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結構優化提升現代化水平論文

時間:2022-06-15 09:02:00

導語:技術結構優化提升現代化水平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技術結構優化提升現代化水平論文

1技術結構和技術結構優化

技術結構就是各產業所采用的各種不同先進程度的技術手段在整個技術體系中的構成比例,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技術結構發展是社會、經濟、自然條件和人們對科技的認識能力等共同作用的結果。當社會結構、經濟結構、自然結構相互適應、相互促進時,將導致科技的重大突破,技術結構會得到飛躍發展[1]。

技術結構優化,主要是指技術結構中生產要素屬性的優化。技術結構優化包括技術結構的合理化和技術結構的現代化兩個緊密相關的內容。技術結構的現代化過程影響著技術結構的合理化,技術結構的合理化過程又促進并在一定程度上包含著技術的現代化過程。所以技術結構優化是在技術結構合理化的同時提高技術結構現代化水平。

2技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相關分析

相關分析是通過一個統計量——相關系數來描述變量間密切程度的。統計學家卡爾•皮爾遜設計了一個用于測定兩個變量之間線形相關程度和相關方向的指針:簡單相關系數(R),簡稱相關系數。

R=

式中n指樣本數,x,y分別指相關因素。

當︱R︱=1時,表示X與Y變量為完全性相關。

當R=0時,表示X與Y完全不線性相關。

當,0﹤︱R︱﹤1時,表示X與Y變量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線性相關。

︱R︱的數值越大,表示兩者相關程度越高。一般而言,︱R︱﹤0.3稱為微弱相關,0.3≤︱R︱﹤0.5稱為低度相關,0.5≤︱R︱﹤0.8稱為顯著相關,0.8≤︱R︱﹤1稱為高度相關。

并且R﹤0為負相關,R﹥0為正相關。

結論:運用公式來分析技術結構與產業結構的相關程度,可得R=0.879,由此可知兩者是高度的正相關關系[2]。

3技術結構優化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3.1技術結構的優化激發了新的需求

人們對需求水平的不斷追求,促使滿足新需求的技術不斷出現。技術結構的優化影響需求結構的過程一般為:技術結構的優化促進經濟增長→引起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條件的改善→影響原有的需求結構→產生新的需求壓力→產生新的需求結構。如果需求結構的變動以人均收入水平為前提,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又主要來源于技術結構,它將拉動產業結構合理變動。反之,如果需求結構的變動脫離人均收入水平的超前需求模式,這一需求往往缺乏技術結構的優化支撐導致產業結構的扭曲。新技術的發明和應用,也同樣激發出人們的需求。例如:上世紀50年代繼電子管的發明之后,又先后出現了以半導體集成電路和微型計算機為核心的一系列新產品,他們在性能和價格上都優于以電子管為基礎的產品。人們在生產與生活的各個領域對微電子產品產生了大量需求,電子產業和電子產品得以飛速發展。

3.2技術結構優化加速了產業的交替

一部世界經濟發展史,同時也是技術結構的改進推動產業結構不斷轉換演進的歷史。人類工業發展史上產業結構的第一次轉換,是由傳統的手工紡織業向機器紡織業演進;第一次技術革命,即蒸汽機技術的發明和應用,使產業結構發生了以冶金、采掘、機械制造、交通運輸為標志的第二次轉換;以能源開始的第二次技術革命,使照明、動力等產業發生突變性飛躍,精細化工、電器設備、通訊等產業迅速崛起,完成了第三次轉換;石油化工不斷突破,引起了汽車、飛機、有機化學等產業的興起,完成了第四次轉換;由本世紀四十年代開始,以微電子技術、原子能技術、光學技術、新興材料技術等“高科技產業”為基礎,產生了一系列新產業,產業結構正在進行著更為深刻的第五次轉換。

3.3技術結構優化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技術結構優化促使生產結構的變化,主要是通過技術結構的優化速度不均等規律來實現的。該規律認為,由于各產業技術結構的優化的速度不同,造成了各產業發展速度的不同[3]。技術進步能夠導致某一部門的生產效率提高,該部門就可以獲得高于一般產業的超額收益,其他部門的生產要素就會向該部門轉移,從而使要素的供求結構發生變化,導致該部門所需要素結構的變化,各種產品間要素的相對成本也就因此發生了變化,從而影響到產業結構的變化。技術結構的優化通過改變各種生產要素,尤其是勞動和資本相對邊際生產率。影響了它們收益率之間的平衡,會導致所使用生產要素間的相對成本發生變化,形成它們之間的替代關系,進而影響到產業結構的百年變動。技術結構的優化速度快的產業,由于成本下降、利潤增加、資金紛紛涌入,導致發展速度也較快;反之,則成本上升、收益減少,資金流出,產業的發展也較慢。

3.4技術結構優化改變了區域貿易的結構

自然資源稟賦優勢可以使不同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獲得比較利益,在技術不太發達的時代,一個地區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主要取決于該地區資源狀況,而在技術發達的時代,資源在競爭中的優勢逐漸減弱,技術則顯現出在競爭中的重要地位,在現代經濟增長中,比較優勢的重點日益轉向技術、管理、組織方面,從而它越來越緊密的依賴于技術進步的能力。技術結構優化導致國際貿易的變化,將改變各國的國際競爭力及其在國際分工中的作用,進而影響到產業結構的變化。技術進步可以改變一個地區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使區域貿易結構發生變化,最終影響各地區產業結構的變化。

