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零售產業組織論文

時間:2022-09-09 05:01:00

導語:區域零售產業組織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零售產業組織論文

對于零售產業組織及其優化方面的研究國內主要有以下兩位學者,宋則認為零售業能不斷降低交易成本,為生產商創造訂單,尋求銷路,加快周轉,能帶動上下游的生產企業和批發企業的發展,起到配置資源、調整結構,繁榮經濟的作用。應在零售企業方面加快結構調整和資本重組,推出重量級大零售商,改變我國零售產業組織低水平過度競爭的狀況。陳阿興以產業經濟學的研究范式界定零售產業、零售產業組織等范疇,認為我國零售產業組織存在著制度約束、資本約束、技術約束和人力資本約束,應通過零售產業組織制度創新、業務創新,加強兼并與重組實施零售產業組織優化。

現有文獻主要集中于對我國零售業產業組織的研究,零售產業在區域經濟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當前區域零售產業組織仍存在很多問題,例如組織水平低,城市過度競爭,未實現零售業態要素在地域空間配置上的動態均衡。零售產業是商品流通的最終環節,直接關系到商品價值的市場實現。零售產業組織優化有利于提高區域零售產業的經營績效,達到區域市場的有序競爭。本文以安徽為例,分析區域零售產業組織優化的目標及實現途徑。

一、區域零售產業組織優化面臨的困境

1.分散化、小型化的傳統組織形式

現今,區域零售的產業組織規模偏小,以安徽為例,小型的、個體的零售組織在零售業中所占比重較高。特別是在農村,存在大量分散的個體經營的零售主體,規模偏小,組織化程度極低。流通作為區域新農村建設的龍頭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在現實中交替出現農產品賣難和買難的問題。農產品流通體系滯后,缺乏先進的零售產業組織形式。以安徽為例,安徽農村仍以分散、狹小的個體經營門市及攤點為主,部分地區的農村集貿市場仍以棚戶市場、馬路市場為主,主要業態是狹小的零售門市及原始零售攤點,基本是小規模的個體經營網點為主,大都分散經營,場地狹小,交易工具落后,而且簡單重復建設,以原始的價格手段進行競爭,缺乏必要的演示和售后服務。

2.城市零售產業組織空間布局不合理

城市零售產業組織的空間布局,主要是城市網點的比例和配置??茖W的城市網點空間結構應和城市的人口規模、消費水平和消費觀念相一致。先進區域城市零售產業組織空間布局不合理的主要表現在商業布局不能和城市規模和人口分布狀況相適應,零售超市企業大多以連鎖形式的迅速擴張來占領區域市場,然而缺乏有效的統籌的市場規劃,未帶來整體經濟效益的增長。

二、區域零售產業組織優化政策的目標

區域零售產業組織優化政策的目標應遵循以下的指導思想和設置原則。

第一,要有利于搞活市場,實行多渠道流通,發揮各種經濟形式、經營方式的特點,合理分工、綜合配套,最大限度地方便群眾購買。

第二,要根據“有力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網點設置靈活多樣,結構合理。做到專業和綜合相結合,在一個城市或一個地區的范圍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使各種類型的商業網點合理配套。

第三,要根據不同的經濟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和消費水平,設置合理的網點層次。在主要街道和居民區內,應分散設置各種必要的商業網點。

第四,要根據方便群眾和經濟核算相結合的原則,合理設置縣、鄉商業網點。

零售產業組織區域結構優化是決定零售產業組織經濟績效、零售產業運行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具體包括城市區域產業區位結構優化和城鄉之間、地區之間零售產業資源配置的動態均衡。

三、城市零售產業組織區位布局優化

據統計,2004年安徽的人均消費水平由1990年的670元提高到3707元,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年均增長超過18%,消費者收入的增加,伴隨而來的是消費層次、消費觀念、消費結構、消費方式的變化,隨著生活水平節奏的日益加快,大部分都市人口主要在市內或近郊消費和娛樂,顧客希望在某一銷售點內采購齊自己所需的物品,這就使百貨商場、超級市場、購物中心都趨向涵蓋顧客所需的所有物品。這使得不同零售業態都向消費者偏好集中的某一商圈內集中,從而使該商圈容易形成不同零售業態的過度競爭的狀況。

城市零售產業優化的目標應根據城市的規模發展態勢、人口集中與分散態勢、交通網絡構建態勢等因素,由政府主管機構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及其程序,合理規劃和決定零售產業區位結構及其空間分布,以防止、控制各種零售商盲目、無序的進入,規范競爭秩序,提高零售產業運行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發展城市經濟,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

具體而言,應將區域內城市按規模和功能進行一定的劃分,安徽作為中部地區,有省會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從安徽的城市規??矗蟛糠殖鞘袑儆谥行〕鞘?,而中小城市,中心城區和市郊地價差別不大,但城區和郊區人口密度卻差別巨大,因此在中等城市的大中型零售業布局應集中在中心城區,接近商業中心和交通干道,這樣就能截留較多的隨機型消費顧客,大型超市的連鎖店不宜過多。在中等城市,由于城市區域面積的制約,只需幾個大型的超市就可滿足市民的購物需求,以安徽蚌埠為例,城市居民日常購物的超市主要集中百貨大樓、華運、華聯、家樂福等幾家超市的地區總店,連鎖店過多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加大企業運營成本,而效益卻不容樂觀。

