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學課程要素分析

時間:2022-08-25 08:39:01

導語:公共政策學課程要素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共政策學課程要素分析

1前言

目前,公共政策學是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公共事業管理本科專業的必修課程。1998年,教育部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列入本科專業目錄。1999年秋季,云南大學和東北大學率先在全國招收公共事業管理本科生。目前,我國已有400多所高校開設了這個專業[1],大部分重點高校均開設了公共事業管理教學、科研機構[2]。公共政策學是一門新興學科,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80年代初開始受到我國學界重視。2002年,中山大學和西北大學開展了公共政策學專業[1]。文獻檢索表明,關于公共政策學的教學研究文獻最近10年呈現逐年遞增趨勢。梳理顯示,公共政策學課程的教學研究文獻主要是教學方法改革的研究,其中,關于案例教學的文獻最多,此外還包括情景教學法[3]、Seminar教學法[4]以及實踐教學。案例教學是近些年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對于多數高校課程具有較強的普適性,但對公共政策學案例教學的特點卻少見論及;同時,少見將公共政策學課程目標、內容結構和教學方法融為一體的課程系統性剖析的研究文獻。公共事業管理對象涵蓋了政府組織、營利組織和非營利組織三大領域[5],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因優勢差別,其培養目標也不一樣。濰坊醫學院于1985年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當時為衛生管理),隨著課程體系的完善,公共政策學成為該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多年來,主講教師積累了較豐富的公共政策學的教學經驗,也體會到該課程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中的一些特點和規律。本文以公共政策學的課程教學實踐為基礎,對公共政策學的課程要素進行系統剖析,總結、歸納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教學的經驗,為國內高校主講教師更好地進行課程設計提供參考。

2課程性質與課程目標分析

公共政策學具有實踐性、交叉性特征公共政策學是關于政策問題、政策制定及政策執行的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綜合性學科。它以社會問題為起點,以政策問題為核心,綜合運用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及統計學等多門社會科學,對公共政策過程進行跨學科研究。公共政策學的這一性質決定了授課教師需具備開闊的知識視野與一定的政策分析經驗與能力,同時,由于本科學生知識結構及學科背景有限,對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開設的學期不能太早,放在第三學年的第二學期為宜?;趯I發展確定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既是人才培養目標的體現,又是統領教學內容的綱目。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教學目標分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素質目標。在知識目標上,要求學生能夠清楚了解與掌握公共政策學的基本概論,掌握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程序與方法,熟悉公共政策執行過程的評估方法。技能目標上,在熟練掌握公共政策學的基本內容及政策問題分析方法基礎上,能夠對公共政策案例進行基本的概念分析、過程分析、效果分析。素質目標在于從公共政策分析的多學科視角,形成對社會問題及政策問題的多元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提高獨立思考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醫學院校公共事業專業公共政策分析能力的培養,應側重健康問題及衛生政策問題的分析,而非泛泛涉獵社會經濟的多個領域。這與醫學院校公共事業管理的學科特征及專業發展緊密相關。

3課程內容分析

以專業培養目標為導向設計課程內容作為一門本科生課程,同一高校的公共政策學有可能針對不同專業而設置。因此,如何將課程內容重點與專業需要結合起來也是課程定位考慮的重要問題。課程與專業的統籌考量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1)課程定位。不同專業對公共政策學具有不同的定位,如基礎課或專業課,定位越重要,課程內容覆蓋就會越廣,難度也有必要高一些;2)專業性質與所在學科。專業性質往往決定學生未來的職業取向,專業所在的學科門類決定了學生所形成的知識背景。濰坊醫學院公共管理學專業依托于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公共政策學的定位是專業必修課。課程內容的結構分析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實現的載體。盡管目前各高等院校公共政策學所選用的教材不盡相同,但課程的內容結構基本類似。本課程包括公共政策學的基本概念及理論框架、政策分析的理論模型及政策過程三個單元。第一單元為基礎知識部分,包括公共政策的含義、性質與類型、政策主體、客體及政策環境。第二單元主要介紹政策分析模型及政策分析的相關理論,抽象性較強,難度較大,不宜作為本科生教學的重點。第三單元政策過程是本課程的重點,從章節上包括政策制定、執行、評估及終結四個基本環節,其中政策制定、政策評估是政策過程的重點;政策制定從社會問題的產生開始,到政策問題的確認、政策規劃及合法化,具有嚴格的事實邏輯。這一章是重點之重點。

