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社會公正的公共政策解析

時間:2022-03-28 08:15:45

導語:促進社會公正的公共政策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促進社會公正的公共政策解析

社會公正與公共政策體系概述

1.社會公正的概念及存在的問題(1)社會公正的含義。社會公平正義,即社會各個方面之間的利益關系得到了妥善的協調,人民之間內部的矛盾和別的社會矛盾得到恰當處理,社會公平與正義得到切實維護。社會公正事實包括兩個部分,即“實質公正”與“程序公正”,兩者都不可或缺。我們從實質公正來看,社會公正是人們基本的權利保證,按照貢獻分配和社會調劑。這四項規則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除了這些之外,社會公正還包含程序公正,程序公正是實質公正實現的保證。如果沒有程序公正,就不會有實質公正。(2)社會公正存在的問題。一是收入差距日益擴大。不同的人、不同的行業之間收入差距已經超越了可以接受的限度,轉變收入差距進一步加大的任務非常繁重,面臨挑戰難度更大,不解決收入差距問題,社會資源共享、社會公正就無從談起。二是區域發展依然不平衡、不協調。盡管近些年來中央和地方采取切實措施: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部崛起戰略,振興東北計劃戰略,發展革命老區戰略,特別是近年來實施的新農村建設推進了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決,但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現象仍為突出,影響和諧、影響穩定、影響發展。促進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協調發展任務十分艱巨,可以說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頭號工程。三是體制機制尚不完善。體制不暢、機制不順,權錢交易等腐敗問題屢禁不止,由此帶來的社會不公問題,引起人民群眾強烈不滿,反腐倡廉任務十分艱巨。四是社會資源仍未充分實現共享。社會資源還存在著諸多壟斷現象,行業人為占有問題引人關注。改革開放多年來越來越突出,人民大眾的反響也更加強烈。2.公共政策的含義公共政策就是國家公共權力單位所選擇并且制定的為了解決公共問題和達成公共目標的方案,它的作用是規范相關機構、團體或個人的行為。最近,中國公共政策的研究持續升溫,公共政策的含義像雨后春筍般出現,但大家并沒有達成共識,其中根本原因就是政策實踐的復雜性。因為對公共政策的定義與公共政策實踐是一直相聯系的,實踐政策的豐富性決定了對它進行的比較抽象的概括只能是相對的。3.公共政策與社會公平社會公正是人們的美好愿望。政府在保證社會公正方面有很大的責任,公共政策是政府公共管理工具,保證和促進社會公正。公共政策是政府對價值的分配,既然是分配,就肯定會牽涉到公正的問題。公共政策是否符合公正的要求,首先決定于公共政策體制的屬性。公共政策和社會公正之間有很大的關系,若社會公共政策從體制上和社會公正向偏離,那作為體制的產物政策差距就只能越來越大,嚴重的可能導致整個公共政策系統偏離社會公正。所以,公共政策體制能保證社會公正,如果要考察公共政策怎樣保證社會公正,就必須從體制著手。

環境公正的內涵及分類

1.環境公正的內涵環境公正有兩層含義:學理層面和操作層面。學理層面是研究環境公平的理論和原則,操作層面是以某種理論和原則為基礎來實現公平,兩者相互補充。現在來看,處理環境公平問題不僅缺少確鑿的理論基礎,而且缺乏讓人滿意的操作方法。在此種情況下,環境公正問題就沒有最好的解決辦法,難以實現“滿意原則”。因為人們對環境公平的理解有偏差。2.環境公正的分類環境資源豐富多彩,享用環境資源的主體也不同,所以形成各種不同的環境公正話題。實際上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環境公正問題有不同的表現。從普通意義上來說,可以把環境工作中問題劃分為代內公正與代際公正兩類。(1)代內公正。代內公正是指同一時期地球上的各種人類都具有公正的使用地球資源,平等和自由的生存和發展,并且權利都不可剝奪,它要求所有人的發展都不能損害別的人的生存和發展。簡而言之,就是人們在平等地享用資源和分配生態環境,要防止并且消滅兩極分化,保護弱勢群體,保證有限的資源惠及所有人。如果貧富分化太大,會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代內公正要求人們在利用自然資源和滿足自身利益擁有平等的機會,要公平地使用大自然的資源。(2)代際公正。代際公正是指無論哪一代人,都平等地享用自然資源和分配生態環境,即使生活在不同時代的人也具有同等的權利,當代人和后代人均等地享用自然和利用自然。環境危機不僅會影響當代人的生活,而且會威脅后代人的生活。所以,我們在享有環境時,絕對要保護環境,讓后代子孫也能享受美好的環境。給予他們幸福的生活條件:足夠干凈的水、空氣和氣候。實際上,這就意味著每一代人都有同樣的權利得到相同的資源作為生存的基礎。所以,我們的發展不僅要滿足生存的需求,還必須把世世代代間的福利不減少作為原則。

