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網絡時代的社會道德危機

時間:2022-01-23 10:01:00

導語:剖析網絡時代的社會道德危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網絡時代的社會道德危機

摘要:當前的網絡社會面,瞄道德危機,這嚴重影響了網絡社會的正常秩序和健康發展。探求網絡社會道德危機的成因,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F試從網絡社會本身的特點,網絡社會運行的現實背景以及網絡主體的人性心理三方面,對網絡社會道德危機的成因進行較為全面、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網絡社會;道德危機;成因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已經滲透到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一方面,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突破了傳統的時空限制,為人們開辟了一個極大開放和自由馳騁的空間—網絡社會,為人類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但另一方面,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帶來了嚴重的倫理道德問題。在當前的網絡社會中,網絡欺詐、網絡色情、網絡病毒、網上侵犯知識產權、網上侵犯個人隱私等不道德現象大量出現,嚴重影響網絡社會的正常秩序和健康發展,而且帶來了人際情感冷漠、人性異化等問題,可以說,網絡社會正面臨道德危機。如何實現網絡技術和網絡道德的協調發展,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一,消除網絡社會的道德危機,營造一個健康、文明的網絡社會,已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現實問題。探求網絡社會道德危機的成因,是解決網絡社會道德危機的基本前提。本文試從網絡社會本身的特點、網絡社會運行的現實背景、網絡主體的人性心理三方面進行分析;

一、從網絡社會本身的特點來看

(一)網絡社會的虛擬性導致道德約束力的弱化

在現實社會中,人們之間的交往是現實的,交往面相對狹窄,人與人的關系主要以家庭、家族、鄰里、親友以及充分放大了的家庭—國家的方式存在和維系著,在一定意義上說,人們是在一個“熟人社會”進行交往,交往的對象都是熟識的人。懾于道德他律手段的強大力量,以及長期形成的道德氛圍,人們自覺不自覺地遵守著既有的道德規范。而在網絡社會這一虛擬空間中,網絡行為具有了“數字化”或“虛擬化”的特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再依賴現實的各種條件,也不再需要真實的身份,通過計算機終端,每個人都成為了一個個符號。人們上網進人網絡社會就如同去參加一場假面舞會,“在這個舞會上,我所面對的‘你’和‘你’所面對的‘我’都消失了,我們都成了似曾相識的‘他人’”。在網絡社會中,一個“在線交談”中自稱是妙齡少女的網絡行動者可能是白發蒼蒼的老者,而與之交談的“英俊少年”可能早已是不惑之人。

而且,一旦進入周圍沒有熟人的公共社會,那條由熟人的目光、輿論和人際情感筑成的防線便很容易崩潰。即使一些“私德”尚可的人,在虛擬的網絡社會中也往往表現不出應有的公德。相反,“反正沒有人認識我”這種意識,恰恰成為一些人無視公德的最好借口,似乎只要避開了對自己有實質約束力的監督、管理者的目光,干什么都可以。更有甚者,把網絡社會視為“道德的真空”,認為“在網絡世界里只有能力的高低,沒有道德的善惡”。在網上,父子對罵、優秀的學生在網上行騙、語言粗俗等現象屢見不鮮。他們把人之為人的起碼的“底線倫理”都拋棄了。

正是由于網絡社會的虛擬性,類似于傳統“熟人社會”中道德他律的種種“外力”,在網絡社會中相當程度上失去了作用,導致道德約束力弱化,造成道德危機。

(二)網絡社會的開放性結構易引發諸多倫理道德問題

網絡社會的結構與現實社會結構具有十分不同的特點?,F實社會采用的是一個由下往上機構逐漸減少而權力卻逐級集中的縱向的金字塔式結構,每一個基層組織的運行都服從于更高一級的指揮和命令,總體的社會結構必須依賴于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中央機構。而網絡社會采用的是離散結構,它是開放的、松散的,不設置一個國際性的中央控制設備或中心,所有的計算機都處于各自的中心地位。應該說,這種結構對于避免網絡系統的崩潰,保證網絡系統的良好運行起了積極作用。但是,網絡社會的這種開放性結構易引發諸多倫理道德問題。主要表現在:

1.網絡的開放性使個人隱私保護更加困難。在網絡社會,除非人為去封閉,不會有人生活在信息孤島上,個人的姓名、性別、身體狀況、家庭狀況、財產狀況、社會生活背景等有關個人隱私的各種資料在計算機及網絡中都用一連串的符號來表示。計算機網絡的開放性與這些符號的通用性的特點構成了對個人隱私保護權的嚴重挑戰。甚至可以說,在一個如此開放的信息網絡社會里,真正需要考察、真正難以做到的是:人們如何能夠在必要時“封閉”起來,以保守真正屬于自己的秘密。

