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協同育人路徑研究
時間:2022-02-04 11:34:45
導語: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協同育人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及酒店行業的發展使得酒店人才持續呈現結構性短缺之現狀,尤其是“能設計、會實操、懂管理”的中高層酒店管理人員十分匱乏,因此,必須改革普通本科高校原有的“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探索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之路,應從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雙師三能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實訓教學環節的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園”的組建,以及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等幾個環節入手求索校企協同育人之新路徑,以此緩解酒店所需人才“供需錯位”之矛盾。
關鍵詞:應用技術型大學,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協同育人
酒店行業是應用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強的行業,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產業結構的升級以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使得酒店人才持續呈現結構性短缺之狀,尤其是高學歷、高素質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明顯供不應求,他們往往很難由基層服務人員晉升而來,因為這部分人員大多為中高職畢業,理論基礎和外語水平“雙薄弱”使其很難成長為優秀的中高層管理者,而當前我國普通本科高校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明顯與酒店企業的管理實踐相脫節,培養的人才存在職業素養不高、崗位適應能力不強、以及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等問題,尚不能契合和滿足當前緊缺之現狀。為緩解酒店“供求矛盾”,普通本科高校必須積極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走校企協同育人之路。
一、校企協同育人是實現應用技術型大學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路徑
(一)應用技術型大學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
2014年5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1]此后很多高校都嘗試探索和踐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應用技術型大學。普通本科高校辦學類型由“普教”轉為“職教”后,人才培養目標也相應的由“究理論、搞研究”的學術型人才轉為“能設計、會實操、懂管理的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2]應用技術型大學的酒店管理專業雖然與旅游管理專業并屬于旅游大類,但酒店管理作為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它仍然隸屬于管理學學科體系,它培養的人才可以界定為酒店管理人才,即中高層次的酒店管理者(如:前廳部、客房部、預訂部等部門主管和部門經理,以及酒店總監等等)———他們不再像以往普通本科教育培養的“學術型”人才那樣眼高手低,也不同于中高職教育培養的“技術員”那樣是專注于技藝型基層操作,而是培養的人才既博又專,不僅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而且還精通酒店管理業務知識,具備中高層次酒店管理技術技能與酒店各部門服務技術技能。
(二)校企協同育人對實現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作用
校企協同育人是校企雙方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資源開展全方位的協同與合作,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而有效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它是實現應用技術型大學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首先,通過校企協同育人有利于酒店管理專業課程內容與酒店管理職業標準相對接。“職業標準是建立在職業分類的基礎上,依據職業(工種)的活動內容,對從業人員工作能力水平做出的的規范性要求,它是從業人員從事職業活動、接受職業教育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以及用人單位錄用、使用人員的基本依據”。[3]這種規范性要求既有理論方面的,又有實踐操作層面的,這就意味著學校不能再作為單一人才培養的主體,而應該與企業協同根據酒店管理崗位職業標準和素質要求合理選擇專業課程內容,使課程內容更具針對性和實用性,從而實現人才培養規格與目標崗位能力零距離對接;其次,通過校企協同育人有利于酒店管理專業教學過程與酒店管理實踐過程相對接。當前普通本科高校酒店管理專業的理論教學相對側重,而實操能力的培養略有不足,加之很多高校配備的教學設施都達不到“星級酒店”標準,致使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嚴重脫節,只有校企協同育人才能緩解這一矛盾。通過企業參與不僅使高校學生在真實的崗位情境中實習實訓,做到“學做”合一,加深專業認識的同時切實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而且通過企業派遣技術人員任教某些專業課程,能夠使教學內容更直觀、更生動、更切近酒店崗位實際,便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