我國環境公正存在的問題——以小溪村為例分析

1.小溪村的環境公正問題來由小溪村地處浙江省,毗鄰安徽省,風景很優美。全村雖然人多地少,但是山林茂密,物產極其豐富,所以一直都能算得上是一個富裕村。小溪村主要經濟來源是鎢礦開采和山核桃的加工及貿易。鎢礦原來曾由國家投資開采,但是礦源被基本開采完后,采礦權下放給了當地,因此由鄉鎮政府成立了一家集體鎢礦廠。剛開始小溪村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有人上山開鎢。但后來隨著開采鎢礦越來越少,開采的成本和風險也隨之加大,加之鎢礦價格也持續走低,許多村民便不去采鎢。之后,集體鎢礦廠承包給了私人,村民們也就喪失了采鎢的權力?,F在村里總共還有80多位村民仍在開鎢,他們都是各個鎢礦企業的老總。小溪村鎢礦老板承包鎢礦后越來越富裕,與同村村民的收入差距也越來越大,對村民階層分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導致了廣大村民強烈抵觸。鎢礦廠的私有化是村民不滿情緒的著火點;而村民們看到暴富的礦主在對待周圍環境的冷淡態度后,更加激發了他們對環境“零成本”現象的極大不滿。村民們都認為,鎢礦老板的暴利是建立在對村莊“共同環境”利用及損害的基礎上,所以,鎢礦老板必須對當地集體環境遭破壞負主要責任,必須補償公共環境的損失。對村民們來說,村莊的“共同環境”,不僅包括村莊道路、水庫、水電站、森林等可以看見的資源和環境,還包括一些無形和潛在的環境相關風險。到下大雨的時候,山上的石塊就都被沖下來。攔沙壩明顯已經沒有效果,每年都必須要花錢重新挖。村民們看來,雖然鎢礦老板有合法的采礦權力,但是他們沒有權力毀滅森林,理所應當要賠償山林損害。2.小溪村鎢礦開采對環境造成的危害(1)嚴重破壞山體結構。鎢礦開采必須要炸開山體、挖掘山洞,許許多多的坑洞使山體的結構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之前,使用機器挖掘的規模不是很大,僅僅只有一兩臺機器來作業,而最古老的手工挖掘和炸藥爆破的方式的最大能挖掘1.6~1.7米,不容易深入到山體內部;此后,機器挖掘的規模不斷壯大,機械化作業加劇了對山體破壞,從洞口到山體最深處步行要4個多小時。現在,位于該礦脈兩端的浙江和安徽兩省的礦業老板都在進行挖掘,深入山體的礦洞基本能使山體貫通。(2)破壞森林和生態系統。開采鎢礦必須對山林進行清理,巨木是用來支撐礦洞,很多很多的木材制作成了木篩和漏斗,而且山上的工人也需要用木材搭建窩棚,也需要用木材取暖做飯等。所以,大批量的寶貴樹木資源遭到破壞,大約超過130畝的森林被礦渣污染,遠遠看去,礦山基本已經變成一堆瓦礫。更必須說明的是,這兒還是浙江省很多水源的源泉,是國家級公益林自然保護區,但由于當地礦山生態系統被嚴重毀壞,不僅威脅到了水土的保持與涵養,而且威脅了很多稀有動物的生存。(3)村集體的水庫與水電站受到毀壞。小溪村鎢礦廠的很多礦渣持續地沖入山下水庫,嚴重毀壞了攔沙壩,對水庫和發電站安全的威脅進一步加大。到現在為止,大約三分之一的水庫都填滿了石塊瓦礫,因為沙石太多,在小溪村,竟然還產生了經過挖掘水庫中的沙石賺錢的新興產業。(4)嚴重破壞公共道路。來往水庫的道路,是村集體花錢建造的,總價值150萬元。而運輸鎢礦這條道路是必經之路,被鎢礦廠無償地大量利用,很多的大型重型卡車長年在此行走,給路面造成了超級大的毀壞。(5)破壞了環境。這里曾經是一片環境十分優美的原始森林,湖水清澈見底。實際上,旁邊的很多山區,早就已經利用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卓越的人文環境開發了旅游資源,小溪村也正在積極研究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墒?,鎢礦挖掘大大地破壞了優美的環境,并且難以在短時期內得到改善,這肯定將對旅游資源開發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如何實現小溪村環境公正

