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民教育機制新探析

時間:2022-02-12 11:14:00

導語:我國農民教育機制新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農民教育機制新探析

關鍵詞:農業農村農民教育

優秀的農民就是農村人才。無論從我國發射衛星失敗教訓還是在現實中我們痛感到人類的生活,不管其身份如何高大都是離不開最基本的生活:衣食住行醫教和為之勞作的勞動者。食品、能源和環境成為21世紀生存與發展的主題,而農業就占其中的很大成分?,F代和未來社會最重要的食品、環境、能源都離不開農業、農村和農民。在農村,論人才不可能離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主體,優秀的農民就是人才,他們既是生產者,又是經營者、技術員和經紀人,他們的素質不可能僅用學歷、職務、職稱、身份和資歷來判定,更不能用統一而不變的尺子衡量和固定。

骨干農民和中堅核心農民就是農村人才。數以億計的農民中,有千萬計的種糧、種菜、養殖業的能工巧匠,有百萬計的種植、養殖大戶,他們不僅掌握著新技術,而且還會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知識、新技術,具有開拓創業的精神、毅力和能力,開辟和支撐著中國農業。農村人才,優秀的農民可以分解為后繼農民、骨干農民和中堅核心農民。后繼農民就是農業接班人,過去我們曾經批判過資本主義農業后繼乏人無人,但現在看來這是有別于社會制度的農業發展規律,我國的農業也將面臨這一問題。骨干農民是指在農村經濟活動中的能工巧匠,根據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還難以制定統一的生產經營效益規模及標準,但他們應該是在農村最活躍的經營者,有些能工巧匠雖然經營規模和效益還不算最大最好,但能激活農村生產經營和技術交流,能啟迪、傳幫帶農村青年入門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能帶來熱情、欲望,能實際操作和運作,是先進文化、技術和生活的傳播者和實踐者。中堅核心農民是指這些骨干農民中經歷長時間實踐獲得成功的具有一定生產經營效益規模,更重要的是穩定、持久的專業農戶,能夠支撐地區農業,能不斷吸收新知識、新技術,不斷開拓創業,支撐和推動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中堅農民。骨干農民和中堅核心農民就是最優秀的中國農民的代表,就是中國農村的優秀人才主體,將開辟、支撐和推動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中堅核心農民、骨干農民開辟和支撐著中國農業的未來。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和將來,開辟、支撐和推動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就是中堅核心農民和骨干農民這兩個群體。2030年左右中國人口達到最高峰達16億,那時國家城市化可能達到60%-70%,農村人口仍占30%-40%,在4.8億-6.4億之間;農民占全國人口的15-20%,在2.4億到3.2億之間。假設目前的69萬個村減少到50多萬個村,每個村有20戶中堅核心農民,全國就是1000萬農戶,每個村有100名骨干農民,全國就是5000萬骨干農民。在2.4億到3.2億農民中1000萬-5000萬農民就是開辟、支撐和推動中國未來農業和養活全國人民乃至貢獻于世界農業的中國農村人才隊伍。

人多地少這一中國國情決定著中堅核心農民貴在長久穩定支撐、開辟中國農業,而骨干農民貴在活躍在農村的經濟活動,而不是在于經營規模上,后繼農民是中堅核心農民和骨干農民的源頭。國家的人財物等重要資源的執掌部門務必心中裝有這三個重要群體,增加投入,包括智力、技術、物質和資金投入,培植數以千萬計的未來優秀農民,以確保農村人才基礎。中國農村人才不只是技能型,更重要的是由政府強有力的科學技術和農民合作組織協同和運作,確保這一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科學素養、道德素質和法律意識以及人文精神的高素質農民和人才群體。

培植中堅核心農民和骨干農民是農村人才建設的關鍵。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在農村則體現在數以億計的后繼農民、數以千萬計的骨干農民和數以百萬計的中堅核心農民。在通過制度、機制建設,全面、系統、綜合、辨證地為農村人才成長鋪墊基礎和孕育土壤環境的同時,必須考慮人才層次、結構,這也是系統工程中的重要環節。農民是農村人才的主體,中堅核心農民和骨干農民是農村人才的集中,也是不同層次和培養目標。國家可以將有限的資源集中用于培養造就農村人才的刀刃上。按發展目標、分層次、有重點、有計劃地開展農民教育,與將現行的綠色證書分級教育結合起來,對后繼農民經培訓考核合格頒發一級綠色證書,對骨干農民辦法二級證書,對中堅核心農民頒發三級證書,這是一項農民教育的制度創新。

