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酒店管理學習課程構建

時間:2022-07-17 10:22:06

導語:高職酒店管理學習課程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酒店管理學習課程構建

1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學習領域課程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礎

學習領域是通過整體、連續的“行動”過程來學習的,它強調學生在自己“動手”的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習得職業技能、習得專業知識,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經驗、知識或能力體系[3]。通過對學習領域課程的設計,使學生將這些“有形”的知識與技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自身能力的內化———“無形”的升華,并適應將來職業發展的需要,即通過“有形”來獲取“無形”,再通過“無形”去應對新的“有形”[4]。由此可見,學習領域的終極目標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呢?趙志群(2010)提出培養綜合職業能力的課程需要一個特別的、合適的“內容載體”,這個載體就是“學習領域”。由此可以得出,學習領域與綜合職業能力具有天然的耦合關系,它們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依存。一方面,學習領域本身就是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進行開發與改革的,另一方面,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需要通過學習領域課程模式的實施而得以實現。通過明確學習領域與綜合職業能力之間的耦合關系,我們試圖構建一個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突出技能和崗位要求為目標的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學習領域課程體系,以促進酒店管理專業學習領域課程開發,進而提高學校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

2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分析

學校系部組建了由專業骨干教師和行業專家構成的課程體系建設團隊,通過教師深入企業調研、召開企業實踐專家研討會和歷屆畢業生返校交流會等方式收集行業、企業人才需求信息,對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進行深入分析,將其分為職業素養能力層、專業崗位能力層和社會適應能力層三個層面。職業素養能力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主要表現在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興趣和職業情緒等方面,它是勞動者能夠成為一名真正“職業人”的重要因素。課程體系建設團隊通過對10余家與學校建立合作關系的高星級酒店“招聘酒店員工最看中的素質”的專項調研結果表明,雖然酒店也注重學生的專業理論和職業技能,但是這兩項并非酒店在用人時考慮的首要因素,而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職業道德與禮儀、服務態度與意識和溝通應變能力。在調研中,許多酒店人力資源部經理提出,學生的職業技能只能說明他“會干什么”,學生具有的職業意識與態度卻能說明他是否熱愛和適合酒店行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其職場穩定性,降低跳槽率。所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是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的重心。專業崗位能力是針對特定崗位的能力,是作為一名崗位職業人員所必備的能力,是使勞動者成為一名稱職的“崗位人”的重要指標。據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結果顯示,本專業學生的就業主要集中在中、高星級酒店的前廳、客房和餐飲三大崗位群,也有部分學生從事會展、餐飲專項服務(如調酒師、茶藝師)。根據對武漢、廣州、深圳、無錫等地數十家酒店的崗位職業能力調查分析,基于職業能力的遞進關系,我們將酒店行業的專業崗位能力分為崗位基本能力、核心技能和拓展能力三個方面。崗位基本能力是完成酒店行業某一崗位的職業工作任務所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否則就不能勝任該崗位的工作要求。如基礎理論知識、對客服務能力、基礎英語口語能力、計算機操作能力等。崗位核心技能針對學生所從事的主要崗位而具備的專項職業技能,如前廳服務與管理能力、客房服務與管理能力、餐飲服務與管理能力等。崗位拓展能力是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進一步發展到酒店其他崗位及崗位群或更高層次需要的一種能力,如酒店網絡銷售能力、食品營養服務能力、飯店管理能力等。社會適應能力是從事任何職業都必須具備的有普遍適用性、通用性和可遷移性的能力,包括人際交往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等,雖然它屬于“專業以外的能力”,但它卻能幫助從業者更好地適應社會并融入工作狀態,成為一名有責任和擔當的“社會人”。由此,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盡量縮短學生畢業后進入企業的磨合時間,更好地實現學校育人與酒店用人之間的無縫鏈接。

