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中的教學秩序管理思考

時間:2022-02-16 04:06:00

導語:學校中的教學秩序管理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中的教學秩序管理思考

摘要近年來,各地中學校園暴力行為時有發生,引發的各種問題不斷增多、日漸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嚴重影響了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已引起社會的深切關注。因此,研究探討中學校園暴力原因及對策,對預防和扼制未成年犯罪,維護校園正常的教育和教學秩序,保持社會的穩定,無疑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教學秩序校園暴力德育工作

一、校園暴力概念及其類型

校園暴力主要是指發生在學校及周邊,由老師、同學和校外人員針對學生身體和精神實施的達到某種嚴重程度,影響學校正常秩序和學生學習生活的侵害行為。校園暴力的類型按照行為方式進行分類,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暴力;青少年學生之間的暴力;校外人員與學生在學校發生的暴力行為。本文重點研究學生之間的暴力行為。

二、原因透視

(一)個人方面

1.就施暴者而言

(1)表現自我或發泄情緒。青少年處于特定的心理和思想的發育期,認識社會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喜歡表現自我,得到認可,但情緒不穩定,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弱,在學校現有的評價系統內,以成績作為學生主要評價標準,一旦在學習上遭遇挫折,不能成為成績優秀的學生,無法表現自我而贏得尊重,就會感到不被認可,或自己情緒不穩定時,很容易用暴力來表現自我或宣泄情緒。

(2)自暴自棄。由于學習太差且有很多不良行為,而容易被老師和家長放棄的所謂的“雙差生”,他們很容易自我放棄,在不對學業報任何希望也不怕校紀處理的“無所謂”心態支配下,出現打架、尋釁滋事、欺負他人等暴力行為,他們并非表現自己,只是“破罐子破摔”。

(3)模仿幫派或黑社會團伙。模仿影視作品上的幫派或黑社會團伙,用暴力解決人際摩擦或打抱不平,或以幫派為靠山欺負他人,從而獲得快感和滿足。

(4)享樂主義?;ㄥX一貫大手大腳,追求享樂,一旦家庭不能滿足自己的經濟需求,便使用暴力或偷盜的手段獲得金錢。

2.就受害者而言

學生本身的弱保護性為校園暴力行為滋長提供了條件。學生自衛能力弱,自救能力差。大多數學生被欺負時不知道大聲呼救,也不會巧妙周旋,事后不能記住對方的相貌,因害怕對方報復而不敢向老師、家長報告。尤其是那些低年級學生、體弱的學生和心理上封閉,交往上孤立的學生往往成為被侵害對象。

(二)學校方面

1.德育工作的落后和流于形式

在德育工作實踐中,很多中學重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輕為人處世修身養性教育,重集體宣講輕個體輔導,重灌輸輕引導,德育工作常常流于形式。特別是對學生進行善良、正直、同情幫助弱者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力度不夠。德育工作的落后和流于形式,不僅不利于學生(尤其不利于“后進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而且降低了學生對暴力文化的分辨力和抵抗力,使其盲目模仿暴力行為甚至崇尚暴力。

2.應試教育的影響

應試教育的競爭和壓力,使得現行的學校評價機制以學習成績為主體,評價標準相對單一。成績好的學生集榮譽,機會,老師的寵愛,同學的尊重于一身;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很難得到老師的重視。在以學習成績為主體的評價機制內,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如果經努力仍無法取得好成績,贏得相應的尊重,其挫敗感就會加強;如果學校又沒有及時疏導這種成長中的挫敗,他們會尋求別的途徑來贏得尊重和榮耀.很多學生就會采取暴力方式。有的學校和老師對成績差的學生缺乏應有的措施和耐心,甚至歧棄或放棄他們,又更加促使他們放任自流,自暴自棄,結交不良友伴,習得暴力手段。

3.管理工作的漏洞和安全教育的不到位

學校對防范校園暴力缺少有效的管理措施,在制度建設,人員配備,具體工作中存在疏漏,也為學生行使校園暴力行為提供時間和空間。同時,安全教育工作的不到位,使得學生不敢也不知道如何去防范和面對侵害,而受害者的膽怯和無知,則無形中助長校園暴力滋生和蔓延。