3.5技術結構優化推動新興產業的形成

首先,技術結構優化最先影響直接應用這一技術的部門,并使之形成為主導產業。新技術在該部門應用中,通過改進生產工具和工藝水平,使勞動、原材料、燃料、機器設備等要素的投入量和投入比例發生變化。由于技術結構優化的產業部門生產規模的擴大,從而改變了整個國民經濟的比例。其次,由技術結構優化推動而形成的主導產業部門,通過前向、后向聯系,帶動了一系列關聯產業的產生或變化,從而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這種產業結構的關聯性變化,主要以原產業內部的結構變化、各新興產業部門的出現等形式表現出來的。第三,以技術革命為基礎的主導產業部門的徹底更替,使產業結構發生了深刻變革,不僅導致了新興產業的誕生,而且大大改變了原有產業的面貌,使產業結構發生了巨變,促進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同時也促進了整個社會的向前發展。

4優化技術結構,促進產業結構變動

4.1加強宏觀管理

從宏觀角度制定一個中長期規劃,制定財政、稅收、金融等多方面配套措施,提高我國的產業技術結構優化能力,選擇產業發展中一些重大關鍵技術,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聯合攻關,以迅速提高中國產業水平[4]。針對不同產業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當前重點是要提高裝備工業的技術結構優化能力,以及培育一批具有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轉變政府職能,從直接組織技術結構優化活動為主,轉向宏觀調控、創造條件和環境、制定法律法規、提供政策指導和服務、促進產學研合作為主。確立企業技術結構優化主體地位,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投資主體、風險主體和利益主體,實現中國國有企業由傳統的生產型企業向創新型企業的轉變。加快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步伐,使企業面對一個競爭性的市場,給企業以壓力,激發企業自主創新。

4.2加大技術引進的力度

為了實現我國技術結構優化與升級的目標,我們除了靠自主技術開發外,就是要依靠技術引進。技術引進,是落后國家趕超先進國家的必由之路?,F階段,我國應實行差別化的多層次技術引進戰略。

在我國技術結構和產業結構尚處于較低層次的技術引進為主。這一層次的技術引進應該以形成和擴大生產能力為主要目的,以成熟技術為主要引進對象,以購置成套技術設備或二手設備、合資、合作、三來一補等為主要引進方式,其結果應是填補某些技術空白,擴大生產能力,替代部分商品的進口;對于技術結構和產業結構發展到一定水平、有一定的技術和產業基礎的地區和行業,應將技術引進提高到中級以上層次來。這一層次的技術引進應以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為主要目的,以市場前期技術為主要引進對象,以許可貿易為主要引進方式,其結果是能夠較快實現技術創新和進步,并在較長的時間內保持在國際與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在我國發達地區和主導產業部門應開展較高層次的技術引進。這一層次的技術引進應以增強和保持本地區、本行業在國際經濟技術上的競爭優勢為主要目的,以研究開發期技術為主要對象,以聯合開發、技術咨詢、人才引進等為主要引進方式,其結果是可保持技術領先,其產品保持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優勢[5]。

4.3建立有利于培養技術結構優化人才的激勵機制

對企業領導者和管理人員公開招考,實行良好的人才競爭機制,使那些有能力、有才干、充滿朝氣的人才走上企業的領導崗位。要逐步改變目前國有企業經理人由上級任命的現狀,變為由企業董事會公開向社會招聘。貫徹分配靠貢獻的原則,要重獎那些對技術結構優化作出貢獻的有功人員。把企業技術結構優化的風險與企業領導者、職工個人利益掛鉤,工作的好壞決定其升遷和收入的增減,該獎的要重獎,該罰的要重罰,該下臺的就要

下臺,真正實現企業管理階層以及職工與企業的發展同呼吸、共命運。特別要注意培養中國的職業企業家隊伍,應對那些對國有企業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企業家給予高薪。

4.4加強先進技術的擴散

我國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擴散創新,從根本上說不僅是要借助國外已取得的比較先進的技術成果,建立本國經濟發展的技術基礎,促進經濟的迅速起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不斷促進本國的科學技術進步,提高自主技術創新能力,并最終擺脫對發達國家的技術依賴,趕上甚至超過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水平。為此,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促進技術擴散。首先,應該設立包括政府管理機構和消化吸收創新組織。引進技術和消化吸收和創新往往涉及到多種科學技術和工業部門。這就需要協調部門之間的關系,建立適合消化吸收和創新的管理體制。為了有效的推動引進技術的擴散創新,在各個地區加強技術市場的建立和完善[6]。

其次,國家政策銀行及擬議中的產業投資基金應專項設立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基金、加速國產化進程,并設立各種貸款包括風險資本貸款、購買研究開發設備貸款和培養科技人員貸款,另外政府還在稅收政策上引導國產化的實現。

最后,我國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創新的方式應該從學習模仿型與國內現有技術特別是自主創新技術相結合的技術融合型消化吸收創新方式轉移。在技術擴散的過程中,圍繞相關技術的配套進行創新,如內外技術的配套(即自主開發和技術引進兩方面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和部門技術的配套(即促成材料、能源、工藝、控制等諸項技術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