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理性選擇欠發達地區農村建設路徑

時間:2022-06-07 05:56:00

導語:透視理性選擇欠發達地區農村建設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透視理性選擇欠發達地區農村建設路徑

摘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在全面、準確地分析和把握農村發展形勢的基礎上,明確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目標。對于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如何抓住機遇,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有作為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現實而迫切的課題。從目前看,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中還有許多困難和問題,這些困難和問題直接影響新農村建設的進度和速度。因此只有深入研究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具體情況,深刻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本質要求,在解放思想中找新路,在統籌城鄉發展中求活力,在科學謀劃中尋進步,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路徑選擇

1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1.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資金緊缺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資金緊缺這就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欠發達地區農村建設因資金緊缺而缺乏物質基礎主要表現在:①農民增收渠道方面。新農村建設資金投入的主體是農民新農村建設若要長期發展必須發動農民這個投資主體。但現實是欠發達地區農民長期以來收入水平低、負擔重很多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仍很單一,主要靠的是傳統的種植養殖和打工,往往只能解決溫飽問題。②地方財政金融支持方面。新農村建設離不開地方財政金融的支持。欠發達地區由于區位、信息、經濟基礎等條件差,加上融資機制不順,對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的吸引力明顯不夠,且流失嚴重,經濟增長點匱乏。如縣級金融機構為降低經營風險,惜貸而不愿放貸,并通過各種渠道向縣域范圍以外轉移資金,造成新農村建設中“失血”。絕大多數中小民營企業貸款難,民營企業發展所需資金嚴重不足,僅靠自身發育發展慢,許多好項目、好企業無法發展,長期只能小打小鬧,艱難度日。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難以落到實處。③國家支持方面。近年來,國家也從多方面支持新農村建設但國家支持是有重點、有限度的。欠發達地區地理位置都較偏遠交通信息相對不便農村基礎條件太差地方財力弱缺乏足夠的配套建設資金缺乏示范效應因而在爭取國家支持上往往處于劣勢。

1.2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競爭能力弱

發展經濟學認為,基礎設施在國民經濟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戰略性地位,它即使不是牽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也是支撐經濟發展的車輪,因為最低標準的基礎設施是直接經濟活動所必需的,如水、電、路等。第一,充足的基礎設施服務能大幅度降低其他直接生產活動的成本;第二,完備的基礎設施能增強競爭力;第三,基礎設施建設增長能夠增進社會福利,減少貧困;第四,基礎設施本身就是經濟增長的一個組成部門;第五,基礎設施有利于保護環境;第六,用于基礎設施的公共支出可以作為有效的財政政策工具來調節經濟。而欠發達地區地域偏僻,交通、電力、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整體滯后?;A設施條件仍然遠不及其他發達地區并且差距還在繼續拉大,這些都成為縣域發展的重要障礙:一方面在有限的經濟總量與拮據的財力狀況下,縣鄉兩級政府仍然首先要擠出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根本無力拿出更多的資金發展經濟,財政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低,影響了縣域經濟質和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區位劣勢和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缺乏投資競爭力,使得開放發展和招商引資的難度加大,大型項目難以落戶。

1.3支柱產業還很薄弱,帶動能力不足

近年來,一些欠發達地區也提出并實施了支柱產業發展戰略,縣域內也涌現了一批批骨干企業,但受長期以來短缺經濟和重復建設的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缺乏鮮明個性,產品、產業結構趨同,停留在傳統農業和傳統工業上,工業企業少而不大,土特品種多而不優,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少,支柱產業發展緩慢,知名度、市場影響力、輻射范圍十分有限,沒有規模效益和產業化經營效益,對縣域經濟拉動力較弱,資源優勢很難轉化為競爭優勢和經濟優勢。

1.4經濟環境不優,發展合力不強

一些欠發達地區“四亂”歪風禁而不止。一些部門受利益驅動,對企業亂檢查、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干擾了企業的正常生產和營運。行政效率低下。有的部門和干部不運用改革方式和市場經濟手段抓經濟工作,該取消的程序不取消,不該管的事情還在管。有的部門本位主義比較嚴重,在行政審批和辦證過程中,工作效率低下。社會環境較差。有的地方特別是一些城鎮郊區,經常有個別人為一些無理要求聚眾滋事,阻攔項目建設,使項目實施起來困難重重。

