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思考
時間:2022-11-09 11:16:00
導語: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币蟆耙源龠M農民增收為核心”。近年來,全國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收、促進農業發展的決策和部署,在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及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積極運用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在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上取得了明顯成效,引起了國內外的重視。
一、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的基本概念
農產品商標,顧名思義就是指在農產品上注冊和使用的商標。農產品商標屬于普通的商品商標。
地理標志,是指標示某商品來源于某地區,并且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志。地理標志既是產地標志,表明產品的地域來源;又標示產品具有特定品質。
二、依據商標法律保護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
我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對地理標志進行行政保護。1995年開始以證明商標、集體商標的形式對地理標志予以注冊保護。20**年10月,為了履行入世承諾,我國修改《商標法》,將地理標志納入了商標法律保護范圍,并對地理標志作了明確規定。2002年國務院頒布的《商標法實施條例》第六條進一步對地理標志的注冊與保護作出了明確規定。20**年4月,根據《商標法》和《商標法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國家工商總局對1994年的《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和管理辦法》作了修改,予以重新。
三、保護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的重要意義
(一)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氣候環境的多樣性,以及悠久的農耕文明歷史,決定我國具有眾多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好地理標志就是合理利用與保護我國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
(二)貧困地區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相對比較復雜,形成許多獨特的地理標志產品,這些產品是當地農民的主要或者重要收入來源。地理標志保護對促進我國農村發展、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尤其是對提高相對貧困落后地區農民的收入具有積極作用。
(三)地理標志既是產地標志,又代表了產品特定品質,其市場信譽是固有的、歷史形成的,這是地理標志和普通商標的最大不同。保護地理標志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也能更好地滿足廣大消費者的消費文化需要。
(四)在發展農業特色經濟的過程中,通過注冊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實施品牌化管理戰略,有利于培育地方主導產業,形成地域品牌,不僅可以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而且可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從而有效增加農民的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四、加快地理標志的注冊審查,加大對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的宣傳和保護力度
(一)地理標志注冊量快速增長。20**年以來,為發揮地理標志促進“三農”的作用,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將地理標志申請單獨排隊,加快審查。僅2006年和2007年兩年就注冊地理標志163件,是2005年底全國地理標志注冊總量的1.2倍。截至2007年底,我國地理標志注冊總數已達3**件,其中國內注冊人的地理標志275件(涉及29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340個縣),占91%,外國注冊人的地理標志26件,占9%。
(二)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保護進一步加強。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不斷加大對涉農商標(特別是種子、化肥、農機具商標等)的保護力度,嚴厲打擊不法商販坑農害農的商標侵權行為,凈化農資市場,有力地維護了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注冊人、廣大農民以及農村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2007年1月,國家工商總局了《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管理辦法》,在全國推廣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進一步規范了地理標志保護工作。截至目前,在國家工商總局依據《商標法》已認定的1,234件馳名商標中,涉農產品商標有290件,地理標志有14件。“安溪鐵觀音”、“紹興黃酒”、“盤錦大米”、“泰和烏雞”等地理標志相繼被認定為馳名商標,從而加大了保護力度。
(三)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國家工商總局多次在《人民日報》、《法制日報》、《中國工商報》、和中央電視臺等媒體上刊發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宣傳資料以及地理標志注冊名錄,編寫和大量印發《地理標志注冊指南》,普及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注冊知識,并利用各種媒體廣泛宣傳各地運用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促進農民增收取得的成功經驗,帶動和指導地方工作。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努力把商標工作的重點從城市向農村延伸,大力宣傳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法律規定。在農村,廣大干部和農民的商標意識和商標法律觀念有了顯著的提高。2007年,為支持農產品出口企業在國外市場注冊商標,國家工商總局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全國工商聯農業產業商會聯合舉辦了四期“農產品出口企業商標及地理標志國際注冊培訓班”。全國有近1000家農產品規模出口企業、有關行業組織和地方政府的代表通過培訓,加深了對海外商標注冊知識的了解。
國家工商總局還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開展對外宣傳。2005年以來,國家工商總局先后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聯合舉辦了“戰略性利用商標促進經濟暨農村發展國際研討會”和“世界地理標志大會”,與美國、澳大利亞等國聯合舉辦了地理標志保護研討會,還多次組團赴歐、美、亞國家考察、交流地理標志保護制度的工作經驗。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使我國以商標法律形式保護地理標志的法律制度與實踐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重視和贊賞。2007年9月25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伊德里斯博士在會見出席第43屆成員國大會的中國代表團時表示,中國運用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促進農民增收的經驗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非常有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正在研究如何擴大與中國在這方面的合作。
五、使用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有效手段
在商標監管與服務工作中,各地以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作為聯系企業與農戶的紐帶,形成了“公司+商標+農戶”的新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對解決當前我國農業生產中普遍存在的規模小、經營分散、市場反映慢、無法形成品牌優勢等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新模式適應了當前農村發展的需要,對促進農民增收和致富、發展農村經濟已經產生明顯成效,對擴大國內消費、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江西“南豐蜜桔”地理標志注冊后,據有關方面介紹,從注冊前幾毛錢一斤都銷售難發展到現在2.4元一斤還供不應求。目前南豐蜜桔及其相關產業年總產值達6億元以上,全縣12個鄉鎮中有6個重點鄉鎮的農民主要依靠南豐蜜桔發家致富。農民人均年收入由1998年的2300元增加到現在的3000多元,其中蜜桔收入由原來的300元增加到現在的1000元。
福建“安溪鐵觀音”地理標志在我國及相關國家注冊后,出口單價比全國茶葉平均價格高出80%,外銷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年出口7000多噸,創匯3000多萬美元。同時,“安溪鐵觀音”的生產也帶動了交通運輸、商業貿易、旅游餐飲、郵電通信等服務行業的發展。安溪縣107萬人口中,涉茶人口超過70萬,比注冊前凈增18萬,農民人均純收入近年來以8%以上的幅度增長。據當地政府介紹,農民增收主要得益于地理標志的注冊。
今后,全國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貫徹落實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快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要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工作全局,從加快地理標志注冊,加大對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的保護和宣傳力度,加強與農、林、畜牧等有關部門的溝通協作以及與有關國際組織和政府部門的合作等方面入手,大力推進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設,建立運用農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工作機制,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 上一篇:工商高素質干部隊伍思考
- 下一篇:工商誠信立市研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