2.網絡的開放性使侵犯知識產權更加方便。信息技術和網絡的飛躍發展,使信息的復制、傳播變得非常簡單和便捷。又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和網絡的資源共享性,人們可以任意下載大量的信息和服務。于是,通過網絡非法復制、使用他人的科技成果,侵犯知識產權等不道德行為隨之產生。網絡的開放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提出了新的挑戰。

3.開放性使網絡面臨嚴峻的安全威脅。開放性是網絡產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但開放的網絡卻隨時面臨來自網絡病毒、網絡黑客的安全威脅。從理論上說,網絡的安全性與其開放程度成反比,最安全的網絡是自我封閉的網絡,但這不符合網絡社會的開放性原則。

4.網絡的開放性使道德沖突加劇?;ヂ摼W是一個人人平等的世界,在這里人們可以自由地發表任何意見。網絡的開放性使人們很容易在網上交流,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民族的各家各派的學說在網絡上自由碰撞,使網絡文化以幾何級數的形式發展。在網絡中各種各樣的道德觀相互并存、交互輝映。但網絡的開放性也使得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的道德沖突加劇。

二、從網絡社會運行的現實背景來看

(一)人們對網絡社會的認識存在誤區

1.人們對網絡社會的虛擬性存在誤解。把虛擬混同于虛幻與虛無,因此對網絡社會的重視程度遠遠低于現實社會,許多人還沒有真正地把網絡社會視為人類的新的生存空間,由此導致了人們對網絡社會道德問題的不同態度。有人認為,網絡社會是虛擬的、非現實的,也就是說是虛幻的、想象的、不存在的,我們沒有必要對網絡道德問題大驚小怪。但是網絡社會雖然是虛擬的,但并不是虛幻的,它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它對現實社會的影響也是實實在在的,我們不可能漠視它。也有人認為,網絡道德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它的虛擬性,因此解決網絡道德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關閉網絡,這樣就一勞永逸了。但是,網絡本質上是開放的,開放性是網絡的根本特征,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關閉網絡意味著消滅網絡,我們不可能因噎廢食,不能為了網絡空間的道德問題而拒絕網絡,因為它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2.信息崇拜誤區。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對信息的依賴與日俱增,他們的工作、學習甚至生活都越來越離不開信息,信息己成為現代人新的崇拜對象。網絡道德危機的出現就與信息崇拜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誰對網絡環境的破壞程度越大,人們越容易認為他對信息操縱能力強,水平高,從而推祟他、敬仰他?!靶畔⒊绨荨闭呤咕W絡環境下的一些破壞行為反而成了英雄壯舉。美國學者西奧多.羅斯扎克在《信息崇拜》一書中就曾全面、深人地揭示信息崇拜的負面效應。羅斯扎克在充分肯定計算機技術的積極意義的基礎上,提醒人們警惕“信息崇拜”的負效應。他指出“信息被認為與傳說中用來紡織皇帝輕薄飄逸的長袍的綢緞具有同樣的性質,看不見、摸不著,卻倍受推崇”。“如同所有的崇拜,信息崇拜也有意借助愚忠和盲從。盡管人們并不了解信息對于他們有什么意義以及為什么需要這么多信息,卻已經開始相信我們生活在信息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我們周圍的每一臺計算機都成為信仰時代的‘真十字架’:救世主的標志了。

(二)網絡法律和制度不健全,網絡管理困難

正如美國學者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所形容的,“我們的法律就仿佛在甲板上吧噠吧噠掙扎的魚一樣。這些垂死掙扎的魚拼命喘著氣,因為數字世界是個截然不同的地方。大多數的法律都是為了原子的世界、而不是比特的世界而制定的。網絡社會是一個與現實社會不同的新的生存空間,現有的法律和制度在網絡社會很難發生效力。網絡的非中心化、可匿名性特點,使得一些網民抱著“我是百姓我怕誰”的心態,在網絡上盡情地放任自己,肆無忌憚地從事各種網絡行為,而直面現實社會的法律和制度無所畏懼。同時,又因為適應網絡社會的法律的制定面臨許多新的難題,其中涉及到許多法律界定難以進行:一是法律主體難以確定。在網絡社會,任何個人、單位、組織都可以以非真實的多個身份上網,“網上”、“網下”相去甚遠,難以界定。二是法律責任及其程度難以界定。如,一個人利用網絡上的黑客軟件,輕松地竊取了有價值的信息,那么提供黑客軟件的網站要不要承擔責任、該承擔多大的責任。三是法律規范難以統一。不同的國家對道德、犯罪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規定,互聯網上很難形成通行的國際法規,網絡管理也就沒有統一的標準和法度。道德一旦失去了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就會顯得蒼白無力,網絡社會的道德危機就有可能越來越嚴重。