對于省會城市,由于居民的居住人數較多,且收入在區域中較高,加上區域高教育程度的人群多在此生活和就業,消費觀念比較開放,消費水平相對較高,因此可以發展消費水平較高的商業街,建立超市連鎖店網絡。該商業街滿足區域高收入者的在時尚、娛樂、休閑等方面的需求,起到區域消費潮流的作用。業態選擇以大型百貨商場為主,集聚區域內大型的零售商,并配以餐飲、文化、娛樂等設施。由于省會城市人口的規模和流動人口的速度,超市可以采取連鎖經營的形式,合理界定商圈,科學選址,避免重復布點,利用區域的一個配送中心對單店進行配送,獲得供應或采購上的規模經濟,提高整個超市連鎖店網絡的經營效益。

四、區域農村零售產業組織優化

在農村農產品的零售市場的問題是特殊的,它實際上需要實現農產品出售和工業產品購進的兩個市場的統一。而實現這兩個市場的統一需要實現區域農村零售產業組織優化。

區域農村零售產業組織不合理使得農村的消費存在很明顯的信息不對稱情況,此時農民面臨著逆向選擇的問題。在整個市場上對于高質量或低質量的產品都只能以平均化對待,同時也支付平均化的價格。因此高質量產品的價值被低估就逐漸退出。低質量和偽劣產品則逐漸充斥農村市場。農民作為市場的弱者在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上進行的博弈。很容易使其喪失對市場的信心,弱化其購買能力。

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就需要銷售高質量產品的零售廠商利用廣告、公共宣傳等對農村消費群體散發出各種信息,建立和完善農村商貿市場。零售商可以通過價格、信息、展銷、和各種宣傳活動,對農村消費者進行演示,向消費者傳授消費知識和技術。通過市場的信息擴散和聚集機制,使供需雙方的信息都得到有效擴散,信息不對稱現象得到極大改善,這有助于高質量產品在農村的擴散,也有助于提高農民消費水平。

農民對于生產者的產品需求在P[,1]被給定,生產者生產成本(假設為不變單位成本)MC[,M],零售商有P[,0]的單位銷售成本,均衡價格在OP[,1],產生零經濟利潤。假設銷售高質量產品的零售廠商進入農村,均衡價格在OP[,2],現在零售差額增加的P[,2]P[,1]將是零售商花費更多的服務,包括向農民通過廣告、公共宣傳等對農村消費群體發出各種信息。在銷售價格位于OP[,2]時,產量將近似在OQ[,2]、P[,1]ABP[,0]的面

積將是農村原有銷售商提供的服務成本。P[,2]HAP[,1]的面積將是高端零售商提供的服務成本。產品零售價格從OP[,1]增加到OP[,2],農村消費群體得到更多關于產品的信息,高質量產品售后服務也使得農村消費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增加,產生了更大的需求,需求曲線平行移動到D[,2],以至銷售高質量產品的零售廠商進入農村以后,產量OQ[,2]高于以前OQ[,1],現在因為產量的增加,生產商利潤增加了,由交叉陰影面積MLNM表示。因此,銷售高質量產品的零售廠商進入農村市場,有利于向農民提供更多的服務,刺激了農村消費者需求,導致更多數量的銷售和生產者利潤的增加。

另外,由于零售商提供的有價值的零售服務,農村消費需求的移動幾何上增加了交叉陰影四邊形RGHJ的消費者剩余。然而,價格的增加導致消費者減少由水平交叉四邊形的剩余P[,2]HAP[,1],這被轉化成增加的銷售成本。比較這兩個四邊形,剩余RGHJ超過了損失P[,2]HAP[,1],因此存在一個凈消費者剩余所得。另外,還存在生產者剩余的長方形面積BLNM,這樣,消費者剩余變大,生產者剩余變大。在銷售高質量產品的零售廠商進入農村以后,消費者剩余加生產者剩余大于農村原有銷售商條件下的消費者和生產者剩余。因此,銷售高質量產品的零售廠商進入農村以后整個社會福利提高了。

通過以上分析,區域農村零售產業組織優化優化需要加快完善農村商品市場體系及網絡推行城鄉零售區域產業組織優化,以小城鎮建設為依托開拓農村消費品市場,鼓勵各類投資主體投資農村商業設施建設,支持國內外大中型零售企業向小城鎮延伸。商務部2004年頒布的《全國商品市場體系建設綱要》已經做出了具體規劃和部署,提出的要在全國部分縣市開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試從計劃三年內在試點區域培育25萬家農村連鎖超市,覆蓋全國50%以上的行政村和70%以上的鄉鎮,區域零售產業組織優化應按《綱要》決定實行,形成現代區域農村零售產業組織形式。

對于區域農產品出售市場的產業組織優化需要明確產業組織優化的主體,由于個體農民自身的資金的匱乏,個體農民并不能成為區域農產品出售的產業組織的主體,應當采取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組織+農戶解決農民銷售農產品的問題。其中農業合作組織作為連接農民和龍頭企業的中介,在農產品出售市場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區域農村,以安徽為例,曾經擁有存在完善的供銷社網絡資源,區域農村零售產業組織優化應當激活供銷社的網絡資源,以實現區域農產品出售市場的產業組織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