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管控論文:校園內部管控改革透析
時間:2022-02-14 02:35:45
導語:內部管控論文:校園內部管控改革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者:王榮輝單位: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紛紛開始實施“政府再造”計劃時,也對高等教育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形成了新的高等教育改革路徑與管理體系,建立了新的高等教育發展模式。英國高等教育領域全面實施了以市場為基礎的改革,1988年、1992年分別頒布了《教育改革法》和《繼續教育和高等教育法》,加強了質量和外部監督,推行了與評估結果掛鉤的撥款政策和繳費上學的成本分擔機制,引發了教育資源的“聚集效應”,從整體上提高了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美國高等教育領域開展了大規模的改革以回應民眾對高績效管理的訴求,建立了開放性市場化運行模式,樹立了“學生就是顧客”的教育觀念,于1981年成立了國家教育卓越委員會負責調查教育質量,并于1993年通過了“質量承諾法案”,形成了公立、私立學校相互競爭的良性態勢。我國香港地區則從1989年隨著《公營部門改革》報告的拉開了行政改革的序幕。高等教育擴張引發了政府和院校之間關系的變化,政府開始減少公共財政的投入并通過引入市場力量來追求高等教育的低成本與高效益運行,以分權或授權的方式將權力分散,教育中介組織在院校治理中擔任重要角色,政府本身則負責對院校的監控與評估。
高等教育領域開始受到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的劇烈沖擊,學校作為一個“自組織”,不斷地在結構和程序上進行調整來適應它們周邊的政治和社會環境,改變組織結構、建立多中心管理機制我國公共管理水平受到的制約突出的表現為管理手段單一、管理方式陳舊與管理方法落后。因此,改變組織結構,建立多中心管理機制,實現校內各機構之間職權轉移與分擔是改善高校管理水平的有效舉措。高校管理中,教職工代表大會、校工會、學生代表大會等機構職能發揮的缺失,導致了行政管理權力的過分聚集,高校多中心管理機制有助于理性選擇與合理決策。章程是高等學校依法自主辦學、實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職能的基本準則。按照《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規定,高校法定代表人、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以及學校董事會(理事會)的企業代表和校友代表,均需在章程中明確其相應的地位作用、職責權限和議事程序。不同的團體組織參與學校事務決策,既能提高重要決策過程中的民主性和科學性,也能有效規避決策者在決策過程中的主觀性,更好地執行各利益群體在學校公共管理中的監督權力。廣泛采用授權或分權的方式進行管理集權制度是我國政治體制的一種重要形式,在一定的歷史時期,集權制度充分地發揮了優勢。集權制度有利于發揮集體決策的優點,避免在決策過程中由于個別主觀因素而與正確決策偏離,保證權力的統一,規避不恰當的行使權力的行為發生。而在當前現實背景下,集權制度導致決策速度慢、效率低的缺點逐步突顯,提高決策效率的壓力不斷地沖擊著決策系統。因此,在管理方式中采取授權或分權式管理體現了其推行的歷史必然性。其一、教育分權代表著一種不可逆轉的學校組織范式的歷史性轉變,將帶來現代學校制度的創新[6]。高校事務中,高校組織建設、行政事務及學術管理屬于不同的管理領域,其業務性質、發展規律及管理方式表現為不同的形態。因此,在高校內部權力配置中要將不同的權力職責劃定給不同的權力系統,由黨委機構負責學校組織建設,保證各機關部門在思想戰線的高度統一;行政權力負責學校機關部門按照規章制度行事,保證學校辦學的有序開展;學術權力負責學校學術事務的控制與決策,保證學術活動的運行。三者共同構成了學校的多元管理結構,在各自權力范圍內相互支持,而不能相互替代。另外,高校管理中也可采取授權或者委托的方式將權力進行下放,獲得授權或者委托的基層組織能夠在響應外界變化時及時做出反應,這可以增強事務處理中的靈活性與有效性,更好地調動基層組織的主觀能動性,建立科學合理的多層級管理組織。放松嚴格的行政規則,實施明確的績效目標控制新公共管理理論重視市場活動的產出和結果,充分認識市場機制是改善政府績效的一個有效手段,引入競爭機制,用市場的力量改造政府,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1]。高校內部管理中應放松嚴格的行政規則,采用企業化考核方式,實施績效目標控制,各校屬機構按照不同職能制定相應的工作計劃與目標,根據目標完成情況接受學校的工作考核;各崗位按照不同工作性質制定相應的工作計劃與目標,根據計劃完成執行情況接受學校的工作考核。
實施績效目標控制,將校屬機構的資源配置及各崗位的薪酬獎勵與績效考核結果掛鉤,逐步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與多元的考核評聘機制;在不斷完成個人工作目標與部門工作目標的過程中,提高服務的質量與水平,促使教師形成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并升華為具有相同的價值觀念和理想的團隊精神。在公辦院校辦學中引入社會資本,建立社會投資通道發達國家經驗表明,實現教育資源的多元供給,形成競爭性服務選擇,能提高公共教育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產生更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我國高等教育的供給體制應當盡快從單一主體中解脫出來,最大限度地構建多元主體并存的高等教育供給體制[8]。當前,公辦院校發展仍然是促進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提高的中堅力量,雖然在各省市教育基金、有償讀書及外延式擴張政策已經實行,但辦學經費不足仍然是制約公辦院校發展的重要因素。鑒于我國高等教育整體結構與發達國家的差異性,發揮市場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在公辦院校辦學中引入社會資本,作為政府資源配置的有益補充,既能調動社會組織參與教育的社會責任,更有助于為我國高等教育供給體制創新提供有效途徑,形成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在辦學水平、內部管理、學科建設等領域的良性競爭,逐步完善我國教育體系,優化教育結構。
- 上一篇:公共監管論文:公共監管中政府利益透析
- 下一篇:林木經營論文:林木結構化經營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