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稅務管理目標可控性與利益最大化論文

時間:2022-12-26 02:44:00

導語:淺談稅務管理目標可控性與利益最大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稅務管理目標可控性與利益最大化論文

現在領先的公司會采用一種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方式管理內部的稅務問題。因為他們認識到在當前這種機構不斷精簡、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的趨勢下,傳統的、被動的納稅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公司的需要。參照中國現存的稅務環境,結合工作經驗,筆者認為“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實現公司稅務價值最大化”是公司稅務管理的最終目標。以下分別從“如何平衡稅務風險與稅務價值”、“如何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稅務管理”兩個方面來論述筆者對此的理解。

如何平衡稅務風險與稅務價值

何謂稅務風險

公司稅務風險可以理解為:公司的涉稅行為因未能正確有效遵守稅收法規而導致公司未來利益的可能損失,具體表現為公司涉稅行為影響納稅準確性的不確定因素,結果導致公司多交了稅或者少交了稅,最終影響到公司正常生產經營活動。

控制稅務風險,要搞清風險來源,其主要來自于:政策遵從風險:納什么稅的風險;準確核算風險:納多少稅的風險;稅收籌劃風險:納最少稅的風險;業務交易風險:何時何地如何納稅。這是最難控制的一種風險。

當然,以上四種風險來源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一項具體的稅務風險,往往同時涉及到以上幾個方面。要控制風險,就必須要從風險產生的基本元素出發。

對稅務價值的理解稅務價值一般包括兩項內容:有形價值及無形價值。有形價值主要指:在合乎法律的前提下合理避稅(逃稅是非法的),如稅收籌劃。無形價值則主要指:良好的稅務管理可以幫助公司形成良好的聲譽,提升公司的社會形象,有助于公司吸引人才、資本市場融資等。

公司稅務策略的選擇及運用

公司管理層應當明確地從以下三種稅務策略中選擇一種,并運用到實踐中。

“激進”的稅務策略:采取的是一種進攻姿態,他們積極利用一切減少稅款和延期納稅的機會來增加收入和利潤。若公司選擇此稅務策略,風險性大,并有可能會因此受到稅務罰款或懲罰。

“保守”的稅務策略:相對來說,更加注重公司稅務風險。若公司選擇此稅務策略,風險性較小,但有可能會因此而繳納了稅企之間尚存爭議的稅款。

“激進+保守”相結合的稅務策略:根據不同的納稅事項、納稅主體,選擇不同的稅務策略。若公司選擇此稅務策略,風險性可控,此策略被大多數公司所采用。

董事會應重點關注稅務策略的選擇,及與公司重大決策(如:重組、并購等等)有關的涉稅決定判斷;公司高管需要關注的是:如何將涉稅信息政策及時準確地上傳下達,部門之間的配合,應對稅務約談;涉稅崗位工作人員需關注的是:如何掌握、理解政策的尺度及運用,稅務約談時的注意事項,因為有很多被補繳的稅款是被稅務約談誘導出來的。

綜上所述,公司稅務策略的選擇,既要具有前瞻性,同時也要具有可操作性。那就是,在稅務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有效地保護自身的稅務價值。

如何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稅務管理

建設公司稅務管理體系的必要性

稅務管理體系是指公司通過建立科學的內部涉稅事務管理組織與標準,即建立“計劃、執行、控制、分析、評價”的一整套管理體系,以完善各環節涉稅鏈條,加強稅務工作的事前籌劃和過程控制,實現公司稅務價值的最大化

隨著國家信息化建設的加強,具備“李小龍”式的稅務功夫,已不足以應付稅務機關信息化的管理和稽查。公司為了提升自身的品牌和聲譽,在媒體上表現自己,這些都有可能被錄入稅務局的數據庫中,作為納稅評估的重要指標。在信息化社會中,稅務機關只需要一個鼠標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核實情況。

因此,合理的組織架構是公司稅務高效運行的關鍵;稅務管理必須與公司整體管理直接對接、共同運行,從而有效地推動公司稅務部門和其他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建立稅務組織結構,也將使公司得到更專業的稅務部門和更優化的合作環境,稅務部門的人才儲備也將更加充足,從而提升稅務工作的效率和準確性。

領先公司的做法

作為公司整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形勢下,公司應積極調整組織結構,改革管理體制,實施稅務管理,構建以流程控制為核心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體系。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很多公司積極地對稅務部門進行了重組,逐步完成流程體系,通過流程的有效運行對涉稅事項進行過程控制,最終達到防范涉稅風險、創造稅務價值的目的。

