比,明顯放慢。減慢的意義可以從這樣的事實看出來:如果1950-1970年的增長率不持續地減退,那么美國經濟在2000年將比其實際水平高出大約20%。
這種顯著的放慢也是伴隨著技術的重大飛躍(所謂“新經濟”)和提高了在第三世界的剝削的全球化的擴大而發生的。像計算機、因特網等信息技術的進步,即使考慮它們對辦公室工作和庫存管理等的所有影響,也仍未提供資本主義維持較高增長率所必需的重大刺激。信息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還未接近主導了20世紀大部分經濟史的以汽車為中心的地面交通體系的發展所帶來的長時間的刺激效果。
盡管有停滯趨勢,但核心國家的資本確實從近幾十年的全球化趨勢中獲得了巨額利潤。但是在第三世界,情形并非如此,這可以從以下三點看出:(1)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般工業國的增長率普遍下降;(2)富裕國家對初級產品需求的快速增長對于剛經歷非殖民化的窮國的較大增長作出了貢獻;(3)然而,不平等交換和欠發展的進一步惡化等狀況很快抓住了這些貧窮國家。它們中的很多采取了由北方鼓勵的戰略:增加制造業出口(由尋求低工資勞動力的多國公司所促進,并由尋找新的貸款市場的外國銀行融資)。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經濟剩余作為利潤和債務利息流向富裕國家。不利的貿易條件、相同市場上日益增加的競爭和核心經濟體的增長放緩,共同導致了第三世界的債務危機和增長率的決定性下降,同時很多貧窮國家出現負增長。
因而第三世界國家除少數例外在增長率上遭受了20年的嚴重下降,而且很多國家降到零以下?,F在,隨著一個新時期的全球增長減慢,它們的狀況已從嚴重發展到嚴峻了,這可以以阿根廷的深重經濟危機和最大的外債拖欠為證。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在2000年的《蕭條經濟學的回歸》一書中寫到,使金融不穩特別是威脅欠發達國家的潛在問題還沒有消失,1995年墨西哥和1997-1998年亞洲的金融/外債危機很可能是三幕劇的前兩幕。2001-2002年圍繞阿根廷比索的災難很清楚地代表了第三幕的開始,——但是該劇的剩下部分如何展開,我們仍不得而知。
資本過剩的趨勢
在20世紀90年代的下半期,很多經濟學家指出,商業周期已成為過去的事物?!靶畔r代”的“新經濟”如此有效,以致資本家在對當前和未來狀況有更確定的了解的情況下,將作出更理性的決定。然而,卡爾·馬克思的洞見,即“資本主義生產的真正障礙是資本本身”仍然是真理。經濟增長減慢的最通常的原因之一是,投資率趨向于超過最后需求的增長。在經濟上升期中,為了滿足需求的快速增長和增加市場份額所需要的產出的快速增長導致創造出過剩的生產能力(閑置的工廠和設備)。當需求的增長不能達到設計規劃時,公司會出現大量未使用的生產能力和未售出的存貨。于是進一步的投資被抑止了,因為面對相當多的過剩生產能力,公司不愿意投資——這有時被稱為“資本過剩”。
應當清楚的是,在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能力的過度擴張問題沒有真正的解決辦法,因為資本不斷地面對這一事實:投資的主要障礙是投資本身。盡管投資可能很有用,但是它被它的最后產品市場的最終飽和所限制。每一個大公司在競爭的持續推動下為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而斗爭,最終使投資的有用貢獻轉化成為其反面。在這樣的環境下,過剩資本在壟斷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任何一次經濟減速中都發揮了特殊的突出作用。尋求保護它們利潤空間的大企業往往通過減少其生產能力的使用而不是減價(主流經濟理論引導人們如此期望)來保護它們的利潤空間。
制造業生產能力的使用最高點在1964-1975年的10年間,而最低點在1975-1984年間。初步的數據顯示,自1983年以來,2001年是生產能力年平均使用水平最低的(過剩資本水平最高的)。
