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失靈的公共選擇原因論文
時間:2022-08-23 11:01:00
導語:政府失靈的公共選擇原因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公共選擇學派認為,同市場失靈一樣,政府也會失靈,而且政府失靈可能會給社會帶來更大的災難。研究政府失靈的原因有助于改變政府失靈現象。運用公共選擇學派的三個方法論和相關理論對政府失靈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歸納出引起政府失靈的三大原因:權力尋租、政府權力膨脹和官僚主義。
關鍵詞:公共選擇;政府失靈;權力尋租;政府權力膨脹;官僚主義
一、公共選擇與政府失靈簡介
公共選擇學派是西方經濟學中以經濟學分析方法研究政治問題的一個重要理論流派。它的主題與政治科學的主題是相同的,涉及國家理論、投票規則、投票者行為、官員政治等。但公共選擇學派把微觀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定和交易經濟學方法延伸到了政治研究領域,同時指出了與傳統政治學相區別的個人主義方法論。公共選擇學派認為,政府官員并不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他們也同市場中的個人一樣,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是“理性人”。市場上進行交換的是商品,而政治中進行交換的是協定、契約、規章等公共物品。市場交換發生在個體之間,而政治是集團之間的交換。政治決策是一種集體決策,集體決策是集體中的各個利益集團相互博弈的選擇結果,而個人是集體決策的基本單位。公共選擇學派認為,同市場失靈一樣,政府也會失靈,“而且政府失靈可能會給社會帶來更大的災難,造成更大的資源浪費?!蹦敲词裁词钦ъ`呢?
所謂政府失靈就是指政府在力圖彌補市場缺陷的過程中,采取的立法、行政管理以及各種經濟政策手段,最終導致政府干預經濟的效率低下和社會福利損失。政府失靈一方面表現為政府的無效干預,即政府宏觀調控的范圍和力度不足或方式選擇失當,不能彌補市場失靈和維持市場機制正常運行的合理需求;另一方面表現為政府的過度干預,即政府干預的范圍和力度超過了彌補市場失靈和維持市場機制正常運行的合理需求,或干預的方向不對路,對各種政策工具選擇及搭配不適當,過多地運用行政指令性手段干預市場內部運行秩序,結果非但不能糾正市場失靈,反而抑制了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
二、運用公共選擇理論分析政府失靈的原因
2.1權力尋租導致政府失靈
在經濟學史上,第一個嘗試系統討論尋租行為的經濟學家是戈登?塔洛克(1967c),但是,尋租這一概念卻是由安娜?克魯格(1974)首先提出來的。按照繆勒的說法,尋租是指“用較低的成本獲取較高的收益或超額利潤”,“尋求租金的活動同政府在經濟中的活動范圍和領域有關,同國有部門的相對規模有關”。可見,尋租是政府干預的產物,在有政府干預的地方就可能產生尋租現象。當前政府部門的權力尋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特別是一些與經濟立法和執法相關的部門,將公共產品轉變為有償服務,造成政府部門的整體性“創租”、“尋租”行為。如近幾年興起的考試查分熱線現象(高考、四六級、考研查分等),即考生在繳納一筆遠遠超過常規的費用之后,可以通過聲訊電話提前得知自己的成績。全國性的考試成績本來是一種準公共物品,屬于公共信息和社會資源,教育部門有義務第一時間免費提供給考生,況且,考生繳納的報名費中已包含分數查詢的費用,但是有些地方的教育部門卻把這種“壟斷信息”出賣給通訊運營商以謀取利益,這實際上是對政府部門非盈利性原則的違背,屬于一種尋租行為。運用公共選擇學派的方法論分析可知,由于政府部門本身也是“單位”,也存在為本單位人員謀取福利的問題,因此將部門所掌握的權力轉變為“租賦”的手段便成為普遍現象。另一方面的表現是,由于政府部門既制定規則、實施法律法規,又直接管理經濟資源,因而政府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興衰與投資的成敗。這就導致一些企業以及企業的管理者致力于從各級政府那里爭取有利條件和待遇,而不是致力于提高自身生產效率。個別不法分子甚至送禮、行賄,腐蝕領導干部。而某些領導干部也以手中的權力為籌碼,用以交換私利。經濟學家認為如果利益集團用于賄賂的資金可以毫無成本地流向那些有能力創造和分配壟斷租金的政府官員手中,那么,賄賂在經濟學上就僅僅意味著一種財富的再分配,而不會造成社會資源浪費。但伴隨著利益集團的賄賂行為,政府官員之間的競爭所耗費的時間和金錢構成了社會資源的一種浪費形式。
尋租作為一種非生產性活動,并不增加任何新產品或新財富,只不過改變生產要素的產權關系,把更大一部分的社會財富裝入私人腰包;尋租導致不同政府部門及官員爭權奪利,影響政府聲譽和增加廉政成本;大權在握的政府官員極有可能“受非法提供的金錢或其他報酬引誘,做出有利于提供報酬的人從而損害公眾和公眾利益的行為”因此,權力尋租是導致政府失靈的一個重要原因。公共選擇學派提出的兩種遏制尋租行為的途徑是:(1)政府應從一些具體的經濟領域退出來,這樣就避免了政府在這些領域設租的可能;(2)應該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對政府部門的監督。
2.2政府權力膨脹導致政府失靈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政府機構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重要性上都具有一種內在的擴張趨勢。“帕金森定律”證明政府機構有擴張的本性,無論政府的工作量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或者已根本沒有任何工作了,政府機構的人員數目總是按同一速度遞增。政府機構規模過大與增長過快,實際上意味著政府部門之間配置效率的降低,最終將導致政府失靈。
