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過程就業指導體系實踐研究

時間:2022-10-12 08:35:38

導語:全過程就業指導體系實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過程就業指導體系實踐研究

摘要:全過程就業指導體系的建構是對扁平化、單維度的就業指導體系的完善與提升,能夠提升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親和力和有效性。夢想“職”通車分層分類長效機制,是集結教師、企業、校友、家長、朋輩等就業資源,按照年級特點、類別特征打造的發展性、人本性的生涯指導體系。在職業生涯的不確定時代,以夢想“職”通車建構全過程就業指導體系,可以宣傳職業生涯教育知識、形塑青年學子的職業生涯規劃理想、推進高校職業生涯規劃工作的深入開展。

關鍵詞:青年學生;就業指導;生涯發展

當前,社會處于經濟快速發展和變革階段,社會求才、學生成才、高校育才的方式和路徑也隨之變化,青年學生的就業導向搖擺和就業困惑焦慮,勝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了解就業形勢和學生境況,調用一切就業資源,輔助增強青年大學生的生涯發展成熟度,是賦予青年學生生涯意識和驅動力的重要路徑。

一、高校學生就業工作的主要問題

1.市場變化較快市場是實現大學生人力資源合理配置的主要形式,完善市場機制是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根本途徑。[1]經濟持續快速化、信息化發展,行業交叉深度融合成為一種趨勢,使得企業用人需求、傾向和標準也隨之變化,除了基礎的專業知識、技能和個人品質,企業更加需要智商、情商、搜商、逆商等“四商合一”的復合型高潛人才。這些職業素養,無法在理論知識學習、單純清朗的校園生活中形成,需要在現實的職場中不斷實操、不斷復盤。就業市場中,不同企業對同一崗位不同階段的職場素養要求差異明顯,同一專業的就業方向和專業技術要求在不同階段也有變化,由此產生的“就業鴻溝”讓畢業生望而卻步,無法快速盤活求職技能和資源,勇往“職”前。筆者所在學院的特色專業為測繪專業,絕大部分畢業生進入職場后的崗位為測量員,而對比近年學生的初就業技能發現,使用傳統測量儀器的頻次越來越低,而企業對學生使用CCTV管道檢測、航空攝影測量無人機的基礎認知和使用期待,要遠高于以往。因此,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因就業市場的變化而發現自身技能儲備不足、社會適應不夠時,就業迷茫和就業壓力隨之而來,進而影響就業進程。2.學生動力不足受家庭經濟條件、專業認知情況的影響,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缺乏一定的內生期許和動力,甚至出現自愿性失業的現象。一是職業認知不夠。對行業、企業和職業缺乏宏觀、科學的認知,“輕松”的、“失衡”的大學學習,導致部分大學生偏離航向,陷入了對職業認知不清的窘境。二是自我認知不夠。大部分學生失去了學校、家庭的保護,面對真實的職場,無法找到適合自己、能發揮自我效能的崗位,就業迷茫和壓力陡增,對自我產生懷疑。面對就業,缺乏正確的價值取向、適配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和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等內生動源,會嚴重影響學生決策;一旦就業方向、就業選擇等出現問題,就會引發就業危機,失去就業主動權。3.指導力量單薄高校就業工作大多由學工部門負責,黨委副書記分管;因此,就業指導局限于就業輔導員、班主任和就業指導老師等學工線教師,存在全員育人的缺位現象。就業指導力量的單一性問題,導致體量大、問題復雜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無法妥善解決。對于某些問題無法妥善解決,教師、企業和家長等就業指導力量各執一詞,意見不一,無法強化大學生就業的社會支持系統。對就業指導的人力、財力和技術的資源供給不充足,就無法對就業供求總量、學生就業意愿和行為、企業及其他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進行深層次、多維度的分析論證,容易引發群體性的非理性就業問題。4.指導系統扁平由于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供需雙方的翻轉匹配,使得初次就業率被社會大眾看作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的建立多流于表面形式。[2]因此,當前的就業指導還是以學生就業為目的,功利性較強,不能解決深層次的生涯規劃的問題,對青年學生的行業認知、企業認知、職業認知和自我認知鮮有裨益。這樣的就業指導系統過于扁平、機械,缺乏“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勢而異”的指導思路,看似解決了眼前的問題,實際上壓抑和掩蓋了人的終生發展的本原問題。就業指導工作特點,決定了工作體系的建構完善,只能以深入研究本校、本專業的具體情況為基礎,參考借鑒優秀的指導案例和做法,而不能生搬硬套其他高校的經驗。[3]只有尊重學生,激發其探索職業發展和自我發展的興趣和意愿,運用科學、合理、系統的專業性工具,建構多元立體的就業指導系統,對學生就業問題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跟進和指導,才能真正改善現實狀況,解決根源問題。