據統計,目前中國公司集團內部的交易,已經超過了公司集團整個交易額的40%。已經到了有必要對公司集團內合并納稅成員與非合并納稅成員內部交易進行稅收管理與規劃的時候了。如:中國電信根據薩班斯法案的要求,建立了嚴格的內部控制制度,對所有的涉稅流程都進行了嚴格的規范;中國銀行注重合規性管理和稅務風險控制,建立了定期和特殊事項的稅務報告制度;中國人壽始終將稅務風險列入公司風險管理層級,嚴格遵循美國薩班斯法案第404條款,確保依法合規納稅,并將集中管理、集中核算作為集團發展的一個趨勢。

稅務管理的運用,是以稅務計劃納入公司的總體戰略為前提

在與稅務風險的博弈中,公司涉稅崗位往往只有幾個人(甚至一個人)在處理涉稅事務,而稅務當局是一個團隊;公司往往更關注當期的納稅狀況,而稅務當局同時還在不同年度進行縱向比對;公司往往局限于自身資料,而稅務當局可以對全行業、同地區的公司進行橫向對比;公司自身資源不足以支持其進行合理性分析,而稅務當局擁有完善的納稅評估指標體系,能發現公司申報資料可能存在的疑點。此外,稅務當局還投資了近百億元的金稅三期工程,并建立了納稅評估體系,海關、銀行、電力、外匯、媒體、稅務的信息得以共享和互通。因此,首先確定稅務戰略(保守、激進、保守與激進),然后再制定公司整體的稅務計劃(總經理簽署),才能將公司各涉稅崗位所需應對的稅務風險始終保持在可控的范圍內。

公司應將稅務計劃納入公司的總體戰略,從而有效提高稅務計劃的重要性。在領先的公司稅務部門中,他們將稅務計劃視為一項最重要的工作。只有實行有效的稅務計劃,公司才可以實現合理避稅。

首先必須認識到,保護公司的現金資產是公司稅務部門的一項重要職責。如果公司的稅務專家有機會參與各項業務的決策,他們會提出有價值的稅務建議,這些建議往往可以有效地幫助各個部門實現盈利目標。而在以往,由于在業務決策時忽視了稅務負擔,這些目標實現起來往往具有較高的難度。

其次,公司應當明示每位高層領導稅務計劃是他們應盡的職責。這樣,各部門的領導會意識到,稅務計劃員不僅是年終稅務文檔的編制者,還是部門制定業務決策時的合作伙伴。他們可以向部門領導提出有關各類交易的建議,比如:在銷售、采購、合并和收購中如何合理避稅。公務員之家

同時,在進行總體稅務計劃時,還必須對公司當前各項業務的稅務進行評估。這就需要稅務部門和各個業務專家進行緊密合作。

忽視稅務計劃會使公司失去很多利用納稅策略節省開支的機會。這對公司來說是不必要的風險,額外支付高額稅款,會浪費本可以支持業務發展和增長的資源。

通過對公司稅務部門職責的有效管理,管理層可以對總體稅務負擔進行有效評估并努力減輕這些負擔。最終目標是,找到一種有效的方法,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將公司的應納稅總額降至最低。

稅務管理體系的建立要與國內稅務環境相適應

國內稅務當局的高層一直在倡導保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稅務政策要公開透明、要為納稅人做好服務。但落實到基層,就會被“打折、曲解”,這就是中國國情,這個現象的好轉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對于稅法的正確理解應該是由立法、執法、司法三部分共同組成,其中立法由全國人大制定;執法由財政部、稅務總局施行;當稅務當局與納稅人出現爭議時,則由司法部門即法院對此進行判決。但在中國,納稅人大多以為稅務當局的規定即為稅法,這是不全面的。公司為此也付出了一些代價,并沒有在保護自身稅務利益方面,主張自己的權利。

稅收法律的起草出臺,既考慮合法公平,又考慮可操作性,有別于相關刑法等司法規定。其涉及的稅點也因此需要貫穿于公司生產經營的全過程,一件事情可能會有若干個文件涉及到,而且稅法的規定是伴隨著某項事態的發展而變化和補充的。隨著行政許可法的實施,國家稅務總局取消了多項涉稅管理項目的審批權,許多公司直觀地認為,自身有了更多的納稅事務自由裁量權,公司幾乎就沒有涉稅風險了。筆者則認為,隨著公司納稅業務上自主權的擴大,納稅審批程序減少了,這些項目已經成為稅務機關重點檢查的內容。因此,行政許可法實施后公司所面臨的涉稅風險實際變得更大。

所以,在公司完整的稅務體系的框架內,稅務經理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公司稅務管理體系的設計與建設并不一定是越先進越好,也不一定非要出自于所謂國際最頂級的管理機構,適合自己的、適用的為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