在數以億計的后繼農民和每年新增加的1000萬青年農民中,積極選拔培養骨干農民。選拔培養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和政治制度色彩,但可以擯棄身份制、等級制和人為做法,通過科學、寬松和人人都能嘗試的選拔和推薦制度,即人人可以參與和嘗試、任何時間都可以嘗試、不是一次而是多次嘗試、不是單向而是雙向選擇、不是單項考試而是綜合考察,注重勞動、創造和實踐能力,為那些熱愛農村、農業,立志務農,獻身鄉村建設的所有城鄉青年、復轉軍人和初高中、職業學院畢業生提供均等、多次、綜合、雙向選擇和嘗試的機會,在土地承包、科技推廣、提供良種、銀行貸款、出外學習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和法律保障,經過一段社會實踐,使他們成長為骨干農民。他們積極、活躍、向上,善于學習,勤于思考,勇于實踐,帶動更多農民從事農業,千萬計的骨干農民是億萬農民的代表。在現實中他們又是流動的群體,他們有文化,有技術,積極向上,是先進文化、技術和信息的傳播者,一旦進城也是優秀的市民,為城市建設和都市文明做出貢獻。農業區別于其它行業,不能放任市場調節,坐視人才無序流動的結果,不是走不出去才留下搞農業,而是主動培養造就有志者從事農業,他們是優秀的農民代表和農村人才。

數以千萬計的骨干農民經過十年或幾十年的辛勤勞作和實踐,逐漸成為各種作物類別的專業農戶,逐步成長為中堅核心農民,甚至發展成為先導農民。他們有知識,有技術,更有經驗,他們在農業生產經營規模、質量、效益上都是屈指可數的優秀農民,他們是農業經營者,又是先進技術、文化、教育、經營理念和信息的傳播者和實踐者?;谌硕嗟厣俚膰椋荒芙y一規定和指望他們經營規模有多大,但至少這些數以百萬計的農民相對穩定、持久地為國家和人民提供優質、安全的食品和寬裕、舒適的生存環境,積極參與國際農業合作與交流。他們的產出是優質、安全、穩定而有效,占據國內農產品總量相當大的比重,不僅能夠養活16億中國人民,而且穩定和繁榮國際農產品市場,維護世界和平和文明進步。這樣優秀的農民具有開拓精神,不斷根據市場需要,開辟、支撐和推動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他們與時俱進,以開放的姿態迎接和參與世界文化與物質交流。

吸取國外先進經驗和教訓,各級政府對這些農村人才既給予支持與保護,又要通過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機制,使他們在社會實踐中自己學會游泳,經得起國內外大風大浪的考驗。比如選拔培養但不固化,給予支持但不包攬,既有免費提供技術和服務,又有農業機械、農資、貸款、保險等需要自己出一部分還要償還等形式,貫穿自主、自助、自立、勤奮、合作等精神內容,使農民在成功與失敗中得到錘煉和成長。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教育的體系和機制問題被社會各界所廣泛矚目,農村教育的資源如何配置被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市場經濟又稱法制經濟、誠信經濟,強調資源的整合更多地體現了基層政府和官員強有力的改革意識和行政手段,卻疏忽了市場經濟還有一個極其甚至更為重要的要素,那就是分工。我們歷來非常重視“集中力量辦大事”,卻疏忽了“激活個體大發展”的道理。中國的問題是如何激活個體求發展,這是解決社會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障礙的哲學思維和金鑰匙。

從整合與分工角度看農村教育資源,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與農民教育是農村教育的不同側面和內容,既分別又相互聯系,是一個有機整體。農村基礎教育與城市基礎教育都是國家基礎教育,應按照國家的有關法律積極發展。但從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又要區別分析的對待,根據農村教育既為升學又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的不可分離性出發,在農村初中階段植入職業教育內容,相互銜接,互為補充,再與農民職業、繼續、終身教育相有機銜接,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職前職后教育和培訓、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社會化終身教育相融會貫通,這是農村教育資源整合與分工、優化配置的最佳選擇。

農民的就地就業或轉移就業都涉及到當地政府勞動、教育、農業部門,這三個部門首先要緊密結合,形成一張皮,再加上財政、計劃、科技等部門結合,為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搭上舞臺,這是政府職能,不能缺位,但又不能越位,既當教練,又當裁判、領隊。應把職能分解,如教育培訓職能交給有資質的教育培訓機構,經費交由財務中介組織管理,策劃與研究交由教育研究部門。教育培訓主要由農業院校和培訓機構執行,每年制定培訓計劃,按計劃實施培訓所需用經費報財務部門兌現,當年沒有完成培訓任務,經費交回。一環扣一環的科學管理,可以從制度上杜絕官僚主義、功利主義和形式主義。

