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作性公共管理現狀與創新
時間:2022-03-01 09:22:56
導語:協作性公共管理現狀與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近年來,對協作性公共管理的研究逐漸變得火熱,全世界包括西方學者都在研究這種管理模式的具體實施方案。協作管理領域對很多學者并不陌生,它是由傳統公共事務管理以及一些新公共管理模式發展而來,在這些模式的基礎上改進并創新得到的。協作性公共管理在處理公共事務的問題上擴大了認識,從多個角度切入探究解決方案,如政府部門安排、不同部門職能、人員的合作基礎、網絡通訊工具、價值觀基石等。但是,由于起步發展的原因,協作性公共管理在現階段面臨一定的困境,比如創新性不足,人員工作時動力不足,不同部門職能分工不夠具體,工作人員的基本價值觀無法融合等問題。[1]同時,解決這些問題之后可為整個領域的發展提供巨大的幫助。研究協作性公共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可幫助我國提升公共事業辦公能力。并且協作性公共管理的創新改革,對政府政策的實施、公務員的培養、改善各個部門的關系,乃至社會價值觀的良好發展,都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二、協作性公共管理的發展現狀
協作性公共管理是現如今整個世界政府部門探討的熱門話題。相對于傳統公共管理而言,這種管理方式具有很大的優勢。在傳統公共管理概念里,一般都是需要有嚴格的上下級制度來支撐整個工作的進行。從政府部門的高級職能部門逐漸把任務下發到附屬部門,而這一過程的方向不能更改。從下級附屬部門再將每個任務分配給該部門內部的人員,責任細化到每個工作人員,從而完成整個公共事務的管理。這種方式的特點就是公共管理工作變得獨立。如果在整個流程中出了問題,一般來講也是一些比較孤立的問題,很容易找到負責此項工作的人。但是一旦管理流程孤立,責任分攤給每個人而不是團體,那么個人的工作動力可能就會受到影響,導致最終處理事務的能力低下。[2]所以從很久之前,各個國家都在尋求改進公共管理的方案,讓政府和社會相關人員共同處理事務,從而提升工作效率。隨著社會問題逐漸增多,政府部門認識到單個人員的力量十分有限,在面對一些特殊問題時無法有效地解決。這時很多下級部門的人員在處理事務時,嘗試同自己身邊的人進行交流互動,這樣很輕松就可解決一些單個人解決不了的小問題。同時下級部門之間有時也進行一定的交流,把問題集中在會議上拿出來討論解決,從而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管理方式,有了協作管理模式的雛形。這些都是在傳統公共管理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稱之為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模式相對于協作性公共管理方式而言,不同的地方在于后者是由內至外的方式觀念的改進,而前者則是協作管理的表觀基礎,是發展的必經步驟。[3]同時,它們之間有一個質的改變,就是協作兩個字。新公共管理共同處理事務時,注重的是協調每個個體之間的關系,把工作單元之間的相互作用看成獨立單元的相互作用,之后通過一定的方式,把孤立的單元連接起來,從而把許多單元變為單元群體而非整體。這里的本質區別在于不同單元的價值取向不一致,所以無法作為整體。對協作性公共管理模式而言,它是將政府、企業、社會以及周圍的資源綜合利用,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把每個環節都作為整體的一部分。協作的目的就在于將整體里的每個人的價值觀統一,之后再進行任務的分配和實施。[4]這時不同環節不再是孤立的關系,而是相互協作,共同完成一個價值目標。從而大大提升了公共事業的管理效率。協作性公共管理發展至今逐漸完善,同時協作性公共管理現如今應用的方面很廣。許多國家和地區通過這一方式解決了許多棘手的問題。許多政府通過與一些民間企業或人員組織共同完成公共事務的管理。[5]比如,國家在解決一些自然災害產生的問題,以偏遠地區地震事件為例,當時災區地處偏遠地帶,如果從首都指揮部發出指令同時把物資運出,對于那么緊迫的情況是沒有什么作用的,甚至會因為不及時的救援導致災情更為嚴重。而在災區附近的正常區域沒有發生災情,通過當地的人民和當地政府部門聯合反映,就可把物資救援問題更加具體化。災區周邊的人民可主動提供救災物資,打破邊界條件,把救援問題變得更加簡單可行。而政府可根據不同的災區情況進行人員的分配和受傷人員的轉移,人民通過與政府部門的配合達到最佳的救援效果??傊褪且粋€目的,把傷員的數量減少到最小,損失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圍內。通過把任務合理分配,并進行人員上的協同合作,使得公共事務的處理結果達到最佳效果,這樣就達到了協作性公共管理的目的。最為根本的是把公共事務的核心價值觀統一給每個人員。這些實例體現了協作性公共管理在現如今實際生活中的現狀。同時結合理論分析,也可發現協作性公共管理目前同樣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協作性公共管理的創新性,自身規章制度中的一些缺陷和一些難以克服的困難都需要考慮。只有認識到協作管理的不足,并把這些弊端修改并改進,最終一定會找到滿意的管理方式。協同性公共管理創新,強調通過一些新穎的方式方法,突破傳統來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因為政府部門和相關社會人員及組織在協同管理公共事務時,需要按照一定規則進行工作。這些規定屬于邊界條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觀念上的層級制度,但是同樣具有一定的約束效果。如果想要做到創新管理,一定需要將邊界條件打破,做到大范圍地思考。在很多時候,人的思維模式可打破束縛從而完成對新事物的思考。當整個組織陷入一個困難境地時,如果有一部分人能夠從別的方向或者跳出思維定式去看待問題時,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結果,甚至達到幫助整體優化工作思路的效果。