像上面所指出的,由于公司極不愿意在面對相當數量的過剩生產能力和存貨時投資,增長減速是自我強化的。這種情形今天在高科技中,特別是在電信領域特別明顯。
生產力萬應靈丹
面對增長減速,經濟學家經常轉向以提高生產力作為萬應靈丹。生產一般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動機,因為它被期待著能作為內在機制運行以推動這一體系的自我擴張。它被設想成這樣運行:(1)技術的提升和/或勞動密集程度的提高產生不斷增長的勞動生產率;(2)相應的資本剩余的增加被用來降低價格和/或提高工資;(3)其中任一種方式將導致需求增長;(4)需求的增長又成為資本擴大生產的刺激力量。
在1980-2000年間真實發生的事情和這種教條根本不同。從1980年開始價格沒有下降,也沒有出現可能支持需求的有意義增長的工資增長。植根于實際工資停滯的每小時產出和每小時實際工資之間的鴻溝意味著,從1980年開始從生產力增長中獲得的幾乎全部好處被資本作為剩余價值剝奪了。制造業部門既沒有降低價格,也沒有提高工資,以跟上每個工人產出的增長。這(和新的工廠工作的缺乏一起)不能為產出的增長提供有效需求。相反,就業持續地在服務部門擴大,而服務業中的很大部分工作工資極低或者是非全日制的。
日益攀升的債務
債務是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個通常的、必然的組成部分。它在這些方面發揮作用:推進對外貿易,為季節性產業提供運行資金,補充對私人企業的投資,而且當然也通過國債的方式幫助在稅收和支出之間達到平衡。債務也能刺激經濟。例如,大多數人沒有足夠的積蓄購買新房、汽車或居室家具。當以信用卡購買時,沒有房產抵押、信用卡貸款就不能發生的經濟活動發生了。當資本家貸款建立一座新廠或一個零售店,或一家醫院貸款建設一棟新病房樓時,經濟最初由建筑中的工作崗位的創造所刺激,后來由新機構中的人員充實和供給所刺激。
債務作用的重大變化發生在1980-2000年間,正是在這一時期,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決定性地減速了。從1945年到1980年,全部未償還債務在GDP中所占比例一直相當穩定。主要和“二戰”開支聯系的政府債務下降,但相應的別的債務,如公司的、消費者的和金融機構的債務卻增長了。甚至在1980年以前,經濟相對較快的增長越來越大地依賴私人債務的作用。這種債務刺激消費者購買并推動建立生產能力。但是在1980年之后,未償還的私人債務的增長以更快的速度飆升。也就是說,它成為保持經濟增長的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因素。到2000年,未償還私人債務總額是GDP的2.15倍,而全部債務(私人加上政府)達到GDP的3倍。生產性經濟現在全部地依賴于如山的債務,這種依靠債務而維持的經濟生命需要越來越多的債務。
而且金融部門持有總債務的越來越大部分。這里我們又一次將1980年看作經濟變化的一個關鍵點。從1945年到1980年,金融債務占GDP的百分比增加了20%。在以后的20年中,它上升了70%。單單金融部門的未償還債務總額現在幾乎占GDP的90%,并且占非政府未償還債務總額的35%。
到衰退階段消費部門債務仍在增長,這是這次衰退迄今為止表現得相對溫和的主要原因。盡管十多年來實際工資沒有增長、失業率在增加,工人仍力圖維持開銷。然而要這種情況持續很長時間而不被突然打斷是不可能的。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家庭債務第一次高于家庭可支配收入。
賭博資本主義
如上所述,服務部門是投資和就業的重大領域之一。另一出路是投機,實際上,這只是賭博的另一個說法。資本主義經濟的金融部門不再局限于生產、雇傭和投資的需要的范圍之內。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它已變成一個不斷增長的自主掙錢形式,這在衍生市場尤其明顯。一種金融衍生工具從另一種金融工具衍生出價值。例如,一種金融期貨就是在未來某一時刻購買某種其他金融工具比如股票或債券的協定。衍生工具傾向于放大收益和損失。如果一種衍生工具所基于的利率或股價上升了,通過衍生工具獲取的利益將飆升。另一方面,如果它所基于的金融資產下降了,那么衍生工具的價值可能驟然跌落。金融價值升降的速度增加了個體參與者的風險,同時也增加了整個金融部門和整個經濟的風險。
