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重農抑商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0 09:38:00
導語:西漢重農抑商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重農政策
縱觀西漢歷史,可以看出,國家實行重農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想大幅度提高糧食供給量,以供給社會各方面之需要,特別是軍隊之需要。
(一)國家需要大量糧食以滿足基本需求
西漢建立后,由于國家剛剛從戰爭中解脫出來,農業生產一篇片凋零,大部分農民掙扎在死亡線上。戰國年間因土地制度之變革而造成的“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的現象,到漢初依舊是這種局面,而其嚴重程度則又超過戰國。土地兼并嚴重,農民生存艱難,文帝時采取了三十稅一制,減輕農民負擔,還曾一度免除一切田賦,景帝以后三十稅一成為定制,使農業生產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
經過“文景之治”,社會安定,人口增加,需要農人以事耕耘。至漢武帝時,又開鑿水渠,大修水利工程,農業空前繁榮?!妒酚洝份d:“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倉庫皆滿,而府庫馀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而不可食”。(《史記》P2536)足見其農業之發達。
然而,漢武帝并未趁此機會大力發展工商業,而是先后數十次出動十萬大軍進攻匈奴。隨后,平兩越、滅朝鮮、伐西羌,戰事不斷,軍隊供給之需使糧食消耗量陡然增加?!靶倥^和親,侵擾北邊,兵連而不解,天下苦其勞,而干戈日滋。……財賂衰耗而不贍?!保ā妒酚洝稰627)《史記》載:“武帝內興土木,外事甲兵,中外騷擾,財用衰耗,富商大賈,滯財役貧……,于是黎民重困,而摧浮淫并兼之議起矣?!睗h武帝窮兵黷武,對外發動侵略戰爭,擴張領土,消耗了七十余年的積累。
(二)農業人口相對不足,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西漢時,農業生產力還不十分發達,糧食產量主要決定于農業人口的多少。但是,經過與秦朝八年的戰爭以及的災難,天下人口大減,土地荒蕪,農民一度非常貧窮。在當時的條件下,“以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不少農民紛紛離開土地,從事工商業,造成“民不齊出于南畝,商賈滋眾”。以至于“貧者蓄積無有,皆仰縣官”。(《史記》P636)很多人什么都沒有,全靠官府救濟養活。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小農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封建社會,任何自然災害都足以毀滅農民的莊稼收成,自然力支配著農業生產;中國又是一個“災害之國”,洪水、干旱等自然災害頻繁,甚至洪水、干旱在不同地區同時出現。面對眾多的自然災害,統治者必然要從維護統治地位的角度出發,解決農民最基本的糧食問題,以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懊褚允碁樘臁?,否則便會激化階級矛盾,危及社會安定。農業人口相對不足,勢必制約農業生產的發展,因此鼓勵發展農業并抑制商業活動才有可能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這在當時成為統治者的必然選擇。
二、抑商政策
西漢時期實行抑商政策的目的主要是出于重農以及發展官營工商業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之需要。
(一)抑商是出于“強本”的需要