二、應用技術型大學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協同育人路徑的構建
(一)高校與酒店協同設置酒店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包括依據人才培養目標設置的課程類型、課程組織方式以及各種課程之間的比例和相互銜接關系”。[4]應用技術型大學酒店管理專業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中高層管理人員,他們所具備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不能僅通過理論課程這一單一渠道獲得,勢必本著“精專業、強實踐、可發展”的原則,重新設置酒店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課程設置應堅持以下幾點:首先,由高校和酒店雙方派專家和行家參與課程設置,通過市場調研,確定酒店管理崗位所需知識、能力和素質,并根據這些內容確定專業課程菜單,既要避免糾結于純理論型課程,也要避免熱衷于純技術技能訓練課程,而應該將二者各有側重的巧妙結合,理論課程側重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實踐課程則著重于培養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其次,重視實踐類課程和實踐類教學,一方面要提高實踐類課程(如:畢業實習、綜合實習、見習實習、實驗課程、畢業論文等)占人才培養方案總課程的比重,以往理論課程所占比例過大,導致培養的酒店管理人才理論扎實而技術技能水平不高,因此,必須加大實踐類課程的比重,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從實踐中習得酒店管理技術技能;另一方面要重視實踐教學,可以在一些應用型較強的理論課程中穿插實操類內容,如:前廳管理、客房管理、餐飲管理等課程的實操內容可以去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由酒店選派高管或技術人員予以指導,鞏固新知識的同時提高了理論應用能力。
(二)高校與酒店協同組建“雙師三能型”的師資隊伍
培養出高質量酒店管理專業人才的關鍵是要具備一支質量精良的“雙師三能”型師資隊伍:他們既是教師,又是工程師、會計師等,既具備教書育人能力,又具備應用型科研能力,還具備崗位專業技術技能。然當前普通本科高校教師往往并沒有酒店管理的從業經驗,無法勝任“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這就要求高校必須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突破原有的選人用人模式,積極探索建設新型師資隊伍的新途徑:首先,在教師聘任上,拼棄以往教師招聘唯學歷輕經歷的傳統做法,應當將是否具備一定年限的酒店工作經歷作為新教師入職的必備條件之一。同時為充實專業師資隊伍還可以引進一些實踐經驗豐富酒店高管和資深酒店人員任兼職教師,明確兼職教師的任教學科及所占總教師人數的比例;其次,在教師培訓上,對本校專任教師應定期選派其去國際或國內五星級酒店參與培訓、頂崗實訓和掛職鍛煉,使他們完全參與到酒店的實際運營環境(如前廳管理、客房管理、中西餐擺臺、前臺接待、中西式坐床等),從而開闊眼界增強酒店管理經驗和實操經驗,并由酒店考核其實習實訓是否合格并頒發合格證書。同時對已經聘請的兼職教師還要不間斷的進行教育教學理論培訓,不斷提高其理論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最后,在教師激勵措施上,高校應該在職稱評定和評獎評優方面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雙師三能型”教師,并對其外出學習或者頂崗實訓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同時對專任教師如若考取了職業資格證書(茶藝師、調酒師、插花師等)也可以給予適當的獎勵。
(三)高校與酒店協同管理與運作大學生實訓教學環節
酒店管理專業大學生實習實訓效果成敗取決于是否具備標準化、現代化的校內外實訓基地,它的組建需要校企共同參與建設與經營,首先,校內酒店實訓基地的建設,需要邀請酒店行業專家嚴把質量關,使模擬教學情境環境嚴格貼近酒店真實運營標準,有條件的高校可以成立兼具教學服務與社會營業性質的校園酒店,由酒店專家任咨詢顧問,專任教師任酒店前廳部、客房部、餐飲部等部門的負責人,學生為酒店員工,力爭將實訓基地建成承擔教學、培訓、職業資格鑒定和對外營業“四位一體”的綜合實訓基地;其次,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高校應該盡可能的選擇五星級酒店為校外實訓基地,并與其結成戰略伙伴關系,一方面由于其具有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和嚴格規范的管理過程,可以為學生提供標準化的實習實訓環境,便于學生學習最先進的酒店管理理念和積累標準化的實操管理經驗;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酒店自身儲備后備人才,節省了酒店入職培訓的時間和精力,達到雙向互惠。此外,高校應鼓勵學生積極去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進行實踐鍛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業崗位生涯規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崗位方向,實習實訓時間、地點和內容則由高校和酒店共同商定,實行雙向介入、全程參與。同時,實訓過程中還要經常組織經驗交流會,互相探討酒店實訓中遇到的問題、存在的困惑以及擬解決的辦法等等。
