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農村學校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30 03:01:00

導語:優化農村學校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優化農村學校管理論文

“經濟要發展,教育要先行”,這是改革開放以來被人們公認的道理。但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經濟建設成績顯著、新課程理念不斷唱響的今天,我們農村學校管理還不能順應時代需要,跟不上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只有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農村教育現代化的進程才會順利推進,我們農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才可能更加深入。

一、農村學校基礎落后,管理需優化

農村學校先天不足、后天不強,要實現比城市學校還要更好更快的發展,除了國家在人力、財力、物力上的傾斜支持之外,更主要的是要靠管理出質量、出效益,靠管理走捷徑、求突破。

農村學校生源整體上不及城市學校,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礎和社會促進條件;農村學校的教師整體上也不及城市學校,沒有較高的學歷,沒有優厚的條件,但是農村學生肯學習能吃苦,農村教師更樸實好激勵,所以農村學校只要優化管理,把這種后天優勢發揮出來,形成良好的教學秩序和校園文化,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育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就一定能用后天的努力彌補先天的不足。

農村學校的校舍、場地、教學設施、辦公條件等硬件設施與城市學校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但硬件并不是決定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根本條件,尤其對于基礎教育而言,決定勝負的主要還是軟件,是學生的學習精神、教師的敬業精神、學校的管理和辦學水平。寒門出貴子,窮校也可以出狀元、出名師,所以我們要優化學校管理,創造良好的氛圍,使學校風正業精秩序井然,師生員工齊心協力謀求發展。

這幾年,國家和社會對農村學校的發展傾注了大量財力,顯著改善了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隨著中央支農精神的貫徹落實,農村學校還會迎來更多的資助與支持。國家的初衷是要給農村學校打“強心針、催長劑”,希望農村學校補足元氣抓緊發展。條件好了、鈔票多了,更要優化管理,將優厚的物力支持與優質的學校管理結合起來,實現學校的強勢崛起。

二、農村學校教師不穩定,必須解決

農村的發展靠教育,教育的發展靠學校,學校的發展靠教師。一個學校的水平,決定于這個學校教師的水平。只有教師的素質提高了,學校的教育水平才會提高,才可能培育出更多社會需要的人才。然而,當前我們農村的教師狀況卻令人擔憂。農村教師隊伍很不穩定,教師流失嚴重,給農村基礎教育的正常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沖擊。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的流動本屬正常,但存在于農村教育中的只有上流沒有下流、高素質教師上流一般者不流的現象則屬畸形。農村學校中業務能力強的中青年教師、優秀教師,或被縣城學校的領導相中,或是通過一定的人情關系,調入縣城。拿我在的學校為例,每個學年結束時,都會有教師調入縣城,這些走掉的教師,大多是經過了幾年實踐鍛煉的具有較強教學能力的高素質教師,他們年齡都在35歲以下,又以緊缺的科目如語文、英語、數學教師為主體。他們的流失,無論從業務上還是從學校的社會影響上,都是對我們的打擊。對這些要流失的教師,我們想留都留不下,留不住。原因如下:1、縣城學校優厚的待遇是我們不敢留。2、追求生活上的方便和家庭的結合我們無法留。3、政策導向的偏差使我們留不住,農村教師的流失,造成教學質量下降。教師不足導致學校并班,因而各校大班頻頻。班組學生人數過多,勢必給教師的教學和管理帶來困難,一方面加重教師的工作量,同時又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而教學質量出現滑波,雙差生不斷出現,輟學人數有增無減,給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達標劃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同時,因為流失教師大部分是年富力強學歷較高的中青年骨干教師,而留下來的教師一般年齡較高的本地教師,一方面教師兼種田,學校家庭兩頭顧。另一方面知識陳舊,思想僵化,信息不暢,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所以,農村教師的穩定問題必須解決。

三、“留守生”問題需社會動員綜合解決

隨著農村流動人員的逐年增多,留守兒童的在校生中的比例也在年年增加,留守學生的問題也日益突出,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束縛了學校的健康發展,因此,留守生問題亟待解決。“留守生”大體存在如下問題:

3.1生活中缺乏親情,心理健康令人擔心。

隨著大批農民工外出務工,外出務工者在城市受到歧視和不公正待遇,嘗盡了沒有文化的苦頭,于是他們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一心想讓子女將來在城市體面的生活。然而背著父母希望的孩子比背著孩子的父母更辛苦更沉重。這種過高的期望使留守學生產生了沉重心理壓力和心理負擔,成績上小小的下滑,在他們內心也會掀起驚濤駭浪,產生很強的愧疚感和負罪感。加之由于經濟原因,民工回家次數很少,一次次許諾回家,一次次讓學生傷心,一次次扼殺親情。有的家長對孩子心理健康重視不夠,也不懂得親情撫愛,由于教育能力和通訊資費原因,在與學生通話中,無非是問一下考試情況,叮囑學生幾句,許諾帶些什么物資,很少聽聽學生心理期盼。長期分離和缺乏聯系使孩子身心成長無法得到父母引導和關心,與家長溝通障礙加深。

3.2學習中缺乏家教,學科成績令人擔憂。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外出了,孩子也就失去了最好的老師。沒有父母督促,精力投入少,學習態度差,學習時間難以保證,全靠教師分給百分之幾的責任心,少數學生厭學、遲到、逃學特別令人頭疼,也有多子女家庭,父母外出,年齡大的留守兒童還得照管弟弟妹妹。

3.3寄人籬下從屬別人,身體成長令人憂患。

疼愛子女莫于父母。寄居的“留守學生”,其生活習性,飲食冷熱、營養調配、味口矯正、膳食多少等都得從屬于別人,天氣冷暖變化帶來衣物增減,晝夜長短變化帶來作息把握,年齡增長帶來青春發育變化等等,很難有父母一樣體貼入微,還會慢慢積攢一些疾病,甚至產生終身遺憾。同時,作為祖輩或叔輩,大多要監護多個“留守學生”,就更是“眾口難調”了,不能滿足每個兒童的生長需要了。

3.4監護中缺乏責任,其效果令人恐懼。

父母雙雙外出的留守學生有近一半由祖輩監護。由于精力、體力、知識能力等原因,監護人大多局限于吃飽穿暖之類淺層關懷,滿足于“孩子喜歡”、“不出意外”;也有的監護人出于情面接受留守學生家長委托,抱著“別人的孩子深不得淺不得”的思想,遷就放縱;孩子帶著“看別人眼色”和貪玩心理,采取回避躲讓,難以溝通,甚至對監護人態度冷漠。監護職責淺層化,不能提供親情交流環境,和家教的溫暖氛圍,孩子的許多方面都不能得到滿足,出現身體、心理、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品質等方方面面的“發育不良”,甚至“畸型”。公務員之家:

3.5學校安全責任突顯,管理不堪重負。

因為以上的種種原因,造成這些留守孩子大都情感冷淡,缺乏愛心;生活鋪張,不懂節儉;我行我素,不受管束;性格偏激,容易激動;有挫折感,自信心弱;行為乖僻,不計后果。這些不太健康的性格因素,決定了這些孩子多是問題學生,給學校的管理增加了難度,甚至有些學校不堪重負。

總之,“留守生”問題,是由社會、家庭、學校等多方原因造成,所以“留守生”問題的解決,是一項十分艱巨的系統工程,無論社會學校還是家庭都應相互配合,綜合解決。農村學校管理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因為篇幅和能力所限,我僅試論三點,希望能有更多的學者和基層教育工作者能關注農村教育,關注農村學校,用理論和實踐經驗幫助我們解決更多基層問題,使我們的農村學校得到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