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二孩生育意愿影響因素及對策

時間:2022-06-29 02:49:00

導語:農村二孩生育意愿影響因素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二孩生育意愿影響因素及對策

[摘要]隨著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勞動力成本急劇上漲,人口紅利逐漸消退,為此,中國2016年推出“全面二孩”政策。該政策實施以來農村二孩生育意愿卻不高,究其原因,一是農村收入偏低,農村醫療保障體系不夠健全,三是農村孩子的教育支出越來越高,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

[關鍵詞]農村;二孩;收入水平;農村教育;農村醫療保障

計劃生育政策實施至今已近40年,近年來,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朝著老年化階段持續邁進,老齡化現象十分嚴峻,勞動力比例與以往相比呈現出每況愈下的趨勢,同時“人口紅利”的優勢亦不復往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2013年“單獨二孩”的方針應運而生,即夫妻雙方有一方為獨生子女即可生育二孩,該政策實施的初衷就是要緩解中國的老齡化進程。然而由于各種原因,符合生育條件的夫妻生育意愿并未達到預期,在新增人口上也沒有取得數量上的突破。鑒于上述現狀,在第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之后,夫妻能夠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正式落地,至此“全面二孩”政策在全國范圍內鋪開。從報告中不難發現,在的領導下,中國始終貫徹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矢志不渝的目標,這有助于融合生育政策和經濟社會政策,也促使人口發展戰略研究邁向更高的臺階。

1“二孩”政策實施后生育現狀

據調查,自從二孩政策正式推出之后,我國2016年出生率達到了12.95%,而后續的三年分別減少了0.52%、2.01%、2.47%。以江蘇省為例,2017年該省的新生兒出生總數為86萬,第二年下降了14萬,至第三年時下降了18萬。與此同時,該省在2016時二孩的出生數占新生總數的44.5%,后續的三年分別占51.6%、52.9%與52.6%,二孩比例的提高并不是二孩生育意愿的提高,而是新生兒的總數下降導致的。盡管有不少家庭決定生育二孩,然而在江蘇省甚至是全國范圍中,人們的生育愿望其實并沒有那么強烈。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生育高峰時期,江蘇省的新生人口達到120~130萬人,對比之后可以發現,當下二孩政策的實施其實并未帶來立竿見影的成效,與預期存在著很大的落差。相反,江蘇2020年第一季度,新生嬰兒數同比降低了10%左右。

2農村二孩的生育意愿調查數據

以前,農村超生現象屢見不鮮,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期,我國就出臺了計劃生育方針,在八十到九十年代,該政策對超生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農村地區不少人的思想并未與時俱進,他們養兒防老的想法非常強烈,這就使得不少家庭就算違反政策也依然選擇超生。時光荏苒,在全面二孩政策鼓勵下,人們還會積極生育第二個孩子嗎?出于課題研究的需要,本課題組針對此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索,同時開展了線上抽樣調查,被調查的對象均屬于農村戶口,年齡范圍在二十歲至五十五歲之間,調查總人數為515人。調查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男性人數為238人,女性人數為277人,兩者占比分別為46.2%與53.8%。年齡處于20至27歲間的224人,生育二孩的意愿為11.6%;28至35歲間的175人,生育二孩的意愿為24.3%;36至42歲間的175人,生育二孩的意愿為7.3%;43至50歲間的27人,生育二孩的意愿為2.6%;50歲以上的1人,并無生育二孩的意愿。對于二孩生育意愿的結果顯示:農村地區的夫妻在生二胎的問題上較為謹慎,由于受到各種原因的限制,農村戶籍想生二胎的家庭并不是非常多。

3農村二孩生育意愿低的原因分析

結合以上的分析,之所以人們生育二孩的意愿并不高,實際上和許多農村存在的問題息息相關。具體的問題歸納如下。

3.1農村收入偏低

在農村,不少家庭因為收入偏低而不愿意生育二孩。始終強調要以人民利益為重,要想實現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必須始終貫徹提升民生水平的理念。只有人民的生活質量有保障,就業質量得到提升,廣大人民的收入水平才能得到大幅度提高。2013年,總書記在苗族自治州的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進行考察后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概念,到2020年,中國已完成了全面脫貧的目標。據調查,2016年,農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363元,后續的四年分別為13432元、14617元、16021元和17131元,這些數據表明農村家庭的收入呈逐年上升的態勢。同時,在衣食住行等領域,農村家庭的消費水平總體上也呈現相同的趨勢。盡管農民的收入水平在不斷增加,但農民的收入增長依然緩慢,人均結余依舊不容樂觀,收入水平并未實現突飛猛進的改變。這也導致不少農村家庭對生孩子的支出頗為關注,對于收入不是很高的農村家庭來說,二孩的出生無形中也意味著致貧概率的攀升,最終導致生育意愿的降低。

