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時間:2022-10-31 09:39:40

導語:淺論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論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摘要:大學生就業困難一直是社會廣泛關注的一大問題,目前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社會各界的相關部門采取不同的措施,以解決這一問題,本文便是在此背景下,探討高校與企業之間為培養人才所采取的兩種措施,即“訂單式”人才培養和“雙證式”人才培養。

關鍵詞:高等院校;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解析

一、“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近年來,為了滿足企業的需求,從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一些學習經驗,在中國許多高校已經嘗試或者正在嘗試與企業合作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就是指通過學校和企業兩個不同的教學場所進行的人才生產、教育人才、給予學生科研任務、再生產出與企業需求吻合的專業素質人才。它一般是根據雇主的直接需求,與學生就業單位簽訂就業意向合同,再根據這個方向制訂培訓計劃,并在教師、技術、設備管理等多個方面和單位進行深度合作?!坝唵问健比瞬排囵B模式的目標便是通過學校培養出的人才要符合其合作企業所需求的有專業性優勢的、有價值的人才的標準。在“訂單教育”完成后,企業必須嚴格遵守“訂單”協議履行承諾,并安排合格的畢業生進入實習崗位或者正式工作崗位。以我校———沈陽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學院為例,我校每年都會安排大批量學生進入固定酒店、旅行社開展實習,實習過程中表現合格的學生會有機會簽訂正式員工協議,留在該單位工作。因此,實施大學生就業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找到合適的企業工作,并且增加就業率。這也是“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區別于其他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個重要區分點。“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模式更多適用于酒店、飯店、旅行社等其他企業要求的。在整個訓練過程中,學校按照企業選擇人才的標準,制訂系統的、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與此同時企業還為高校提供教學資源和科研方向,按照企業需要制訂培訓目標,培養人才。對“2+2”模式或者“3+1”模式的實施,即學校畢業2年了,2年的經營實踐,或者學校學習3年,1年上崗實習,受到培訓的實習生得到基本素質和能力的綜合訓練和鍛煉,專業方面的素質和執行能力,為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充分提高。在教學實際過程中,根據具體的、不同的要求,確定按照約定的培訓及其他相關標準尺寸,提供教學越來越多的實踐的理論或者技術知識指導;合約企業為合約學校提供實習的酒店場地或者教學設施設備,使學生能身臨其境地體驗工作環境,以及如何正確地使用專業技能。但是現在存在學生和企業所需求的人才大多時候并不完全完缺匹配,很多時候企業需要的人才數量遠遠小于學校提供的人才數量,所以至今學生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獲得的合理性依然飽受爭議。

二、“雙證書”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我國很多旅游專業畢業的學生由于缺乏國內酒店管理和國際公認的質量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很難得到業界的認可和承認,他們除了擁有其必有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外,幾乎沒有任何其他證書,這一現象使得這類酒店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困難。根據這一問題,我國很多高校的酒店管理專業開始實施“雙證書”人才培養模式,即鼓勵學生在得到基本畢業證書的前提下,積極參加各種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以獲取不同類別的資格證書,從而提高自身的價值,提高自身競爭力?!半p證書”人才培養模式是指高等教育學生在擁有職業資格證書文憑的同時也具有研究生文憑。目的是使學生具有優秀的競爭能力,能夠在求職、工作中具有優勢,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早期的訓練模式是在2003年10月建立的,由晉江上海師范大學和瑞士酒店聯合成立,投資和持股各占50%,引進先進的教學模式和教材,使得上海師范大學晉江國際旅游學院的學生有了獲得國際公認的專業文憑的途徑。學校按照來理諾士的指導思想,根據學生的個人能力和學校的教學計劃,將職業技能巧妙地結合到教學內容和課程理論之中。這種教學模式的應用將使更多的酒店管理本科生可以在畢業后獲得雙倍證書,從而能夠提高他們在該行業的競爭力。近年來,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旅游學院進行了許多嘗試和創新,并相繼推出了各種形式和層次的校企立體式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并且同時高校也開展尋求學生的培訓人員和其他國際合作的多種培養模式,但在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型大學實施應用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人才輸入的企業和人才輸出的學校目標是不太一樣,主要是需求人才類型與企業管理模式的水平尺度之間的對接差異,往往很難繼續合作培訓,質量難以保證,同時,隨著面向企業的人才培養需求,也容易“削弱”的學校教育是學歷教育的對象。

作者:黃雅樂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林蘇.“學做合一”高職課程體系的構建[J].中國高等教育,2006(02).

[2]張劍軍,王志勇.構建多元化學生評價體系,確保學生培養質量[J].中國高等教育,2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