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制造評價分析研究

時間:2022-10-29 04:43:00

導語:中國汽車制造評價分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汽車制造評價分析研究

[內容提要]愈來愈多的汽車跨國公司進入中國投資生產,可以說中國是汽車制造企業競爭發展的世界舞臺。中國汽車制造企業的國際競爭水平及發展態勢愈來愈受到關注。本文借鑒國內外競爭力前沿研究,聯系國內汽車制造企業競爭與發展的實際問題,建立了中國汽車制造企業群的7大要素和48項指標的競爭力評價體系;運用了IMD國際競爭力評價方法及統計學原理;分外商投資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國有企業、私營企業等主要企業經濟類型,展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系統分析,核心思想是把外商投資企業的競爭力水平作為國際型企業競爭力水平的標桿,與其他主要企業類型進行競爭力的系統分析,找出各類企業自身的國際競爭優勢和劣勢,并分析未來的競爭與發展態勢。

[關鍵詞]國際競爭力,汽車制造企業群,企業類型,競爭優劣勢

隨著大眾、寶馬、福特、沃爾沃、奔馳、三菱、現代、本田、豐田、雷諾、通用、菲亞特等世界各國知名品牌汽車企業,以及美國德爾福、偉世通、德國博世、日本電裝等著名汽車零部件廠商紛紛來到國內投資生產,國內外汽車企業的合作得到了更為充分和良好的發展,可以說中國是汽車制造業企業競爭發展的世界舞臺。如何分析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水平和問題,以及外國企業在中國的國際競爭力表現,成為中國汽車制造業企業未來發展需要了解的一個重要視角。本文利用國家統計局的全國汽車制造業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企業統計數據(2000—2005),從一種新視角入手,分企業類型,以外商投資企業的競爭力水平為國際競爭力標桿,對比其他內資型企業,展開中國汽車制造企業群的國際競爭力系統分析。

一、國際競爭發展態勢

分析問題之前,有必要闡述企業分類的初衷,這不僅是中國汽車制造企業國際競爭力評價與分析的基礎,也體現了一種新思想和認知。由于目前我國正處于轉型時期,企業類型劃分比較復雜,此處結合研究目的及中國汽車工業的現狀,借鑒按照企業所有制形式以及企業組織形式并存的方式來劃分企業,分為外商投資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私營企業、國有企業等主要類型企業。其中外商投資企業是以多種形式合作的中外聯合企業為主,擁有國際企業的先進技術和管理制度與經驗,體現了在中國區域市場內合作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水平;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私營企業、國有企業主要反映不同競爭機制的汽車界民族企業的競爭水平。

在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處于超常增長的期間,不同類型企業的企業數量分布有較大的變動(見表1),企業分布集中在由2000年的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上轉變為2005年的有限責任公司和私營企業上,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的變動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外商投資企業的企業數量和所占比例在逐年增加;私營企業和有限責任公司上升幅度更大,尤其是私營企業,2005年這兩類企業的企業數量和所占比例已穩居一、二名;國有企業與其形成對比,至2005年僅剩500多家企業,約為外商投資企業數量的60%;股份有限公司的企業數量雖有所增加,但與其他類型企業的變化比較顯得微不足道。種種跡象顯示,我國加入WTO之后,加快了汽車制造業的國際合作,加強了國有企業的改革,擴大了汽車供給市場的開放程度,鼓勵了企業組織的多樣性,尤其是私營企業的培植和發展等。

從汽車制造企業市場占有率的分布情況來看(見表2),外商投資企業一直保持較快較穩的增長,至2005年其市場占有率幾乎達到50%,顯示出國內外汽車企業“強強聯手”的特點,以及國際化型企業整體上對市場的特別關注和偏愛;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發展一般,有限責任公司在企業數量大幅增加的條件下并沒有拓展市場份額的增長;而私營企業的市場發展勢頭迅猛,挖掘的潛力和空間較大;國有企業則呈現快速下降趨勢,2005年其市場占有率約占外商投資企業的1/5。

二、國際競爭力評價

據描述看,我國不同類型的汽車制造企業的競爭與發展特征各異,此處通過建立競爭力評價的全方位的信息平臺,以便整個體系可以綜合反映企業各個方面的競爭結構和信息水平,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一)競爭力評價體系設計