(三)道德評價上存在雙重標準

由于對網絡社會的認識不足,或對網絡信息技術的過分崇拜,人們在對待互聯網中的言論、行為時,采取了與現實社會生活中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倫理道德評價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網絡道德問題的深化。比如在對待黑客與盜賊、電子公告版(BBS)與大字報等問題上。

從某種意義上說,網絡社會的黑客就是現實生活中的盜賊,他們往往在網民不知道的情況下進人網民的電腦(即網民的“家”),或大肆破壞,或任意盜取信息。但是在對待黑客與盜賊的問題上,人們卻采取迥然不同的態度。對于現實生活中的盜賊,人們恨之人骨,猶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而對于黑客,人們卻表現出太多的寬容,甚至是敬佩、崇拜。在現實生活中當某人遭受偷竊了,無疑會贏得眾多人的同情,但在網絡空間,當某公司的計算機系統被黑客闖入攻破時,社會的同情心有時并沒有放在被害者身上,反而對黑客的行為報以敬佩。也正因為如此,黑客們樂于公開自己的黑客身份,并公開集會討論交流。在互聯網上,各種有關黑客的專門網站比比皆是,在眾多的綜合網站的BBS上,有關黑客的討論也隨處可見,以高學歷、高智商人群為主的網民可以在此相互學習、交流破解他人計算機系統的方法,并且以自己高超的破解技術為豪。而與此相反的是,盜賊受到社會的唾棄,一個受過高等教育、擁有高超計算機技術的人決不會因自己是盜賊而自豪,更不要說是公開自己的盜賊身份了。

同樣,人們對網絡空間的BBS、聊天室與現實社會的大字報也持不同的態度和評價標準。BBS,聊天室號稱無紙化的大字報,任何人都可以盡情地發表各種各樣的言論。比起現實社會中的大字報,BBS、聊天室在許多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影響程度、廣度、方便快捷的程度及隱蔽性均大大超過現實生活中的大字報。有些言論不可能在現實社會中公開發表,但在互聯網上卻能發表并能長期地保存下去。由此看來,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對BBS、聊天室也給予了極大的寬容與放縱。并且,許多學校和網站都紛紛開辟出BBS、聊天室。眾多的BBS,聊天室構成了網絡社會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人們對網絡行為的寬容和放縱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網絡不道德行為的蔓延,既而導致道德危機。

三、從網絡主體的人性心理來看

(一)人際交往的“偽裝”心理

人際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生活在社會上必須與他人進行交往、交流。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溫飽問題解決以后,人類最難以忍受的就是孤獨。而人們在交往中,受許多因素(諸如一個人的喜好、脾氣、性格、文化程度、修養水平等)的影響,或多或少地都要對自己進行一些“裝扮”,扮成能使他人喜愛的,使他人能夠接受的一種心態、形象去與他人接觸,以使交往順利進行,于是人際交往就帶有了“面具性”。網絡化使得人類這種交往的“面具性”通過電子時空的放大而更具戲劇性、偽裝性,從而可能引發一系列的網絡道德問題。

(二)侵略和占有心理

現實中的人,同時具有社會屬性與自然屬性雙重屬性,這樣在人性心理中就本能地具有侵略性和占有欲,只不過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礙于各種倫理道德規范,以及現實社會中人與人面對面的交往,人們不便過于表露,而且總是不斷地對自己進行修養來抑制人性中一些本能的需要和欲望。然而,在虛擬社會中,人們可以“相逢對面不相識”,可以不謀面而進行交流、交往,因而表現得非常自由,人性中那些本能的需要和欲望就顯露出來,難以控制。這也正是網上“黑客”猖撅的一個主要原因。電腦“黑客”們利用自己豐富的計算機知識,突破系統設置的安全保護,在未取得授權的情況下擅自闖人別人的計算機系統,以實現自己的侵略欲望和自我滿足的占有欲望。

(三)宣泄壓抑的心理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有宣泄壓抑的心理需要,人只有把壓抑在心里的一些需要、一些郁悶的情緒都宣泄出來,才能使人性得到健全的發展,才能使人心情愉悅,身心健康。對任何一個社會人而言,他在現實生活中都可能會遇到挫折,產生不滿情緒而感到郁悶。但在現實社會中,人們不可能隨時隨地發泄自己的郁悶心情。網絡空間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可以安全地進行宣泄的場地,人們可以盡情地、自由地、無拘無束地宣泄工作生活中帶來的壓抑。然而,網絡社會的特殊環境很可能使人們更加肆無忌憚、赤裸裸地釋放自己而不計任何后果,由此也帶來一系列倫理道德問題。

此外,還有人們的獵奇心理、好勝心理等都有可能通過電子網絡時空的放大而產生一些網絡倫理道德間題。

綜上所述,造成網絡社會道德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而且是復雜的。我們只有在探明原因的基礎上,才能對癥下藥,制定有效的干預手段和防范措施,確保網絡社會的健康發展,為人類帶來福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