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02 04:21:00
導語: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自開辦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以來,對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針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以多元化結構與平衡的視角,分析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必要性,并進一步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就業/升學渠道和師資結構等四個關鍵方面探討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構建設想。
關鍵詞: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緣起于20世紀70年代末新古典自由主義思潮推動下西方國家“第三部門”的蓬勃發展、規模擴大以及由此引發的職業化管理需求,一些大學如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紐約大學等為回應社會發展需要先后開設公共事務(管理)專業。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社會公眾對公共產品與服務巨大需要與供給相對不足的矛盾日益顯現,作為對社會需求的回應,教育部(原國家教委)于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正式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列入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次年秋東北大學、云南大學兩所高校率先試點招生,隨后開設此專業的學校迅速增加,到2006年全國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的學校多達303所。與開辦高校多、招生規模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各高校培養目標不清晰、方向不明確、課程體系不健全、專業特色不明顯、就業出口不暢通等。這些問題不解決將直接影響該專業的社會聲譽直至專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問題解決的根本思路是對人才培養模式邏輯起點的正確認識和邏輯體系的完整構建。本文試圖以多元化結構與平衡的視角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討。
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必要性
1.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是當代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內在要求
高等教育的使命是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培養高層次有用人才,這意味著高等教育必須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客觀需求相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推動高等教育量的增加和質的提高。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飛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客觀上要求高等教育辦學層次不斷提高,本科階段教育將越來越多的成為一種中間階段的教育而非終極教育,研究生教育將日益擴大并成為高等教育的主體。當代高等教育的這一發展趨勢,內在地要求本科階段教育更多的體現為素質教育而非職業教育,相應地,本科階段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應更多地體現為素質取向而非職業取向,傳授與訓練多種知識、技術與能力將成為必然選擇和必由之路,“文理滲透”、“理實交融”、“多學科交叉”、“跨學科學習”等將成為本科階段成功教育的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的多元化結構將被不斷采用并成為一種本科素質教育的制度保障。
2.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是社會對復合型人才需求大勢的外在要求
21世紀是信息時代也是知識經濟時代,各類組織處于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之中。一方面,許多問題(無論是技術的還是管理的)的復雜性程度在不斷提高,有效開展工作、解決問題需要相關工作者了解、熟悉、掌握許多領域的專門知識,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要求不斷提高,單一知識結構的人員將越來越不能適應當今及未來社會發展的要求,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有效路徑;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知識的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加快,行業新舊更替的速度不斷加快,產業發展重心轉換的頻率不斷加快,復合型人才由于其高度的靈活性和較強的適應性而明顯地比單一型人才更具優勢,這同樣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多元化結構提出了要求。
3.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是學科和專業發展的直接動力
學科交叉、各學科知識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從而推動學科和專業發展,這已是不爭事實,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作為一種制度保證,有利于學科交叉而形成學科互補,有利于專業基礎的夯實而形成專業特色,從而成為學科和專業發展的直接動力。特別是像公共事業管理這樣的新興專業,沒有諸如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系統工程學等學科理論知識的支撐,不吸納其他相關學科的豐富“營養”,就無法想象它能夠茁壯成長,更無法想象它能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科體系和鮮明的專業特色。
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構建設想
(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內涵
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涉及招生、培養、就業的全過程,好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實現招生、培養、就業等環節的一體化聯動,從而形成自組織系統。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以系統的觀點,強調從招生到就業各環節的平滑過渡、緊密銜接和閉環反饋,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就業/升學渠道和師資結構等環節。