二、就業資源的再開發

1.教師是就業指導的主力軍教師隊伍為人才培養的核心供給方,既對行業發展態勢有較高的前瞻認知和洞察,又具備科學、實用的就業指導技能,是新形勢下就業指導的主力軍。因此,高校應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專職教師隊伍的建設,既要擴大包括學工隊伍、專業教師、黨政領導在內的兼職就業指導老師隊伍,更要配備滿足一定師生比的專職就業指導老師,擴充指導青年學生多樣化職業問題的供給主體。2.企業是就業指導的排頭兵用人單位作為高校人才的接收方,對青年學生在職場上真實呈現的、與崗位交互頻繁的職業內驅力、個人思維力等職業核心素養具有決定性發言權。因此,企業作為行業發展變化的前沿陣地,應當努力通過校企合作,提前介入專業課程和生涯指導,引導學生更早接觸職場,了解行業發展,共同提升、和開發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以此打破企業在招聘時“有位無人”或“有人無位”的窘況。3.校友是就業指導的先鋒隊校友有就業經歷[4],校友資源是高校寶貴的人才資源和教育資源,是第一就業信息資源。校友的職場認知和覺察,具有完善就業教育路徑、豐富就業教育內容、提高就業教育實效性的典型活態案例,或成功就業、或遭遇挫折,過程中所累積的職業認同、職業知識和技能、社會資本和個人適應度,對大學生就業指導具有同理價值和現實意義。校友區別于以仰視行業發展的企業,平視畢業生就業困惑,以過來人身份指導大學生就業更具信服力、親和力。4.家長是就業指導的智囊團家長既是青年學生法定意義上的監護人,更是學生就業階段的堅實后盾、依靠港灣和智囊團隊。相比于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的學生群體,家長擁有更具適配性、持久性的社交關系網絡;相比于其他就業指導主體,家長擁有更多基于學生實際或潛在需求的對應資源,可以幫助學生保持足夠的彈性,應對就業挑戰。畢業生也可以依靠家長通過基礎資源找到更為合適的就業機會,優化、稀釋就業難題。5.朋輩是就業指導的領頭雁朋輩,是因年齡相仿、經歷相似、志趣相投而形成的非正式社會群體,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相較于學生眼中的教師、家長等權威力量,朝夕相處的朋輩更能以正性刺激或負性刺激影響身邊的青年學生的就業心態與行為,具有無形的、巨大的先導示范效能。朋輩教育逐步構建了具有時代特色的學生自我教育新體系,成為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5]朋輩所處就業環境與所掌握的專業認知力與學生較為相似,學生容易參照對標,由此效仿求職技巧和方法,形成“頭羊”效應。如筆者在組織考研交流會時發現,朋輩引領明顯減少了主體對未來的恐懼和迷茫。