3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學習領域課程體系的構建方案

課程組基于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分析,從職業素養能力層、專業崗位能力層和社會適應能力層三個層面入手,對酒店管理專業學習領域課程體系進行重構,以實現學生“職業人”“崗位人”和“社會人”的統一。

3.1以學生的認知規律為思路設計“職業素養能力層”課程體系

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貫穿于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始終。我們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即職業感知—校內體驗—校外實踐的順序設計了高職酒店管理專業職業素養能力層的課程體系(見圖1)。第一學年的職業感知階段側重職業興趣的培養,通過開展專業介紹、認知實習、職業生涯教育、校友及企業經理人講座等教學活動,提高新生對專業的學習興趣,增強職業認同感。第二學年的校內體驗階段側重職業禮儀與道德的培養。一方面通過開設酒店服務禮儀、形體訓練、旅游職業道德、旅游酒店法規的課程使學生注重儀容儀表,提升禮貌修養,牢固樹立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顧客的酒店職業道德,增強學生的法紀觀念。另一方面,在酒店管理的各門專業課程教學中進行職業素養的滲透教育,使專業技能培養與職業素養的養成相結合,使學生的職業素養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加強。如在前廳服務與管理、客房服務與管理、餐飲服務與管理等職業技能課程的教學中進行微笑服務、禮貌服務、服務人員的職責、服務質量等方面的教育,并結合校內仿真實訓使學生在課堂體驗中提高對職業禮儀與道德的認識。第三學年的校外實踐階段側重職業習慣的培養。這一階段主要通過校外頂崗實習使學生將校內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通過自身的實踐經驗逐漸養成酒店服務的職業習慣,最終完成由在校生到職場人的蛻變。

3.2以職業工作過程為導向設計“專業崗位能力層”課程體系

如前所述,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綜合職業能力的專業崗位能力分為崗位基本能力、核心技能和拓展能力三個層面。其中,崗位核心技能的培養是重中之重,它對于提高學生的崗位實操能力起關鍵性作用。課程體系建設團隊依據獲取的調研信息,運用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的方法,即明確酒店行業職業崗位群—確定典型工作任務—形成行動領域—轉化為學習領域的思路,確定了酒店管理專業最核心的8個學習領域課程,分別是前廳服務與管理、客房服務與管理、餐飲服務與管理、宴會組織與服務、康樂服務與管理、飯店市場營銷、飯店人力資源管理、飯店財務管理,使得每一個學習領域都能對應一個比較完整的工作過程,所有的學習領域則組成了酒店管理專業所覆蓋的七大崗位群所對應的整個工作過程,旨在培養學生核心崗位的職業技能。在確定崗位核心技能學習領域課程的基礎上,依據酒店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將崗位基本能力和職業拓展能力進行細分,并設置相應的課程,從而形成了崗位基本能力課程、崗位核心技能課程和崗位拓展能力課程三大課程模塊,并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排列課程,構建了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專業崗位能力層”課程體系。

3.3以推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宗旨設計“社會適應能力層”課程體系

酒店行業是一個與人打交道的服務行業,而社會上的人千差萬別、形形色色,如何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團隊精神、情緒管理等社會能力是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特別關注的內容。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我們設計了“社會適應能力層”課程體系,主要包括兩方面的教學內容,一是教育部和省教育廳要求的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公共必修課程,如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軍事教育、體育、公益勞動等。二是借助第二課堂開展豐富的班級活動,如青年志愿者活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社團活動、黨團活動、創業實踐活動等,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來參加,通過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磨練不斷提升個人綜合素質,使學生能夠更坦然地面對第三學年的酒店頂崗實踐活動和畢業就業工作。2012年,課程組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突出技能和崗位要求為目標的學習領域課程體系運用到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工作中,通過職業素養能力層、專業崗位能力層和社會適應能力層三個層面課程體系的互動教育,使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得到了較大程度地提升,學生在各項酒店行業技能大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為企業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本專業被評為學校特色專業,對其他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發揮了重要的啟示作用。

作者:閆秦勤工作單位:湖北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