抑商古人稱抑末,包括抑工。秦朝在秦始皇當政時,商業很發達,因始皇統一幣制、度量衡,商品流通頻繁,商人與農民的地位一樣高?!妒酚洝酚涊d,到漢初時“開關梁,馳山澤之禁,是以富實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形成了最為富裕的關中地區,“關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史記》P2536)可見,漢代商業資本積累非常龐大,從而使大量農業人口流向易于致富的工商業,造成農村勞動力缺乏,土地無人耕種。政府出于加強農業的需要,采取了大量措施來抑制商人及商業資本的發展。一方面,采取措施抑制商業發展,在高祖時期便“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辱之”。孝惠帝與高后執政時期,重新放寬了限制商人的條例,但仍然抑制商人的社會地位,并加以各種形式的人身侮辱,強行規定:“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仁宦為吏”。(《史記》P624)另一方面,加重商人的賦稅負擔,重征小車稅、船稅、緡錢稅來壓低商業利潤,盡可能使其營業成為無利可圖,或獲利不多,甚至通過“更錢造幣以贍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的手段,“出告緡令”,《史記》P632)直接沒收商人財產,打擊那些驕橫跋扈、奢華貪婪的工商業者。最為直接的手段是實行禁榷制度,從根本上抑制商業,貶低商人的政治經濟地位,使一部分商人重新回到土地。
(二)抑商以發展官營工商業,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的需要
西漢之所以要抑制民間商業,主要原因還在于通過“抑商”發展官營工商業,從而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早在領土制的周代,官營手工業就已存在,其時,主要生產封建貴族奢侈品和軍用品,而到了西漢,官營手工業出現了重要變化,生產活動不再限于非營利性的自用工業品及軍需品,逐漸擴展到了贏利性的重要產品,如制鹽、冶鐵等。以制鹽、冶鐵兩項營利性大的行業為官府壟斷經營,增加了財政收入,以供戰爭開支,因為,漢武帝堅定不移地實行禁榷制度,其目的是為了籌措討伐匈奴的經費,不同于其它朝代是為了重農才抑商的。這是因為:第一,從官營手工業產生的起因看。當漢朝在漢武帝時達到鼎盛時期,便開始了連年不斷地對外擴張戰爭,消耗了大量物資,國家財物急劇減少,于是采取了“入物者補官,出貸者除罪”等手段來增加財政收入,《史記》P628),“民得買爵及贖禁錮免減罪。命曰武功爵”。(《史記》P630)但財政仍吃緊,于是,一部份官吏就產生了由朝廷經營工商業來增加財政收入的想法。第二,由創辦官營手工業的直接目的看。西漢屢次對匈奴作戰,而后又遭遇水災,在糧食財貸耗盡,國庫空虛的情況下,漢武帝才任用兩名大的鹽鐵商東郭咸陽和孔僅統管天下鹽鐵,以“山?!敝麃硌a濟財政。官營手工業的結果是,官府確實贏得了大量利潤,有效地改善了財政狀況。
(三)平抑物價、增加財政收入的需要
西漢利用均輸、平準機構,建成了一個遍及全國的商業網,把物品從充足的地方運到稀缺的地方,從價低的地方運至價高的地方出售,以平穩天下物價,消除各地價格差別,使商業利潤降低甚至沒有,迫使商人回歸土地?!案簧檀筚Z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踴。故抑天下物,名曰‘平準’”。(《史記》P648)而后,由于政府發現在平抑物價同時,可以獲得巨額商業利潤,對財政大有裨益,并以法律形式規定國家對鹽、鐵等重要商品實行專賣以期獲得穩定財政收入。結果,出現了“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的場面,百姓賦稅不增而國家卻富足起來。
創辦官營工商業不僅可以“強本抑末”,還能帶來巨額收入,正是出于這兩方面考慮,特別是后一個因素的巨大誘惑,西漢政府毫不猶豫采取了發展官營工商業,抑制民間工商業的政策。
綜上所述,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西漢政府繼續采取抑商政策。其中,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和“強本抑末”是最主要的原因,特別是前者所起的作用更為重要。重農抑商政策在漢武帝時得到進一步充實完善,并為以后各朝代所仿效,有其歷史原因。雖然它嚴重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但在維護統治階級地位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重農抑商與戰爭