三、協作性公共管理的創新分析及建議
對于一個問題的分析,很多時候通過創新的方式去思考,很多難題迎刃而解。協作性公共管理同樣也需要創新支持。然而,對固定的管理模式、復雜的邊界條件、復雜的人際關系,往往很難進行管理模式的創新。所以,需要把問題細化,從幾個方面入手,盡可能地幫助協作性公共管理改善方式方法、優化思路,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一)網絡通訊工具方面
協作管理是一個交流式的管理方式,需要人員之間的聯合溝通,在探討中把解決問題的方案定下,從而最終把方案實施并解決問題完成管理。當今的網路資源發達,每個人之間的通訊又非常便捷,這使得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大提升。然而,網絡科技在為整個管理工作提供巨大便利的同時又存在一定約束限制,比如,對協作性公共管理沒有一套合適的溝通軟件。一般來說,管理工作需要幾個甚至幾十個人一起完成有效的溝通探討,同時這些內容需要一定的保密性,所以局域內的互通軟件顯得尤為重要。這種軟件既可幫助管理人員完成工作方面的任務,同時又可保證工作信息不被泄露,具有良好的私密性。另外,設計出這種軟件同樣可幫助工作人員存儲工作方案,防止管理數據丟失。
(二)地域問題方面
不同的部門機構可能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案,當問題的解決局限于一個小的區域時,此時的創新性難以發揮。所以,在處理不同地域的公共事務時,應從多方面考慮問題,把本區域的事務同周邊相似的地區類比,從而參考一些有經驗的實例,從而幫助本地區解決問題。協作的本質就是通過這一方式體現出來。協作性公共管理者要嘗試利用盡可能的資源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其實,從根本上說,協作管理本身就是一種依靠資源的工作。在一些大城市發達地域,由于人才分布較密集,人員的受教育程度相比來說都很高,同時物資又充沛。那么當一個問題出現的時候,人民對政府組織進行反饋,之后通過政府部門的有效安排,各個職能部門有效的調度并合作完成上級部門下發的任務,很輕松合理的就可以將公共事務處理完成。[6]但是,對于一些貧困地區,硬件設施跟不上完成任務的需求,所以辦事效率低下,導致一種惡性循環。那么,從協作性管理的創新性考慮問題,嘗試同周邊區域聯合辦公,同時增加科技人才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工作會因為資源的流入開展的更加順利。所以,對協作管理而言,強化管理創新性觀念十分重要。
(三)人員的價值取向方面
在人員的價值取向方面,協作管理很難達到滿足每個人員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管理整體的人員價值取向未達到一致,可能會導致人員的工作動力不足,致使管理工作難以繼續下去。所以,統一價值取向對協同性公共管理工作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而改善這種狀況的方式,只有通過創新的思路去完成。這里提到的價值觀是在整個管理事務中,工作人員可以獲得什么的價值,所以利益的分配需要合理。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每個人的付出都只是為了自己,當一件事通過許多人的努力獲得成功時,那么參與者都可從中獲得利益。也就是說,協作性管理需要的是人們的奉獻精神,同時也會有一定的收獲。所以,協作性公共管理系統的領導者應學會從人的觀念上領導工作人員,讓每個人知道,做公共管理與每個人自身的利益相關,如果做得成功,每個人都會得到應有東西。其實,在管理上做到這樣程度對整個工作來說就恰當了,但是對這種復雜的問題解決與否,還是需要不斷的探索和改進。協作性公共管理需要的不斷地摸索和改善,創新對這一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每個管理系統的管理者應把創新的觀念深入腦中,同時每位參與者要牢記創新對這種管理模式的意義。只有所有人員以協作的價值思想為根本進行新思路的創新,一定會成功和進步。
四、結論
現如今,協作性公共管理應用廣泛,同時也在不斷改善和進步。協作性公共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區別于傳統公共管理模式的思路,讓管理工作效率更高、人員動力更充足、結果更優化。但是,由于一些外部因素,如周圍資源的分配不均、一些本身的弊病如工作人員的價值取向難以獲得統一、不可避免的邊界條件、管理系統領導人員的選擇等問題,導致這種管理模式還存在一定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就是需要相關人員對整個系統規則不斷地創新、改善,不斷地利用周圍可以利用的資源,最終達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作者:羅瀟 錢晨 單位:浙江萬里學院
- 上一篇:高職英語教育存在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公共管理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