(四)高校與酒店協同組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園”
“創新創業園”是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提高創新創業能力的實踐平臺,是大學生校內創新創業項目的孵化基地。“創新創業園”的構建應由高校和酒店協同籌劃與管理,具體包括以下內容:首先,高校與酒店協同選定“創新創業園”具體成員,成員來自專任教師、酒店專員和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由于專任教師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酒店專員具備豐富的市場運營經驗,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具備較強的創新精神,三者的最佳組合才能保證大學生“創新創業園”的良性運作;其次,由高校和酒店共同參與“創新創業園”的管理工作,包括制定項目計劃、運作與指導項目、評價項目成果、項目產品營銷、政策咨詢、財務管理、風險控制等等;再次,由高校和酒店協同提供創新創業項目,如:創新項目可來源于學生自主申請的科研項目、教師的承擔的各級橫向縱向課題、合作酒店提出的研究項目(酒店客源市場調查及如何開拓潛在酒店市場、客人滿意度提升策略、酒店成本控制研究等等);最后,由高校和酒店協同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由于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經驗匱乏,可以為其配備“雙導師”,一位為校內專任教師,另一位為企業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雙導師”定期為學生的創新創業項目提供理論與實踐的雙指導。
(五)高校與酒店協同構建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構建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目的就是為了全面提高酒店管理專業的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需要考慮以下幾點:首先,解決“誰來評價”的問題:由高校和酒店協同成立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工作室,由它來組織并實施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工作,高校校長任工作室的第一責任人,酒店總監任第二責任人,其成員涵蓋教務處(督導室)、各二級院(系)、酒店管理專業教研室、酒店企業技術骨干人員、教師、學生等多元評價主體;其次,解決“評價什么”的問題,由高校和酒店協同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內容涵蓋橫向“雙維”指標和縱向“三級”指標”,橫向指標設有理論和實操“雙維度”(理論指標,如:課程知識的掌握情況;實操指標,如:專業實習、畢業實習、應用型科研、畢業設計、創新創業訓練等學習情況),縱向指標包括人才培養準備階段、實施階段、效果評價階段“三級別”(準備階段,如:培養目標、教學資源、師資隊伍等;實施階段,如:教學組織與實施、畢業論文(設計)實踐教學情況;效果評價階段,如:職業資格證書獲得情況、職業技能掌握情況等);最后,解決“評價結果怎么辦”的問題,由高校和酒店協同構建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反饋體系,明確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以評促建,優化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工作室要第一時間對匯總的各方面評價信息進行分析和評價,及時發現問題及時予以處理,保證人才培養質量評價與反饋的時效性和全程性。只有聚集高校和酒店雙方的優質教育資源,創建優勢互補的合作機制,才能培養出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高層次酒店管理技術技能型人才。當然,雙方協同育人機制也需要政府部門加大支持力度,比如:引入國內外知名酒店企業并積極促成校企雙方合作,對參加校企合作的酒店企業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加大對高校實驗實訓室基礎設施建設的撥款力度等等。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
[2]李天源.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教師“翻轉”課堂的困境與出路[J].教育評論,2015,(09):147-150.
[3]王丹中,趙佩華.產教融合視閾下高職院校協同育人機制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4,(21):47-49.
[4]李波.按培養模式重構地方高校課程體系[J].教育研究,2011,(08):59-63.
作者:李天源 單位:內蒙古大學
- 上一篇:公共管理倫理缺失之成因及對策
- 下一篇:現代酒店管理中前廳管理問題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