4教學方法的適宜性討論

適宜性是有效性的前提。大量文獻研究表明,案例教學[6]和實踐教學[7]是公共政策學采用較普遍、教學效果較好的兩大方法?;谠诠彩聵I管理專業教學中積累的經驗,認為上述教學方法實施中的具體做法仍不失學術討論的價值。案例遴選需要考慮專業培養目標案例式教學法是近些年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啟發式思維的培養,增強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與興趣。公共政策學案例教學是溝通公共政策理論與實踐的橋梁,能夠將學生認知性和感受性學習方式融合起來,培養學生應用公共政策學的相關理論分析現實生活中實際案例的能力[8]。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案例教學遴選要考慮授課對象的適宜性及培養目標的針對性。案例的遴選不僅考慮到目前的熱點問題、學生的興趣,還要考慮到授課對象的學歷層次、專業類型及其培養目標。以專業發展為導向設計案例教學、遴選案例,就需要主講教師熟悉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及方案。濰坊醫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是來自高中的文科學生,知識視野較廣,思維活躍,對案例教學的興趣較高。醫學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以培養衛生領域的管理人才為目標,因而主講教師所遴選的案例需要重點關注衛生事業管理領域的重要政策問題。2)案例教學最好是在大三、大四課堂上使用,因為高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基本的學科理論,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恰當地運用案例教學,不僅可以繼續培養和鍛煉他們面對新問題的應變能力,而且會充分達到案例教學的預期效果。3)案例在課堂安排次序方面的問題。有學者[9]提出“案例提出、主題界定、基礎理論講解、再對該案例進行分析”的循環教學模式。案例安排的次序應基于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也可以將案例放置于中間和結尾,無固定的循環模式。社會調查報告是公共政策學實踐教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教學也稱為學生的第二課堂,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不可或缺。首先是公共政策學實踐教學手段和方式問題。王琳[10]提出舉辦專題報告、開展讀書活動、撰寫學術論文等實踐教學手段;萬果[11]認為,公共政策學的實踐教學主要通過科技創新基金項目與畢業論文的方式實現。由于學生的學業水平和興趣存在差異,實踐教學的方式可以是靈活多樣的,不僅是科技創新項目、學術論文,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訪談筆記、現場觀察,最后形成社會調查報告。接下來的問題是公共政策學的哪些環節或內容適合社會調查。如果把公共政策分析的各個環節納入社會調查的范圍顯然是不現實的。我國的公共政策制定環節對普通民眾而言都是一個“黑箱”,很難參與其中,更不用說是一個本科學生了。因此,本科學生的社會調查應考慮到可行性,在內容上可以抓住政策制定過程的兩個環節:1)針對某一社會問題的嚴重程度及原因進行調查(如社會公眾對醫患關系緊張的看法),討論這一社會問題是否應該上升為政策問題;2)對某一現行政策的效果評價(如居民對雙向轉診制度的評價),回答是否應該進行政策調整以及如何進行調整的問題。

5教材選用及考核的建議

根據專業特點遴選教材由于公共政策學的學科研究在國內尚處于初級階段,目前國內針對本科學生公共政策學教材種類相對較少,教材名稱和編寫體例差異較大。這就需要主講教師充分考慮本科學生的知識積累和專業背景,選擇以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框架為主旨的教材。多年來,先后選擇寧騷主編的《公共政策學》(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嚴強主編的《公共政策學》(南京大學出版社,第一版)、陳振明主編的《公共政策分析導論》(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二版),2013年確定了謝明編寫的《公共政策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三版、第四版)。與其他版本的教材相比,這部教材具有難度適宜、篇幅適中、案例經典、更新較快的特點,授課教師及學生認同度較高。多元化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導向。傳統應試教育的考核采用的是期末閉卷考試法,不僅為教師的“填鴨式”教學埋下隱患,也削弱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12]。教研室對公共政策學的學生成績考核由理論筆試成績和實踐成績兩部分構成,分別占70%和30%:理論筆試為閉卷形式,重點考查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理解程度;實踐成績為課程論文(社會調查報告)。不難看出,這一考核方式與上述專業培養目標是一脈相承的。

6結束語

本文基于教學實踐經驗對公共政策學進行課程分析,目的在于探討公共政策學的課程設計體系及功能,提出高等醫學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課程設計特點,為國內同行提供參考。課程分析是圍繞教學目標而構成的一個教學設計體系,教學目標是靈魂,具有統領全局的作用;教學內容是核心,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教學方式是課程目標的實現手段;考核的目的是檢驗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培養。高等醫學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重在培養學生對醫療衛生領域政策問題的分析能力,因而課程設計中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都應有所側重。同時,課程設計及分析高于教學實踐,又源于教學實踐,循環往復,是高校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的永恒主題之一。

作者:吳炳義 周建裕 宋棠 畢玉 馬東平 林鈞昌 楊曉 單位:濰坊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