農村基礎教育主要由當地教育部門管理和服務,農業部門應積極參與,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農民教育主要由農業部門管理和服務,教育部門積極參與,但也不能政府一手包攬,技術推廣類培訓應由各級農業科學院、技術推廣部門和農民合作組織承擔。較高層次的農民培訓應由農業大學和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承擔;遠程教育和一般農民培訓由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承擔;1-3天的短期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和經驗交流應由農民合作組織承擔。過去有些政策性文件、項目管理等都由各有關部門先定調子再找上幾個人開展封閉式論證或填充式研究,并匆忙制定或決策,這樣難以深入、細致研究,很多政策偏差和執行誤區有可能由此而生,應認真反思矯正。農民教育的制度、政策法規,應交由農民教育研究資質部門或相關專家作為本職業務工作開展系統、深入、長期研究,這樣才能得出較為科學的結論。

目前農民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都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主要是因為過去只強調農民教育是政府行為,具有很強的計劃經濟、政治號召、行政意志、行政指令、群眾運動、新聞效應等色彩,農民歷來是被動受體。農民教育的管理體制、制度、法規、機制都存在著一些深層次問題,職能分散,政府缺位、越位和行業部門壟斷,職責不清,經費短缺,研究滯后等問題應作為專題研究,這方面研究嚴重滯后,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政府職能轉變不僅是體現在轉交給事企業單位管理,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進行科學分類、規劃、指導和跟蹤服務。

農民教育經費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業部負責農業科學院、技術推廣機構和培訓組織的經費;農業院校由中央和省級教育、農業部門投入,而且每個大學要配有專門培訓機構、編制、人員,一般與大學職業與繼續教育學院掛鉤,幾塊牌子一套人馬,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各級農民合作組織要從每年收入和開支中拿出一定比例的培訓經費,并形成一項制度,建立培訓基地,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民教育培訓保障機制。目前的很多農民教育研究停留在表層枝節問題分析和已有政策的圖解上,建議科技部、農業部、教育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專門立項組織全面、系統、深入研究農民教育和農村職業教育體制、機制及疑難問題。

目前,我國農民教育的發展基礎和趨勢很好,農業部、教育部等部委做了大量工作,國家也逐步增加了投入,這是有目共睹的現實。應該說,目前我國的農民教育是發展最好的時期,說明前人和后人都做了很多有效的工作。入世后在新形勢下,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出現了新的發展態勢,黨中央、國務院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農業部以科學的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為指導,以發展科技教育為動力,廣泛采納各界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及智慧,積極探討農民教育中的焦點、難點問題,這是更加務實、開放的姿態,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我們以更加謙虛、開明、務實的態度面對專家、群眾和社會實踐中的問題,正確面對反思與批評的時候,可能更接近于現實和真理了;而讓科學家們做填充式的論證時,可能就離現實和真實遠了一些,常常失去正確的判斷。常?;仡櫯c展望,如果我們在當初放下先入觀而更加靜下心來注意傾聽不同聲音,可能就矯正和挽救了很多,其成本與偏差就降低和減少了許多。

昨天的農民教育成效顯著,今天的農民教育遇到諸多新問題,這雖然是難題但并不是壞事,而是國內外形勢和環境在不斷變化。綜觀發展歷史,從大面積的現場科普性、實用技術推廣培訓到有目標、分層次、注重實效的培訓;從大一統的政府行為到多元發展機制與途徑,我們分析問題更加科學、系統和全面,方法更加靈活多樣,對農民的培養目標和方法也更加清澈透明,運作機制更加科學和完善。

按目標、分層次、有重點、有計劃、有保障、靈活、多樣、長效的農民教育機制正在現出雛形,這是來自基層、實踐、群眾和國際比較的科學成果,這是廣大農業教育工作者和專家學者的心血智慧和創舉。按層次定培養目標,國內外縱橫比較,后繼農民(農業接班人,過去我們曾批評資本主義農業后繼乏人無人,但現在看來這是農業發展規律,實際上離我們也不遠了)、骨干農民、中堅核心農民(根據不同發展階段還可以再細劃為專業農民、先導農民)、農民企業法人、農民合作組織法人已經逐步成為共識和通用標準,可以寫進相關法律,應成為制度。當然,根據工作需要和實施對象也可以分成很多教育模式,如青年、婦女、農民工、復轉(業)軍人、農村干部,綠色證書、農村家政、新型農民、西部農民培訓等,但是農民教育模式和方法是在社會實踐中逐步產生、形成、提煉、濃縮和固化,如果幾十年后仍有生命力和感召力,說明不是閉門造車的產物。經得起歷史、實踐和群眾考驗的任何新生事物是有其科學性、合理性、先進性、可操作性和長效性。無庸質疑,時過境遷的名詞會被人遺忘。

