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訂單式人才培養研究

時間:2022-08-25 09:28:13

導語:酒店管理訂單式人才培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酒店管理訂單式人才培養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闡述了酒店管理專業訂單人才培養的意義,包括滿足學校教學改革的需要;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促進學生的的全面發展。其次從酒店的選擇、人才的培養和考核兩個方面對酒店管理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酒店管理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全面發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店企業也在蓬勃發展,酒店管理專業招收的學生也越來越多,這就意味著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之間的競爭壓力也在加大。訂單式人才培養是教學改革下學校發展的新型策略,有助于提升酒店專業的教學質量,同時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的人才。

一、酒店管理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的意義

(一)滿足學校教學改革的需要。酒店管理專業的教學目的就是培養高素質的酒店管理人才。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能夠為學生提供酒店就業信息,學生通過酒店的需求進行學習,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做好對未來的職業規劃,方便學生在酒店管理專業中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價值。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教學信息。教師和學生一起進入酒店學習,豐富教師的酒店管理教學經驗,幫助教師革新酒店管理教學內容,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學生和教師都能在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得到發展,也讓酒店管理教學有了足夠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實際應用知識,滿足學校教學改革的需要。(二)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就是根據酒店企業的需求來培養人才,最終促進企業的個性化發展。其重點在于學校酒店管理專業的教學要適應酒店企業的要求,通過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訓練,讓學生的素質滿足企業工作崗位的需要,實現酒店和學校的有效銜接。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中的教學內容是由酒店企業和學校共同研究制定的,具有靈活多變的特點,學生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在酒店進行實踐活動,通過酒店和學校的有機配合,實現學生全面發展,保證學生的高水平和高素質[1]。(三)促進學生的的全面發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建立起教學平臺,讓學生有了完整的學習過程。學校與酒店簽下訂單,派出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實習,讓學生在實際的酒店工作中深化酒店管理知識,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樹立正確的擇業求職觀念。學生在酒店中能夠有足夠的空間實踐,如使用先進的設備,通過實踐來學習酒店的管理經驗,進而提升學生的知識技術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讓學生向綜合方向發展。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就業滿意度會得到提升,生源也會越來越多,同時,企業也得到了足夠的人才支持,最終實現學校和企業的共同發展。

二、酒店管理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一)酒店的選擇。學校和酒店企業進行合作時要優中選優,因為這關系到學生的實踐,影響著學生最后的成才。學校要選擇在酒店行業中品牌鮮明、文化優秀的企業,要選擇重視員工、關愛員工的企業,保證訂單式培養的作用得以顯現。學校要注意考查酒店企業是否需要人才,酒店的領導是否認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只有雙方的意見一致,才能更好地發揮訂單式人才培養的作用。學校要確認酒店提供的崗位是符合學生的發展,不能讓學生去單一的招聘勞力的企業實習。考慮到交通問題,學校應該選擇和學校距離較近的酒店,這樣既方便學生上下班,也方便教師平時去酒店考察。學校在選擇酒店時要遵循學生的意見,詢問學生是否愿意去酒店就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校合作的酒店當中進行挑選,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二)人才的培養和考核。訂單式培養是學校和酒店雙方合作進行教學,需要尊重雙方的意見。在訂單人才模式培養之前,學校和酒店企業要進行溝通,共同研究具體的人才培養方式。學校方面要合理安排課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酒店實踐,同時,酒店也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促進了學生的發展[2]。為了保證訂單培養的效果,必須要對學生進行考核,教學中可以邀請酒店企業來監督,以滿足酒店的要求。當然,企業對學生的實踐進行考核時,學校教師也應在場,以保證企業考核的科學性、嚴謹性。學校和企業在教育學生時要互相提出意見,讓雙方的目標都能得到實現,讓教學活動更加合理。

三、結語

酒店管理專業作為實踐性較強的專業,需要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經驗和技巧。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符合酒店管理專業的特點,是酒店管理專業的重大教學改革。學校進行訂單式人才培養時,要了解酒店的具體資料,考察酒店的經營情況,讓學生去合適的酒店實踐。要尊重酒店企業的意見,為酒店企業培養更多人才,促進酒店企業和學校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巖.關于酒店管理專業“訂單班”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7(1):229-230.

[2]梁沖.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訂單式”人才的培養模式[J].管理觀察,2017(30):126-127.

作者:王麗敏 單位:呼和浩特職業學院人文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