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高校工商管理學生企業家教育
時間:2022-01-14 04:45:37
導語:略談高校工商管理學生企業家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企業家精神教育的內涵及層次
無論是企業的決策層,還是戰略管理者,當他們在識別和完成新的資源整合時,他們的行為就反映出企業家應具備的特質,反映出企業家精神。18世紀后期的重農學派經濟學家Quesnay和Baudo認為,創新和承擔風險是企業家的兩大特質;Say指出,企業家必須有果斷的判斷力、堅韌的毅力和全面的知識,有監督、管理的才能,務實和能動的特質;JosephAloisSchum-peter把企業家的根本特質定義為“革新”,強調“革新”和“創新”是企業家的準則。RichardCantillion和FrankRnight兩位經濟學家,將企業家精神與風險或不確定性聯系在一起。WilliamB.Gartner于1988年在《美國小企業雜志》上發表了主題極為鮮明的論文《“誰是企業家”是一個錯誤的問題》,其基本觀點是,企業家與非企業家典型的差異在于,前者創造新組織,而后者卻并不創造新組織。行為研究方法把企業家精神理解為包括創建新組織在內的一系列活動,而過去那種特質研究方法卻局限于企業家所具有的個性特質,因此,WilliamB.Gartner的觀點改變了長期堅持的、根深蒂固的企業家與企業家精神的觀點。在WilliamB.Gartner看來,企業家精神的行為論把組織作為一個基本的分析層次,企業家的個性特質只是企業家行為的一種輔助。
二、地方高校企業家精神教育指標體系設置
1.明確指標設置理念理念是行動的指南,行動是對理念的踐行。對學生開展企業家精神教育,將他們培養成未來的企業家,鍛煉與培養他們具有企業家所具有的那些精神品質,如創新精神、誠信精神、合作精神、敬業精神等,鍛煉出像企業家一樣的思維與行為模式。由此,該指標的選取要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原則,這樣才能保證選取的指標能夠全面、系統、客觀而科學地反映影響地方高校企業家精神教育效果的顯著性。2.企業家精神教育體系設置目標在理念指導下,根據地方高校條件以及學生實際,制定出如下指標目標:使學生懂得認識自我、激勵自我、自主發展,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成功信心,養成團結合作、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克己奉獻的良好品質;理解創新要義,增強創新意識,發展創新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培育具備健康心理特質及責任感的企業家人格,提高創新實踐操作能力。3.企業家精神教育指標體系構成兼顧以前的傳統觀點與WilliamB.Gartner的新思想,在此把企業家精神教育指標進行系統分類,即分為觀念要素、人格要素、思維要素和能力要素4個一級指標。其中,觀念要素包括敬業觀念、合作觀念、學習觀念和風險觀念;人格要素包括健康的心理素質、強烈的責任感、深厚的科學素養和堅實的知識儲備;思維要素包括創新思維、辯證思維、逆向思維和系統思維;能力要素包括應變能力、識人用人能力、溝通能力、抗壓能力、執行能力、創新能力和社交能力。前3個要素分別是企業家能力要素的前提、基礎和依據。結合相應評價標準,得出地方高校企業家精神教育指標體系。4.實施過程中工商管理本科專業與MBA聯動研究關于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特別是本科教育和碩士教育的關系,國內早有研究。2002年,龔巧茹等提出了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礎,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本科教育基礎之上的高層教育。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觀點,指出了兩者關系的基本事實。2009年,劉培莉等從研究型大學本科培養的角度闡述了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銜接問題,提出對研究型大學本科生要注重邏輯思維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科技方法技能、寫作能力等的培養,并提出了以課程資源整合,教學方式創新和科研項目參與等方法加以實現。另外,2010年,王根順等也對研究型大學的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認為在企業家精神教育的過程中,工商管理本科與碩士教育教學中的聯動一方面對教學資源整合有一定理論及現實意義,同時MBA學員自身的特質及豐厚的職場經歷對本科學生企業家精神培育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三、結語
總之,地方高校企業家精神教育的研究越來越受到教育等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高度重視,部分學校也從全真模擬企業運作等角度開始培養學生的企業家精神,但對于企業家精神教育的指標體系還沒有統一的標準。本文構建的地方高校企業家精神教育指標體系,力圖從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中得到進一步完善,為我國地方高校科學的認識自身的企業家精神教育現狀,客觀認知自身企業家精神教育體系的設置情況提供了可操作的依據和理論指導,進一步推進高校教育的創新發展。筆者將繼續跟蹤國內外有關高校企業家精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希望能在實證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作者:韓鳳晶崔清泉唐凱單位:黑龍江科技大學
- 上一篇:班主任管理策略考究
- 下一篇: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計策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