3.2農村醫療保障體系不夠健全

新農合的推出雖然已經有了一段時間,然而它的覆蓋面并不廣泛,與社保的醫療保障相比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劣勢。根據調查,在門診方面,村級衛生室的報銷比例為60%,鎮級的報銷比例為40%,二、三級醫院分別為30%與20%。在住院方面,鎮衛生院的報銷比例為60%,二、三級醫院分別為40%以及30%。在大病補助方面,對于鎮級風險基金而言,其最高補償也只能達到70%左右。所以農村居民如果想要達到極為完善的醫療保障水平,純粹倚仗新農合顯然是無法實現的,亟需商業醫保進行配合,這也是二孩政策推行的一個巨大阻力。

3.3農村孩子的教育支出越來越高

在北上深這些大城市中,生育成本分別達到了驚人的276萬元、247萬元以及216.1萬元,長春市位列第十名,卻也依然達到了131.5萬元。教育始終是人們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農村與城市的教育并非完全一致,而且存在的差距也在日趨加大。在師資方面,農村與城市相比明顯不足,綜合素質優異的教師們往往更愿意去城市教學,這意味著在農村堅守崗位的教師水平良莠不齊,年齡偏大,而且教學理念相對落后,特別是音樂、美術等藝術領域的教師資源極其匱乏。上述的不利因素使得農村孩子接受的教育不夠全面,所以不少家庭更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前往城市上學,故而家庭支出陡增,這也是農村家庭不愿意生二孩的主要原因之一。

4政策建議

4.1增加農村家庭的經濟收入

只有打下良好的經濟基礎才能有助于政策的推廣。政府部門應加快推動美麗鄉村建設進程,持續提升農村家庭收入和農民生活水平,而想要達到上述目標,不但要拓寬人民增收的渠道,還要建立長久有效的機制。如何最大程度發揮農村家庭的增收潛力,政府可以讓更多的農村就業者接受系統化的培訓,掌握更加豐富的技能,提高農民自主創業能力和就業水平,從根本上提高農村家庭收入。除此之外,政府還可以盡可能的緩解二孩帶來的一系列經濟壓力,設立針對農民的補償基金,通過基金的扶持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4.2完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

首先,在體系建設過程中,政府應突破二元化制度建設思維的桎梏,摒棄在市場逐漸發展過程中衍生出的一些片面思維。第二,要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讓醫療保障逐漸走上科學化與法制化的道路。第三,要提升醫保制度的宣傳力度,讓農民對醫療保障制度有全方位的了解和認知,并積極參與醫療保障體系的建設。第四,優化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使廣大人民能夠享受到更為細致的醫療服務,進一步加快醫療保障體系的實施進程,推進醫保模式多元化發展。第五,考慮到新農合籌資水平不高的問題,政府可以借助民政等部門的有力支持,提升籌資水平,增加報銷比例,這對于解決看病貴的問題,能夠起到非常積極作用。

4.3提高農村教育水平

第一,自從《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正式出臺之后,培養全科教師成為了大勢所趨,除了要注重教師的教學水平,還必須解決教師留守農村意愿問題。政府可逐步提升農村教育工作者的工資待遇,給予農村年輕教師更多機會,讓教師樂于留在農村,愿意在農村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同時,政府要逐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從法律和制度上維護農村教育工作者的合法權益。第二,要推動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充分發揮相關政策優勢,并使政策能輻射到縣級、鄉級學校,吸引更多師范類畢業生和人才投身基層工作。靈活制定政策,對于熱衷農村教育的非師范類人才,也可擇優錄用。制定配套的評價、考核機制,對表現優秀和做出重要貢獻的農村教育教學工作者予以適當的獎勵。第三,嚴格遵守《教師資格條例》,開展教師資格培訓和考試,不斷提升教學工作者的教學水平。學校秉承擇優錄用的原則,不斷提升農村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水平。第四,推動保障機制的建設進程,給新入職教學工作者配備導師,指導他們盡快適應工作崗位,提高工作效率,給新入職的教師擬定可行性較高的目標,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馮劍鋒,陳衛民,晉利珍.中國人口老齡化對勞動生產率的影響分析——基于非線性方法的實證研究[J].人口學刊,2019,41(02):80-89.

[2]郭志剛.加快確立中國人口發展戰略的長期目標[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0(02):50-55.

[3]張麗芬.淺析發展農村經濟對提高農民收入的影響[J].現代經濟信息,2020(02):8-10.

[4]丁少群,蘇瑞珍.我國農村醫療保險體系減貧效應的實現路徑及政策效果研究——基于收入再分配實現機制視角[J].保險研究,2019(10):114-127.

[5]趙曼,王璽瑋.農村公共教育支出與地區經濟增長——基于勞動力流動視角的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17(05):29-39.

作者:儲宇奇 董宏濤 紀暄 單位: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