三、打造分層分類的夢想“職”通車

生涯之學,即應變之學。基于上述思考,根據工作實際,匯聚教師、企業、校友、家長、朋輩等就業資源,以“年級+類型”為基礎,探索建構生涯啟蒙型、生涯認知型、生涯體驗型、生涯實踐型的網格化生涯教育體系,宣傳職業生涯教育知識、幫助青年學子規劃職業生涯、推進高校職業生涯規劃工作的深入開展。1.生涯啟蒙(一年級)初入大學,學生容易出現專業迷茫和學業焦慮,更有對不確定的未來的惶恐和擔憂。此時,生涯啟蒙極為重要。開展“職來職往”主題活動,通過專業教師、企業經理人、優秀校友以行業剖析、交流分享等方式,帶領學生領略行業面貌、了解行業發展,引發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和思考。另外,指導學生走進崗位、走進企業、走進校友,以職場影子的視角觀摩職場境況,喚醒生涯意識,激發起學生職業發展的興趣,使得長遠目標與當下學習有機銜接,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和主動性。2.生涯認知(二年級)隨著專業學習的深入,學生的職業發展出現選擇性。而這種選擇性,源于學生職業認知、職業興趣、職業價值對擇業效能感的影響。對此,通過“職夢導航”生涯工作坊模式,以專兼職生涯規劃師為主體,運用各類生涯規劃理論和工具,與學生群體或個體共同探索由學生自我意識所引領的職業發展規劃,辨別外部認知和內部認知,合理期待未來的匹配職位,提早減小對實際職場崗位的心理落差。生涯認知以啟蒙鋪路,突出指導的科學性和專業化,更深層次推動學生主動認知、選擇、發展和優化職業夢想,為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工作夯實基礎。3.生涯體驗(三年級)課本上的理論知識遠不能應對日后職場中的突發情況,需通過模擬職場工具式學習和聯結式學習提升職業發展成熟度。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畢竟不是學歷教育,它需要體驗、實踐環節來支撐。[6]“勇往職前”職場體驗模式,是通過校企合作構建寒暑假短期基礎性、輔助型的專業實踐崗位,讓學生嘗試實現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通過生涯體驗,讓學生初探職業世界,幫助、教會學生就業信息收集與整理,關注自己喜歡的一些職業發展趨勢,學會篩選就業信息。從“紙上談兵”到現實操作,有助于學生體驗生涯,有助于學生在畢業前做好自身能力的再提升,以應對畢業后的就業挑戰和就業后的職場難題。4.生涯實踐(四年級)雖然經歷了生涯啟蒙、認知和體驗,真正進入畢業階段,準畢業生對自身職業發展和就業定位已進行了自我分析、自我評估和自我修正,但仍會遇到新問題、新挑戰。如初次就業地點應選大城市還是中小城市,升學與就業哪個更優,初次就業單位體制內單位和民營企業哪個更合適,等等這些問題直面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明顯增強。以“職點迷津”主題活動進一步引導發展方向不同、性格特質不同、考慮問題方式不同的學生以不同的方式盤活教師、企業、校友、家長、朋輩等就業資源,復盤生涯啟蒙、認知和體驗,覺察工作場域中的挑戰和機遇,發掘內心的職業高效能。

四、結語

在職業生涯的不確定時代,以夢想“職”通車建構全過程就業指導體系,黏合多種就業指導力量相互協作、共同努力,更優地統籌、開展高校就業指導工作,解決深度職業生涯規劃與自我發展問題,最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和高校就業工作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旭峰.從社會學視角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J].教育學術月刊,2010(12):71-74.

[2]田盼盼,何夢楊.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的構建及完善路徑探究[J].農家參謀,2020(20):254.

[3]邁力斯,劉文濤.精準化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建設研究[J].品位•經典,2020(11):68-69+80.

[4]聶永江.高校校友就業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江蘇高教,2007(1):80-82.

[5]朱小茼,陳曉美,劉楠.高校大學生朋輩教育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0(8):6-7.

[6]孫宏艷.我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端口前移:基于中美日韓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13(8):52-57.

作者:韓笑珺 吳偉泉 單位:浙江水利水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