1.培養目標的多元化
經過幾年的辦學實踐,特別是畢業生的不斷輸出,各高等院校都已注意到培養目標設定方面存在的問題,比如課程體系與培養目標的吻合度不高,畢業生的實際就業去向與培養目標的一致性很低等。這就要求我們有必要對此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加以重新審視,這也說明單一化的培養目標并不能很好地切合實際以及促進專業的健康發展。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多元化,就是在目前專業不成熟、第三部門發展不成熟、就業崗位接納度不大的特定歷史時期,根據各校各地實際,基于分類培養的思路,而對人才培養設定多個目標、多條路徑,從而形成培養目標體系。比如把一部分實踐能力強、富于創業精神的學生往企事業(含公益性企業)方向培養(就業主導型目標),把一部分有希望通過公務員考試的學生往公務員方向培養(準公務員型目標),把一部分刻苦鉆研、品學兼優的學生往研究生方向培養(知識發展型目標),通過諸如此類的分類培養,能夠使培養目標更切合實際需求,目標達成程度也會大大提高。
2.課程體系構成的多元化
基于多元培養目標和分類培養思路,課程體系構成必須多元化。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成的多元化,是指課程設置不僅要有理論類課程,而且要有較大比例的實踐類課程。理論類課程不僅要有體現專業性質的基礎平臺課程,而且要有體現多元培養目標的模塊方向課程;實踐類課程不僅要有課程知識運用的操作環節(如社會調查、公文寫作),也要有理論知識綜合運用的研究環節(如學年論文、畢業論文),還要有實際或仿實際工作的實踐環節(如各類實習、模擬實訓、社團活動)。另外,就理論類課程而言,除了開設公共(事業)管理類課程以保證專業性質與方向不偏離外,也要適當開設企業管理類實用課程以增強學生的適應性,還要適當開設人文、理工、科普類課程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和數理演算能力,使學生系統掌握、熟悉、了解多方面的知識、技術、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3.就業/升學渠道的多元化
由于事業單位改革難度較大,進程相對滯后,且目前對從業人員職業技能要求還不高,人員進出受體制性因素制約,就業容量受限;“第三部門”不發達,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規模不大,對專業化管理要求不高;公務員考試不設“公共管理”專業門檻,相反本專業畢業生經常被擋在有特定專業要求的單位的招考資格之外,專業優勢經常難以有效發揮;現行的研究生專業設置目錄沒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方向,只有行政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等相近專業方向,給升學考試帶來一定的專業壁壘阻礙。從而追求單純的“出口”模式只能是不切實際的理想,多元“出口”模式是現實的必然選擇。在當今復雜多變的就業市場上,學生的就業適應性比就業專一性更重要。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升學渠道的多元化,就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在強調公共精神的理念基礎上,依據“管理主義”的共性特點,學生在包括政府部門、公共事業單位、社區、企業等在內的各類組織事務性、管理性崗位上廣泛就職或升學讀研,注重“出口”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從而形成招生、培養、就業一體化聯動的良性運作機制。
4.師資結構的多元化
公共事業管理學是建立在政治學和經濟學兩大學科基礎之上,關于社會領域內公共事務管理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既要以管理學科為基礎,構筑起由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交叉發展形成的多學科知識結(下轉273頁)
(上接272頁)構基礎,又要以適應多元化職業發展要求為目標,加強專業的職業技能訓練,從而構建一種動態均衡的人才培養模式。由此決定了此專業師資結構的多元化,即教師隊伍的專業背景來自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這群人組合在一起以團隊的方式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和積累,一方面可以實現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標,另一方面可以形成學科交叉和融合,推動公共事業管理學科的良性發展。
(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動態平衡
根據自組織理論,一個系統自組織功能愈強,其保持和產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強。而系統內外各要素之間的協同是自組織過程的基礎,系統內各序參量之間的競爭和協同作用使系統不斷產生新的結構,從而推動系統自身功能的升級發展。如果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作為一個系統來研究,促使構成該系統的多元要素之間發生競爭和協同的作用,并由此建立動態平衡的機制,那么在這種機制的作用下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從一種平衡態發展到另一種平衡態,則可實現專業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建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結構的動態平衡的機制,關鍵是實現理論、技能與實踐教學等要素間的競爭和協同、人文社科知識與理工知識傳授等要素間的競爭和協同、專業特性突現與管理共性并具等要素間的競爭和協同、多樣化延展與特色化追求等要素間的競爭和協同。通過這四個方面要素間的競爭和協同,促使“文理滲透”、“理實交融”、“多學科交叉”、“跨學科學習”等現代教育理念的落實,能夠形成專業發展動態平衡的機制,從而實現專業建設基調由“環境適應型”向“內涵特色型”轉變,形成“公共精神”與“管理主義”的有機融合的公共事業管理獨特學科體系,繼而增強專業和學科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婁成武,鄭文范,等.關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問題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00,(2).
2.李燕凌.拓寬農業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方向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10).
3.李燕凌,凌云.高等農業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科建設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3,(9).
4.鄭文范,孫萍,馬立曉.論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的聯合培養方式[J].中國高教研究,2000,(4).
5.李業興,郭小聰.黨政部門對行政管理專業人才需求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行政管理,2004,(2).
- 上一篇:人才隊伍建設發揮人力資源作用分析論文
- 下一篇:有效推進紀檢監察工作調查研究報告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