4.學校同伴團體的壓力和彼此感染

很多的案例顯示,青少年發生破壞學校公物、上課搗蛋、下課打架鬧事,打群架等行為,常都受同伴壓力的影響或為了得到同伴的認同,而盲目的跟從別人從事一些攻擊行為。或是彼此感染、彼此學習模仿一些不良暴力行為,并以此為樂。

5.教師教育方式的不當

在教育過程中,如果教師不能將師生關系建立在平等基礎上,而一味以強迫甚至以體罰的方式解決師生之間的沖突,則學生從這種教育方式中接受的是“誰用暴力誰就贏”的信息,就會使學生將這種方式應用到他所能應用的一切領域,當然,校園是最容易使用的場所。

(三)家庭方面

1.家庭結構的不合理

家庭結構的不合理主要指破碎、單親家庭,根據以往研究,自幼失去父或母親,會造成缺乏性別認同之人格發展上的困難,不論國內外的調查均發現:暴力青少年屬于破碎家庭的比例較一般家庭為高。

2.家庭教育方式不恰當

如有的家長過于嚴厲,有的過于溺愛,有的家長教育思想不一致,棍棒教育、分歧教育、溺愛教育扭曲了學生心靈,使他們產生暴力傾向,尋找發泄對象,進而發生暴力行為。父母以諷刺或刻薄的口氣責罵孩子,對孩子的自尊心產生很大的殺傷力,孩子容易經由模仿使用相同的語言暴力對待同學,極易引發人際沖突。

3.親子關系疏離

在冷漠、拒絕的家庭關系中,子女情感的舒解與進化、處理情緒問題的行為模式,將受到不良的影響。如與人保持距離、以冷漠猜忌的態度對待他人,如此與人很難建立親密的關系,將使其一直生活在不快樂的陰影下。

4.夫妻關系失和

夫妻常久不和會造成子女緊張不安、阻礙其正常情緒的發展,促使其向家庭外尋求補償,往往因結交惡友或忌妒或攻擊他人以為補償。

(四)社會方面

1.傳播媒體的泛濫

宣揚兇殺、綁架、犯罪團伙等暴力文化的各種書刊、畫冊、音像制品大量泛濫,很多電視、電影節目不但宣揚哥兒們義氣,而且有過多的毆斗場面,讓青少年在英雄崇拜的過程中,錯誤的相信:暴力是解決事情的最佳途徑。并在現實生活里,有機會模仿(大哥)、認同與實現英雄崇拜的錯誤信仰。使人生觀、價值觀尚不成熟的青少年產生爭強好斗、動輒暴力的暴力心理,使他們成為這種暴力文化的直接受害者。

2.重權重利價值觀的沖擊

在社會大變革、商品經濟大發展、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的當代社會,價值觀有多元化的趨勢,但就目前我國社會來看,重權重利的價值觀對人們行為的影響不可小覷,為權為利而采用暴力手段的社會事件在生活中時有發生,對青少年的價值選擇和行為方式的選擇產生不小的沖擊。

3.黑道勢力的猖獗

因治安的敗壞,青少年學習與模仿到以黑道來撐腰,認為只要有后盾,什么事情都不用擔心,并可在金錢及他人的畏懼中獲得甜頭。

4.青少年法律法規不健全

我國近幾年青少年犯罪現象有增無減,而且造成極大的消極影響,但在立法懲罰犯罪和立法保護受害者方面,卻相對缺乏。只有在刑法上的減刑、免刑。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力量相對較小的少教所、勞改所遠遠不能應對當前形勢所需。同時,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普及法律,讓社會上每個人都認可法律對于現實社會來說還是重大的挑戰。很多人還缺少法律觀念以及基本的法律知識,包括實施侵害的青少年、老師和受害的學生。而這種社會背景就導致弱小的在校學生成為缺乏制約暴力行為的受害者。

三、對策探析

學校方面

第一,加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研究,杜絕德育的“假、大、空”,千篇一律,流于形式。成立法制學校,開設法制教育課,做好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工作。開設心理健康和性心理講座,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對學生進行耐挫教育,重視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