最近安然公司的破產凸顯出衍生市場已變得多么大。圣地亞哥法學院教授弗蘭克·帕特諾伊(Frank.Partnoy)說:“不規范的場外交易衍生市場,在20年(有些情形甚至10年)前并不存在,現在卻構成了總衍生市場的90%,成兆的美元每天在冒險……安然在1985年創立時僅僅是一個能源公司,但是最后它成為一個脹破肚子的場外衍生交易企業。僅在2000年,它的與場外衍生工具有關的資產和負債上升了5倍多。”
美國公司包括金融機構債務的大規模擴大顯然是和這種廣泛而日益增長的投機活動相關聯的。安然只是這種情形的一個放大的例子。結果是,如果作為基礎的經濟變衰,或推遲結算日子到來的金融工具新形式沒有經常地引進,那么金融結構就越來越搖搖欲墜,越來越易于釀成災難。
無人知曉這將導向哪種結果。最好的情形是,債務堆積和債務結構日益增加的不穩定性將限制經濟從周期性的下滑中擺脫出來。最壞的情形是,一個嚴重的金融崩潰可能進一步動搖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生產能力過剩和金融不穩定在一個越來越全球化的經濟環境中幾乎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督洕鷮W家》雜志2001年8月25日載文說,“這一次全球衰退”和前半個世紀的衰退有如下方面的不同:“和以前衰退不同,這次衰退面更廣。例如,1991年‘世界衰退中,美國經濟下降,但是日本、德國和新興的東亞繼續繁榮,從而緩和了世界需求的不足。到今天這次衰退還不深,但是它是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多國家同步發生的衰退。這中間有很大的風險。近些年,通過貿易和投資,經濟越來越連為一體……由于美國和日本投資崩潰,這些國家大幅削減從東亞的進口。但是東亞國家脆弱得多的需求導致它們相應地削減不僅從美日而且從歐洲的進口。一個更長時期的美國(和全球)衰退的可能性因此大大地增加了?!?/p>
處于體系邊緣的窮國在世界經濟的普遍危機中受到的傷害將最嚴重。如前所示,不發達國家在過去20多年中人均經濟增長率停滯了(除極少幾個例外),這造成越來越嚴重的經濟問題。
展望“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新自由主義堅持認為,創建自由市場,即解除國家加給市場的所有限制將最終造福于所有國家。然而,資本剩余的利用和市場的調節機制間并沒有那樣清晰的關系。當停滯趨勢持續時,這一點變得越來越明顯。當在生產商品和服務方面的投資機會減少時,盡管新技術提供了機遇,越來越多的資本剩余投向了大幅擴張的金融中。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金融市場愈益成為國際性的。全球化成為這樣一種秩序:資本在全球每一個角落尋求利潤機會。統治性的意識形態歡呼全球化的加速,宣稱這將有利于所有國家。然而結果是絕大多數國家增速嚴重下降。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意味著停滯趨勢和金融危機的全球化。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在所有地方都面臨著大量閑置的生產能力和堆積如山的債務。在這種體系結構中,沒有任何明顯的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
這場危機的結果可能開啟爭取替代社會的斗爭。我們可以肯定兩點:一個由人民統治并以滿足人民需要為目的的新社會的到來必然要經過激烈的斗爭;人類未來所面臨的不可能是一個平等的、可持續的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