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委派制的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7 10:17:00

導語:會計委派制的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會計委派制的研究論文

一、會計委派制——政府推動、時代要求

毋庸置疑,會計委派制是我國政府極力推動的結果,其目的在于規范會計行為、強化會計監督、根治會計信息失真。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國有企業資產所有權與經營權日漸分離,經理人員擁有越來越大的經營自主權,并且完全控制了企業的財務會計系統。在“內部人”控制下,有的企業隨意篡改財務會計報告,粉飾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資金變動的情況,導致了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削弱了國家財經法規的嚴肅性,誤導了國家的宏觀調控和微觀決策,帶來了市場經濟秩序的混亂。會計職能弱化,會計監督乏力,會計秩序混亂已經成為滋生腐敗的重要源頭。

另一方面,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尚未觸及諸如產權制度等深層次的根本性問題,社會調控和監督體系還不完善,特別是注冊會計師尚未發揮真正意義上的經濟警察的作用,法律制度建設相對滯后,約束與懲戒力度不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會計工作的有序性和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會計信息失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生活中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之一。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實性,已迫在眉睫。為此,政府決定從改革會計人員管理體制入手,試行會計委派制,這是相當必要的??梢赃@樣講:會計委派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為會計委派制的提出與推行提供了直接的驅動力量。

二、會計委派制——悖論研究、理性探討

會計委派制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度,根治日趨嚴重的社會腐敗。但是,理性地看,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既有企業內部管理的問題,也有企業外部控制的問題;既有觀念變化的因素,也有體制變革的原因。如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會計群體行為失控,會計定位存有偏差,會計法規體系不健全等都會導致信息失真,而絕對不是一個單純的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改革的問題,抓其一而漏其三,往往會掩蓋事實,推卸責任,貽誤深化改革的有利時機。因此,筆者認為:會計委派制理論上的合理性和實踐中的可行性是應該探討也是必須探討的。

眾所周知,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其核心問題是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而我國政府所認同的企業組織形式是公司制。這一基本思路,應該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當然,現代企業制度的表現形式并不僅僅是公司制這樣一種方式,并不排斥其多樣性的問題。但是,現代企業制度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不應該影響我們按照既定的改革目標走下去。那么,什么是現代企業制度呢?通俗一點講就是“產權清晰、政企分開、權責分明、管理科學”。這主要是針對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組織的特點來說的,很有針對性,但不嚴密、不科學。但即使是這一要求,現在也沒有得到根本落實。我們遇到的問題是什么呢?我認為是產權問題。當然,政企早就應該分開,權責早就應該明確,這已無須多談。有人講,“管理科學”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和關鍵,筆者不愿茍同,但也不敢否定。管理科學很重要,管理不科學,不講究科學的思路和方法,不進行可行性分析和研究,不進行科學的決策和控制,不計成本,不講效益,開源不足,節流不力,什么類型、什么成分的企業也搞不好。但是,科學管理的動力來自于哪里?來自于產權的明確,來自于機制的健全?,F代企業制度的核心問題是產權問題,只有產權明確了管理科學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因此,我們一定要淡化國有企業國有產權的成分,實行真正意義上的投資主體多元化。

公司制是一種集體出資、共同治理、對公司債務承擔有限責任的法人企業制度。其核心問題是法人特征,即投資者將其財產的所有權有條件地讓渡給企業,從而形成企業財產權——公司的資產歸企業所有,而不是投資者或債權人,公司的債務由企業承擔,而不是投資者或股東;只不過公司應當對資產的出讓者承擔資本保全、增值或到期還本付息的責任和義務,即會計上所講的權益。怎樣才能使得投資者或債權人的權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從宏觀上講,要立法,通過強有力的法律、法規和制度來保障其合法權益;從微觀上講,要強調共同治理,即由投資者、經營者、勞動者共同管理形成一個相互制約的體系,這就是我們經常講的法人治理結構,抑或公司治理結構。