1.設計原則。

本文的國際競爭力評價體系以市場經濟的企業間,企業與政府、金融機構間的競爭關系為基礎,引進世界發達國家的競爭力評價理論和原則,結合我國汽車制造企業的實際情況,采取逐步發展、分階段實施改進的原則展開設計。在指標體系的設計中采用了較多因素的對稱性設計,構建了分層的競爭力指數體系,保證競爭力綜合信息在動態結構和系統結構上的有效性。

2.指標體系。

現階段中國汽車制造企業群的國際競爭力評價體系分為7個競爭力要素:競爭力實力、成長競爭力、市場競爭力、成本競爭力、創新競爭力、投資競爭力及管理競爭力,采用48個指標(各要素下的具體指標及計算方法見表3)。

競爭力實力包含增加值、利潤、資本額等指標,反映企業的整體實力和獲利能力;成長競爭力包含增加值增長率、利潤增長率、資本額增長率等指標,反映企業的穩定成長速度和質量;市場競爭力包含市場占有率、出貨值等指標,反映企業產品在國內國際不同層面上的銷售狀況和銷售前景;成本競爭力包含企業各種費用、勞動力成本等比率和增長指標,反映企業生產成本結構與其變化趨勢;創新競爭力包含研究開發費用與新產品等指標,反映企業的研究開發水平,創新活力和持續發展能力;投資競爭力從企業對自身生產過程的資本投入角度,研究不同資本投入量及其所帶來的產出回報率,反映企業資金運用;管理競爭力主要考察企業的相關管理費用以及綜合效益等指標,反映企業管理投入和管理績效。

3.評價對象。

由于該行業的生產集中度相對較高,企業規模大小對企業的生產與發展影響較大。本文考慮進行企業類型(前文所述的6類企業)與企業規模(5檔企業)交叉分類,共劃分30組的企業群作為評價對象。

4.評價方法。

此處主要采用IMD國際競爭力評價方法。先計算30組企業群的所有指標值,然后對所有指標通過標準化取得可比數據,再通過正態分布函數計算得到變化范圍在0至100的競爭力標準得分,逆指標的得分通過100—標準化得分進行處理。在此基礎上對各要素內指標等權平均得到要素競爭力標準得分,7個要素標準得分再等權平均得到企業綜合競爭力的標準得分。由于指標在各個要素上基本是均衡的(創新競爭力除外),因此在每一級競爭力標準得分值匯總的過程中采取等權平均。評價分為總體評價和要素評價兩個層次。

(二)綜合競爭力評價結果

圖1顯示的評價結果展現了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企業群的汽車產業全面發展情況?;旧巷@示出規模愈大的類型企業優于規模愈小的同類型企業,整體上企業群的綜合競爭力水平主要分布在40—60區間。

就國際型企業群的綜合競爭力水平而言,前10%的企業中的外商投資企業群的競爭力水平遙遙領先,唯一得分值在70分以上的群體,在中國汽車制造業行業中屬于最強勢;而10%-25%的企業、25%-50%的企業及50%-75%的企業三個檔次中,外商投資企業群的競爭力水平一般,得分值在50左右;75%以下的企業中的表現更差,實際上國際化型企業有綜合競爭力水平的基本屬于具有相當實力的企業。

而國內本土的各類企業與之比較,前10%的企業中,股份有限公司和私營企業雖說綜合競爭力水平較高,但與國際化企業群還差一截,而有限責任公司和國有企業更不能與之相提并論;在其他檔次中,綜合水平能與之抗衡的非私營企業莫屬,規模中等或偏大的私營企業的發展潛力不可低估,而其他的內資企業群可能還沒入圍,總體的競爭水平較弱。顯然我國汽車制造業特大規模的是外商投資企業最強勢,今后的經濟地位也許是難以逾越的;國內重點投資和發展特大規模的股份有限公司,全面鼓勵和推動本土的私營企業,在市場競爭機制下已顯示出自身的閃亮之處。

(三)要素競爭力評價結果

下面主要以表格形式列出各企業群的要素競爭力排名,并在此基礎上重點描述各企業群前10名(競爭優勢)、后10名(競爭劣勢)的競爭力要素(見表4),以便了解汽車制造各企業群的國際競爭優劣勢,看到各自發展的地方和不足之處。