1.5文明意識滯后,發展氛圍不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培植新產業和培育新農民。而目前欠發達地區農民文化素質相對較差文明程度不高,一些陳舊落后的觀念和意識還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著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導致許多農業新技術、新措施推廣速度較慢,這成為影響新農村建設的最大障礙。當前,落后保守的小農經濟意識、計劃經濟時代的行政觀念、官本位思想仍大有市場,一些干部和群眾對市場經濟的認識不到位,不善于搶抓機遇,不能敢為人先,主動參與市場競爭的行動不多,積極應對市場風險的辦法少,想發展、求發展、促發展的氛圍不濃。

2欠發達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路徑

2.1拓寬政府促進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農村經濟的弱質特性,使農民在市場經濟中所占資金、信息、技術等資源與其貢獻不對稱,農民不能依靠不完備的農村市場機制,解決資本投入、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等問題。因此需要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建立政府對農業的支持體系,以減少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風險和成本支出,確保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一是建立農業投資體系,使農業投入有固定的資金渠道和內在機制。通過立法確定農業投資在國家總投資中所占的比重,按一定比例從各項基本建設中提取,向各行各業征收農業發展基金,向社會征收農產品消費稅等等,通過政策,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調動農民增加農業投入的積極性。二是強化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大力推廣適用技術,以確保在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下,依靠科技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加農業產出量,提高農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消耗。三是建立農業生產資料供給保證體系,以穩定生產資料的供給,抑制其價格上漲的幅度,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四是建立農產品價格保護機制和信息咨詢服務體系,以使農民把握住市場動態,使農民生產的產品既產得出又賣得了,即使市場疲軟也因政府的補貼而不致利益受損。

2.2加快工業化進程,進一步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支撐力。

工業化是發展農村生產力、增強區域競爭力的根本動力和源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始終堅持把加快工業化作為第一要務,以工業化推動農業產業化、現代化,實現農村經濟的大發展。要繼續堅持以項目推進為主體,以全員招商、全民創業為兩翼的發展戰略,構筑以工業制造業為主體,以農業產業項目、龍頭型商貿物流為兩翼的招商引資新格局,在不斷創新中轉變招商引資思路,在謀劃全局中突出招商引資重點,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同時利用國家、省扶持政策和專項資金,大力培育農副產品加工重點龍頭企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發展“行業協會+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等產業經營形式,把農產品基地變為工業企業的“第一車間”,推動農業生產經營的市場化、集約化和規?;?,著力用工業化的手段提升農業,用工業化的力量硬化農業,切實改變農村面貌,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生產發展、農民生活富裕、農村生態良好的新局面。

2.3大力發展農業特色優勢產業。

欠發達地區大多處于江河源頭生態資源豐富具有發展特色生態高效農業的明顯優勢。進一步加大對欠發達地區農業主導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特色種養基地建設的扶持,推廣龍頭企業帶基地、公司連農戶、產加銷一條龍等多種模式,打造一批特色產業強縣強鎮強村。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能等節約型農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按照自愿、依法、有償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

2.4培育新型農民,營造有利的環境氛圍,增強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信心。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形態已成生產力的內生變量,直接進入生產過程創造價值,并且成為提高勞動效率和剩余價值率的主導因素。知識對一個生產者來說,既是資本,又是生產資料。農民收入增長的創造能力,將更多地依賴知識;要實現農民增收目標最重要的途徑是靠自己“去弊除疾”、“強體健身”,即變革不適應經濟發展要求的陳舊觀念,加強知識武裝和儲備,使知識的掌握和使用成為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支撐。在現階段,要重點搞好農民的農業生產知識和實用技術的培訓;發揮助學貸款的帶動作用,積極引導農民家庭增加對子女的人力資本投資和文化教育消費,使新生代農民更廣泛地掌握從事二、三產業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為增收奠定長遠基礎,塑造知識型的中國農民形象。積極促進農村衛生事業發展,實施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加快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繼續增大在農村水利、鄉村道路、生態建設、清潔能源建設等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不斷提高農村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其次按照“三貼近”的原則,大力開展“三下鄉”活動,結合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切實加強鄉村文化陣地建設,以豐富多彩的群眾性先進文化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繼承和發揚農村淳樸優良的鄉風民俗,挖掘民間文化,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努力塑造和諧融洽的文明鄉風。尊重并確立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健全和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村民自治機制,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廣大農民群眾真正擁有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