現在有一種誤解,認為一提現代企業制度似乎就是要把所有的企業都改造成公司制企業,實際上多種企業組織形式并存是世界上極為普遍的現象。不同的組織形式對各方利益的保障程度和側重點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業主制或合伙制企業,由于規模較小、生產經營結構單一、持續經營能力較弱,出于對債權人利益的考慮而規定為無限責任,同時并不以企業名義交納所得稅;相反,公司制企業,由于規模較大、生產經營結構復雜、持續經營能力強、具有“永續的生命力”,出于對投資者利益的考慮而規定為有限責任,同時要以企業的名義交納所得稅。只不過,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相對于過去來講是更先進、更主流、更具代表性的一種企業制度,正因為如此,我們往往選擇公司制企業的經濟業務流程來分析和研究會計問題,會計委派制的研究也不例外。

公司治理是現代企業制度下的產物,實質上是一種契約或制度的安排,即是一種聯結并規范股東、董事會、經營者或管理者和職工權利、利益關系的制度安排。其核心是對經營者責權利的制衡與安排。如何計量與披露經營者受托責任的完成與履行情況,會計的作用便凸現出來。它通過對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揭示來對經營者的工作業績進行評價;同時通過會計的控制與監督職能維護公司資產的安全、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率。通俗地講,經營者所承擔的責任能否完成以及完成情況怎樣,應該通過會計來報告與揭示。那么,會計應以怎樣的立場、觀念來報告和揭示這種責任呢?會計界有多種看法與理解:有會計是服務于股東的委托人會計觀;有會計是介于委托人與人之間的中間人會計觀;有會計是為人服務并解除受托責任的人會計觀;有會計既為委托人服務,又為人服務的雙重身份觀;有會計應當從國家利益出發,服務于宏觀經濟管理的國家利益觀。筆者贊成第三種觀點,認為會計應當回歸企業,應該成為經營者的人。因為會計作為一種職業,與律師、醫生、教師等并沒有根本的區別,他受雇于誰就應該為誰服務,當然他必須遵循行業規范和職業道德;另外,無論從形式還是實質上會計都不能獨立于企業而單獨存在,這也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特征和法人治理結構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筆者并不贊成會計委派制。但從現實來看,會計委派制確實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三、會計委派制——現實選擇、審慎推行

理論研究是為實踐服務的?,F實的問題是:我們提出了現代企業制度,但現代企業制度并沒有真正建立,國有投資主體缺位極為突出;我們提出了法人治理結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及經理層雖然一應俱全,但并沒有形成一種有效的制衡機制,始終解決不了國有資產流失、會計監督弱化的問題。究其原因,問題就出在我們并沒有建立過真正意義上的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公司制企業,多是在設定的前提下大談國有企業改革或改制。我們講會計要回歸企業,也是以假定我國的現代企業制度已經建立和完善為前提的。如果離開了這個前提,會計回歸企業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種分析應該看作是會計委派制現行合理性的一面。

為此,筆者認為政府應該有條件地審慎推行會計委派制,加強會計監管的力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有的學者往往用西方國家的個案來注釋我國的會計管理體制改革問題,這是不嚴謹的。我們提倡“洋為中用”,承認會計的技術性,但是也不應該忘記“會計是一項服務性很強的社會活動”,不應忘記會計社會性的一面。在我國,會計的存在和發展環境與西方發達國家有著明顯的差別。而且,經濟的全球化,也并未否認這種差異的客觀存在。有的同志否認會計委派制是在產權制度缺損、公司治理結構不規范和外部經濟監督不力情況下的一種權宜之計的觀點,認為只要國有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依然存在,國家作為公法人所導致的國有企業產權主體虛置的問題依然存在,會計委派制就會繼續存在。

筆者認為,目前進行會計委派制的試點是必要的。要遏制會計信息失真,根治社會腐敗,阻止國有資產流失,實行會計委派制是一種見效快、費用省的好辦法。但這不是長久之計。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實現,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會計委派制會完成它的歷史使命而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