由表4可知,整體上規模愈大的外商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群具有較多的優勢要素競爭力,且各要素競爭力水平相對均衡,尤其是在前10%的企業中外商投資企業群的優勢要素最為明顯,處于最強勢;在10%-25%和25%-50%的企業中私營企業群的優勢要素要強于外商投資企業群。而規模愈小的各類型企業要素競爭力更多處于劣勢,這中間也僅是外商投資及私營企業群的表現相對其他企業群稍強。

另外,不同類型企業的競爭結構和特征表現不一。顯然我國汽車制造業前10%企業中的外商投資企業群的總體水平處于最強勢,其競爭力實力、市場、創新、投資及管理競爭力明顯地領先于其他各企業群的競爭力水平,說明這類國際型企業有能力加強企業的基礎實力及核心要素等多方位的發展;而股份有限公司企業群競爭力的優勢要素結構特征與之較類似,但在成長和成本競爭力上處于明顯的劣勢,有些顧此失彼;私營企業各要素競爭力水平相對均衡,基本處于中等或偏上,較為突出成本、投資及管理等優勢要素;國有企業和有限責任公司則表現更差,在競爭力實力和創新競爭力方面處于優勢,同時有限責任公司的市場競爭較強。在規模較大的10%-25%和25%-50%的企業中,外商投資企業以及私營企業群有部分的優勢要素,其他類型的內資企業群幾乎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在規模較小的50%-75%與75%以下的企業中,各類型企業要素競爭力多數處于劣勢,何談競爭力。

三、國際競爭力分析

顯然,前10%的企業占據汽車行業的主要地位,且各企業群在不同要素競爭力上的表現有明顯差別,因而進一步關注和分析反映各方面的重要指標變化趨勢,對于了解和確定我國汽車工業定位和發展等問題有重要作用。此處主要選取市場占有率、利潤額、出貨值、資本額、新產品產值、單位研發經費、勞動生產率等關鍵性指標,體現企業在市場、經濟實力、創新及生產效率方面的競爭態勢及其變化的基本原因。

1.市場占有率

特大規模的外商投資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2005年市場占有率幾乎達到45%,可以說外商投資企業是我國汽車制造業的中流砥柱,尤其是中外合作合資企業,其囊括了汽車行業的大部分骨干企業或者說龍頭企業,體現了國內外企業“強強聯手”的特點,大型國際國內企業加強緊密合作,謀求共同發展;國有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一直在下降,且絕對額也不高;有限責任公司雖然整體上企業數量較多,但并沒有較好的市場份額,僅與股份有限公司持平;而私營企業的增長速度相對較好,但市場占有率僅有3%之多。

2.利潤額

我國汽車制造企業群的利潤額整體上在加入WTO之后的兩三年一直在升溫,是汽車行業盈利空間較大的時期,然而這些利潤基本屬于特大規模的外商投資企業群,這一群體利用自身的優勢,抓住生產市場,占領消費市場,實現較大的盈利水平;目前,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企業群的利潤額約是外商投資企業的1/6,其他類型的企業群的利潤額更少。

3.出貨值

特大規模的外商投資企業群體的出口價值尤其體現出優勢,密切關注和迅速拓展國外市場;2003年之前其他類型企業群幾乎在同一水平,普遍低下,這兩年拉開了差距,股份有限公司增長較快,而內資的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群體表現一般,然而這些類型企業群無論表現好與一般,與外商投資企業相比差距愈來愈大。

4.資產額

特大規模的外商投資企業群近幾年的投資快速增長,至2005年已超出其他類型企業群2000多億元;股份有限公司和責任有限公司企業群保持緩慢增長,私營企業群幾乎處于最低水平,但還是顯示出上升的趨勢;國有企業群基本保持2000年的水平。看來這種多元化籌集資金的企業組織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不斷地擴大投資,擴大企業規模,增強企業實力。

5.新產品產值

特大規模的外商投資企業群的創新成果較好,愈來愈重視新產品的生產;而私營企業群幾乎處于最低水平,只是近兩年稍微有點起色;國有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和責任有限公司企業群基本在同一水平,其目前的新產品產值及未來的走勢要好于私營企業群,但與外商投資企業不能相提并論。