無論“重農”,還是“抑商”,都是國家增加糧食產量,擴大財政收入,充實國庫,改善財政收支狀況的手段,這就有必要考察一下當時的財政收支狀況,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財政與戰爭的關系極大影響了西漢時期的統治政策。
收入方面,當時的主要來源是田賦、工商業賦稅,官營工商業的巨額收入及國家出賣官爵的收入。支出方面,除了用于從事水利、交通、國防等公共工程的建設和管理外,賑濟災民和戰爭支出占有很大比例。從某種意義上說,戰爭是西漢政府實行重農抑商的根本原因。
(一)對土地財富的追求是西漢帝國擴張并發動戰爭的動力
西漢的對外戰爭主要是針對匈奴,匈奴作為一個日趨強大的游牧民族,早就窺視著中原的千里沃土,妄圖擴張自己領土,不斷進犯漢朝邊境。漢初,因國力不夠強大,采取了和親政策,后來有了一定積蓄后才對匈奴進行討伐,至武帝時,大興土木,財物耗盡,不能滿足戰爭的用度。這一時期,漢武帝發動的不是自衛戰爭,而是對外擴張領土的侵略戰爭。中國是個古老的農業大國,歷代帝王都把土地看作天賜的財富,土地成了財富的象征。每當經過“休養生息”,社會安定之后,無一不表現出擴展領土的野心,并不斷集中全國的人力、財力瘋狂向外擴張,直到這種擴張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無法繼續,而西漢就是一個領土不斷擴張的時期,漢武帝正是通過對外戰爭逐步建立起強大的西漢帝國。
在漢武帝統治期內,北平匈奴,南誅兩越,東伐朝鮮,消滅羌、夷,吞并閩越,開拓了西南地區和東南地區,擴大了漢王朝的版圖。西漢領土的擴張,是從主方位向外擴張,除了東方受到大海的限制無法擴張外,這些擴張戰爭消耗的財物自然是驚人的。從這些戰爭發生的時間看,都是在國家安定、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下進行的。例如,并兩越,滅朝鮮正好發生在漢朝盛期,此時,由于與匈奴和親,北方并無戰事。可見,即使匈奴從未侵犯過西漢,漢朝也會主動發起擴張領土的戰爭。
(二)戰爭所需的物資短缺迫使西漢政府實行重農抑商政策
一方面,戰爭需要各種物質供應作保障,尤其需要大量農產品。史料中經常出現這類記載,如大將軍衛青擊敗匈奴后,“漢軍之士馬死者十馀萬,兵甲之財轉漕之費不與焉。于是大農陳藏錢經耗。賦稅既竭,猶不足以奉戰士。”(《史記》P628)可見,除了人馬死傷十幾萬,水陸運輸也耗費諸多,就連府庫的存錢和賦稅收入也全部用完,還不夠供給軍隊的需要,況且被俘虜的幾萬匈奴人也要靠國家供養。這對西漢政府來說非常困難,因此,發展農業勢在必行。漢武帝統治時期,由于戰爭連綿不斷,導致經濟難以持續發展,至武帝末期,經濟瀕臨崩潰,不少地方爆發了農民起義。
另一方面,一個社會從事工商業人數的多少關鍵在于這個社會能提供多少剩余產品。當經濟有所發展,農業剩余產品充足后,西漢政府并沒有去發展工商業,而是發動擴張領土的戰爭。戰爭消耗掉大量農產品,使社會不可能提供較多的剩余產品以供工商業者交易,社會生產以滿足戰爭之需為首要目的,商品生產和交換活動受到制約。
綜上所述,西漢政府施行重農抑商的直接目的是為了增加糧食供給及財政收入,而其根本目的則是為了用增加的糧財收入進行無休止的擴張領土的戰爭,這種無休止的擴張領土的戰爭方是西漢政府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
摘要:西漢時期,國家依舊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然而統治者實行這一政策的原因有很多,并非單純為了發展農業才抑制商業。實行重農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大幅度提高糧食供給量,以滿足社會各方面之需要,特別是軍隊之需要;實行抑商政策的目的主要是出于重農,以及發展官營工商業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之需要,其根本目的則是為了用增加的糧財收入進行無休止的擴張領土的戰爭。
關鍵詞:西漢;重農抑商;戰爭
- 上一篇:檢疫局信息公開工作總結
- 下一篇:財政支農支出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