1.排污費用的繳納要求所有的鎢礦企業在一定的激勵體制下進行生產活動。市場經濟中,最常見的激勵方式就是增加利潤。在這樣的激勵體制影響下,鎢礦企業就會想方設法利用所有能夠增加他們利潤的元素。而鎢礦企業經常采用的一種增加利潤的方法就是直接把垃圾排出。主要是因為環境服務是無償的,盡量的運用免費的生產資源必然會使企業的利潤增加。對于鎢礦企業對環境的污染,政府可以制定和實施一些法律法規和政策,來規范和約束這些破壞環境的行為。還有一種更加有效的辦法就是利用鎢礦企業對利潤的追求動機制定出一種制度,促進他們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即政府可以根據污染排放量,按量收取一定的罰款。鎢礦企業月末或者年末所必須支付的費用是由其在這段時間內的排污總量決定的。收費之后,由于向環境排放廢物不再是免費的,企業就會想辦法削減廢物的排放量,他們可能會改進生產流程,改換新的燃料,添置廢物處理設備等,從而減少污染。2.環境保護基金的籌建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情況:污染者在排放某些廢棄物或垃圾的時候,污染者不僅不知道這種污染物是否有害,而且甚至整個社會都不知道它是否對環境造毀壞。因為只有在過了一段時期之后,損害才會慢慢的變現出來,并且被人們所認知。然而到了這時候,就會很難確定誰是真正的排污者,或者就是排污者本身已經倒閉破產或消失,根本沒有能力去賠償,這就不能給予遭受災難的人們任何的經濟補償。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利用國家的環境基金來補償,就可以在某些程度上補償那些無辜受害者的損失。3.研究制定切合實際的環境政策環境政策可以說是政治協商的一個產物,它既會影響到自然環境,也會對人類造成影響。在研究制定環境政策時,各行各業的人士及代表就會聚在一起,大家為了控制和影響政策進行競爭和較量,因此利益沖突、拉幫結派、恃強凌弱的情況就會經常發生。在遙遠的美國,政策制定的過程還包含著政治的斗爭:野心很大的政治家會盡力積累一些政治資本;而說服拉票的人員往往代表著某個集團的利益;管理機構有其自身的議事日程;包括別的一些人,所有的一切使得決策充滿沖突和爭執。經過這樣的程序制定的環境政策或許和我們所想象的處理環境問題的方法完全背離。雖然基本觀點都在宣揚,民主的政治應該能夠誕生符合經濟效率的措施,但是絕大多數人都對這個問題提出了疑問。4.完善環境法規體系實現環境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完善環境法規體系。環境道德可以規范人們的行為,當人類破壞自然環境時,環境道德可以在某些程度上起阻礙作用,環境保護普遍地具有一些影響效果。但是,人們有時候會出于私利,對自然之規律不管不顧,貪婪地蠶食自然來填充自己的私欲,從而就會大大損害他人和后代的利益。因此,如果環境道德發揮不了道德作用的時候,就必須借助法律來解決處理損壞環境的行為,以法律的形式約束人們的行為要遵循生態規律,處理人們在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過程中所發生的矛盾,強制執行“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每個人都擁有環境權,但同時也都承擔著保護環境的責任和義務,自覺遵守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環境法制意識。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不僅賦予人們享有環境的權利,也要求了每個人必須承擔環境保護的責任。道德與法律是規范和約束人們行為,是維持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兩種手段??傊?,環境公正是國家和企業的社會責任。當前中國人民在環境公正的關注,主要聚焦在政府和企業在無償獲得公共利益的同時能否承擔相應責任。怎樣才能更好地協調社會公平和經濟發展、集體責任和私人贏利、資源開發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之間的相互關系,是當今中國社會所面臨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