經濟學家們在運用公共選擇方法論分析政府擴張行為時發現,政府機構的擴大有著極強的動力支撐。首先,政府機構中的長官與雇員肯定指望從自己所屬部門的擴大中獲益。伴隨著機構的擴大,津貼可以提高,支配的預算資金越來越多,獲得提升的機會增多,上級因無權解雇雇員而缺乏的對下屬的控制可以借提升下屬的權力而得以加強。正如尼斯卡寧在其“官僚政治模型”中認為的那樣,政府官僚總是追逐所在部門的預算規模最大化的,而政府官僚的工資、名譽、握有的權力等,都取決與他所在機構的規模,所以政府規模會不斷擴大。其次,國會議員也受益于政府機構的擴張,通過相互捧場,行政長官可以把議員批準的預算資金按有利于議員獲取政治支持與選民選票的方式加以運用,例如在議員所屬選區蓋辦公大樓,或從中購買辦公用品等。最后,選民也自以為擴大政府機構于己有利,自己可以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務,可從政府機構支出的增加中的得到更多的機會。這當然是錯覺。與此同時,裁減政府機構規模的動機卻很弱,以致完全沒有。
在中國,政府權力擴張是相當嚴重的,這種擴張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政府權力的橫向擴張。這不僅表現為政府將權力觸角延伸到具體的經濟領域,還體現為行政處罰權的層層“下放”。如國家體育總局將部門處罰權下放給中國足協——由一個屬于民間組織的社會團體行使本屬國家機關行使的公權力。二是政府權力縱向擴張,即法定的權力被行使者主觀地向深度擴張了。例如,福建泉州的石獅市在建市第二年,就增加了3個政府部門,將原人事監察局分拆為人事局和監察局,另增設司法局和安全局。
為了避免或解決政府權力的擴張,公共選擇學派提出的幾種建議措施是:(1)政府權力的擴張應具有合法性和必要性。憲法是根本法,一切權力的擴張均應在憲法規定的范圍內進行。政府權力擴張的必要性是指政府權力擴張的成本如果小于收益,那么權力可以適度的擴張;反之,則不能擴張。(2)建立健全的立法體系。人治與法治的不同之處在于:在人治體制下,合理性、合法性完全依靠權力行使者的主觀判斷來衡量,缺乏穩定性;在法治體制下,合理性、合法性依靠客觀的法律規定來界定,這就極大地避免了“人治的主觀狀態的波動性”。(3)必須完善救濟、監督體系。無論多么健全的法律體系都只能起到初步預防、威懾的作用,法律救濟則不同,它屬于事后監督。完善的法律救濟、監督體系使得權力行使者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權力擴張、濫用的后果,從而自覺依法行使職權,否則將承擔不利于己的法律后果。公務員之家:
2.3官僚主義導致政府失靈
官僚最初指所有的政府官員,而在西方文官制度建立之后,它一般指非經政治選舉的經考試進入政府、不受政府更迭影響的政府官員。在政府工作人員中,由選民直接選舉出來的政治家只占很少一部分,大部分都是職業的公務員,這些人是由民選的政治家任命的,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官僚。在政府部門中廣泛存在著政出多頭,相互推諉,相互扯皮等官僚主義作風,官僚主義將導致政府部門內部效率低下,即“X-無效率”?!癤-無效率”即“代表來源不明的非配置的(低)效率”,它是對某一組織自身而言的,是組織的內部無效率。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哈維?萊賓斯坦提出了著名的“X效率”理論,用以分析企業內部的效率情況。從這里引申出“X-無效率”。在一個資源稀缺的社會中,政府行政部門從中汲取了一部分資源就意味著私人部門不能再運用該部分資源,行政部門運用該部分資源的機會成本就是如果這部分資源為私人部門運用所能提供的產出。只有當政府行政部門能以更優的方式運用資源時,政府行政部門才有充分的理由占用這一部分資源。“X-無效率”存在著很大的危害,輕則給當事人帶來不便,重則給當事人帶來嚴重的損失。政府部門不慌不忙、不緊不慢行使職權的官僚主義作風將最終導致政府失靈。
那么導致官僚主義的原因是什么呢?公共選擇學派經濟學家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政府機構壟斷了公共物品的供給,由于缺乏競爭,各級政府就沒有提高行政效率的壓力,所以政府公務員也就沒有必要高效地工作。二是政府公務員缺乏追求利潤的動機。由于政府公務員不能把利潤占為己有,加上公共物品的成本與收益難以測定,所以,政府公務員的目標并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規模最大化,以此增加自己的升遷機會和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這勢必導致機構臃腫,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三是監督信息不完備。由于信息的不完備大大降低了公眾對政府監督的效力。同時,作為監督者的公民完全可能受到被監督者的官員的操縱,因為后者的地位實際上可以使他們強制規定某些政策措施,使之更有利于自身利益,而不利于公共利益。
官僚主義的存在使政府部門內部的效率受到了極大的損害,因此有必要矯正政府官僚主義,以提高政府的效率。矯正政府官僚主義,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慮:(1)在公共部門引入競爭機制,打破政府壟斷公共產品生產的局面,以達到克服政府效率低下的目的。(2)在各級政府機構內部建立競爭機制。把市場競爭原則引入政府機構之內,真正實現“擇優上崗”,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決策者的決策權限與個人對決策后果承擔的政治、經濟責任聯系起來。(3)要對政府的機構進行改革,以明確各部門的職能和職權,理順各部門之間的關系,以便公民能更有效地對政府部門進行監督。
參考文獻
[1]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場和國家[M].北京:三聯書店,1989.
[2]丹尼斯?C?繆勒.公共選擇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詹姆斯?布坎南:尋求租金和尋求利潤[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3.
[4]阿諾德?海登海默.對腐敗性質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 上一篇:坐的藝術
- 下一篇:財務裝備處作風教育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