6.單位研發費用

研發費用的投入是產生創新成果的前提,可以看出,特大規模的外商投資企業群的單位研發費用這幾年有下降趨勢,至2005年僅略高于私營企業;而股份有限公司和責任有限公司企業群近幾年更為重視研發費用的投入;私營企業群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國有企業這些年的波動較大,整體上是高于外商投資企業,但創新的多投入并沒有帶來新產品的多產出,這與前面提到創新的成果基本體現在外商投資企業群中形成了反差。

7.勞動生產率

特大規模的各企業群近幾年的勞動生產率變化趨勢近似,先升后降,2003年處于一個轉折點,并且企業群之間的差距不太大,但整體上,外商投資企業群的勞動效率更高,這也是企業保持領頭地位的基礎;而屬于內資企業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群幾乎處于最低水平,也說明了內資企業與外商投資企業相隔甚遠的基礎。

四、主要結論

通過分企業類型和規模大小對各類企業群進行國際競爭力評價與分析,可以看出我國汽車工業生產市場的集中度相對較高,前10%的企業群占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其他規模檔次企業群的表現普遍非常低,而且各類企業群的差距不明顯,同時規模愈大的企業群比規模愈小的企業群具有更多的競爭優勢,因此結論分析更側重于汽車工業特大規模的企業群。

1.我國汽車行業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企業群的綜合競爭力排名整體差距不大,但前10%的企業中的外商投資企業群的綜合競爭力處于最強勢,名列前茅,可以說特大規模的國際化型外商投資企業是整個外商投資企業的主流,甚至說是我國汽車工業經濟的中流砥柱。這類國際型企業抓住發展機遇,加強積累自身的基礎實力,極為看重市場份額,在中國區域市場內最終贏得獨一無二的市場占有率;強化其管理和投資等核心要素的競爭力,取得無可比擬的投資回報;在創新方面并不急于大量地投入資金和人力,而是采取穩定發展與提升的策略;相對于其他要素競爭力而言,這類企業的成本居高不下,成長性表現一般。

而面臨國內市場環境和條件的變化,這類企業更是進一步鞏固自身的優勢,表現出持續快速地加大投資來擴大企業規模和實力,加強科技投入轉化為科技成果的應用及拓展國外市場,充分利用現有人力資源等的良好發展態勢。顯然特大規模外商投資企業以目前的實力及發展前景將成為進軍全球汽車產業先進國際競爭水平的一條渠道,這是現階段基礎微薄的內資型企業群所不能及的,也是與其競爭能力差距甚遠之處。而其他規模的外商投資企業競爭力水平中等偏下,發展速度一般。

2.特大規模的內資型企業與相應的外商投資企業競爭力水平相比,差距較大,與世界汽車產業的先進國際競爭力更是相距甚遠;但股份有限公司的綜合競爭水平在內資企業中表現相對較好,這類內資企業群的要素競爭力結構現狀與今后的走向趨勢類似于外商投資企業,只是企業的成長和成本競爭力尤其處于劣勢。但這類企業群在資產投入、新產品生產及擴大國內外市場等方面發展勢頭迅猛,它們不斷地積累企業的實力,抓住發展企業的核心因素穩步地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只是整體上現有的這種競爭機制企業群在汽車行業還相對較少,形成與發展的根基較弱,但它們前景較好,值得期待。同樣其他規模的股份有限公司競爭力水平偏下。

3.對于私營企業而言較為特殊,規模不一的私營企業群的綜合競爭力及要素競爭力差別不明顯,雖說各檔次的私營企業群的綜合競爭力不及特大規模的股份有限公司,與特大規模的外商投資企業差距更大。但是近幾年無論企業規模是大是小,它們的進步和成長較快,整體上具有一股較大的發展潛力,因此在特大規模以外的企業中表現出了優勢,其競爭力水平強于外商投資企業。表現不同的是,這類企業更加強調成本優勢,經濟實力的增長速度,以及企業的投資回報,顯示出自身的“小而強”特征。在這競爭更為充分和多樣化的市場內,私營企業的實力增強和發展迅速不得不讓認同其潛在的力量。

4.有限責任公司、國有企業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的競爭力水平和發展趨勢卻不盡如人意,特大規模的這類企業群的綜合競爭力還不及私營企業群,競爭力的劣勢要素較多,恰恰體現了“大而弱”的特點。更別提其他規模下的有限責任公司和國有企業,它們基本處于最弱勢,何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