實踐證明,農民遠程教育、綠色證書教育是經得起這種考驗的發展模式,如果與現實的培養目標、層次結合起來,制定農民教育發展戰略、發展重點和發展計劃,那可就大有生命力了。比如,根據培養目標與層次,經培訓考核合格的后繼農民獲得一級綠色證書,骨干農民獲得二級證書,中堅核心農民獲得三級證書。對農科教結合協調工作需要進一步專題科學研究和論證,需要與時俱進和動態發展,要有新的增長點和結合點,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

有經費支持是好事情,說明各級政府重視農民教育,但只有經費還不夠,要組織專家學者科學策劃、設計和論證,對教育體制和運行機制,培訓基地、培訓教師、培訓教材、經費使用,培訓農民的選拔、培訓、支持創業和跟蹤服務,都要有深入細致的研究,有的內容可以立項專題研究,急于定論操作往往帶來偏差而效果不佳。在研究時不能急于求成,廣泛征求專家學者意見,要反復討論修改,并建立反饋矯正機制,這樣實施起來便得心應手、事半功倍。對成人農民的選拔就不能采用限時限人的單一考試,而是更加注重社會閱歷和實踐能力的“加分選錄法”,如對復轉軍人、婦女、學歷、特殊閱歷或貢獻、經營規模及業績、寫出發展規劃方案、綜合考核等,分別加適當的分數擇優選錄,對培訓后熱心努力創業者給予貸款等支持,并跟蹤服務。

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時常提醒人們:要關注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我們在關注“三農”問題,全社會在關注和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并給予保護與支持時,有一個事實也為我們敲響警鐘:如果僅僅是填充式、暖瓶式保護,那可能成為現在的高成本日本農業,如果支持與鍛煉相結合,在實踐中自己學會游泳,就可能是現在的以色列、荷蘭農業了,能把沙漠變綠洲,并出口農產品而支撐國家經濟的以色列農民是專家型高素質農民,據說那里的技術推廣人員也是能獨立思考和行動的科研專家型技術人員,用農民的話說一個頂仨,他們的活力在農村基層、在于和農民的緊密結合,在于獨立創意和研究發明。

尤其是行政、司法、媒體、NGO組織比過去更加發育成熟而日趨活躍,優勢互補、良性互動時,在信息化席卷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角落的今天,我們就不能再滿足于以往的號召、文件和講話了。轉變政府職能和工作方式,不斷分析和研究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依然是人們關心的熱門話題。

目前,各地基層教育、勞動人事部門紛紛舉出的最亮麗的牌子就是考試與評價,那么,傳統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之今天,考試與評價這一選拔錄用制度在農民成人教育和農村人才建設與發展中如何運用和操作才能更為科學有效呢?

成千上萬的學子通過學習和考試,走上了成材的綠色通道,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和世界文明進步貢獻出自己的青春和才華??荚囉衅淇茖W性、合理性和不可代替性,但是對不同對象來說,考試類型、考試方法、考試內容與考試效果卻大不相同,甚至適得相反。

長期的社會實踐證明,相同的考試方法和考試內容,相同的競技手段,在同一場合、同一時間內,對不同的人群,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果。毋庸質疑,在各種評價與選拔過程中,對不同年齡、身體狀況(指殘疾人)、資歷、學歷、專業、工作崗位的人就不能采取同一種不變的考試、演講等競技式考核評價標準和手段。那么,現在一些基層單位在評價、選拔等教育、勞動人事工作中,采取“一窩蜂”、“一刀切”、千篇一律、照抄照搬的考試,得出的結果有可能和實際情況不相符,不能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也得不到實際效益,自然不可能使多數人滿意。我國的科舉實行千余年,并沒有使中國現代化。

不難想象,通過簡單機械的瞬時考試,不可能出現諸葛亮、、華羅庚、魯迅、王進喜、齊白石、保爾、高爾基、彼爾·蓋茨等世界級大師和英雄人物。瞬時的考試手段對考察學生也不那么有效的話,考察成人的效果就更差一些。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日本科學家小柴昌俊曾在大學物理考試中考過倒數,當年,東京大學聘用了分數倒數的小柴昌俊,卻贏得了諾貝爾獎。以考試分數作為社會指揮棒的環境,是出不了大師級的科學家,只能出個善于模仿和作秀的人物。

農民教育中的選拔、培訓和評價工作就更不能套用學校和學歷教育的做法,更嚴格地說,農民教育是非正規職業與成人教育。學校教育與成人教育中的選拔錄取有其自身特殊規律。成人既有在正規學校學得的壓縮餅干式的知識,也有在長期社會實踐和非學歷教育中積累的海綿狀知識、技能與經驗,有著創造、創新欲望與各種潛能,這種潛能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發明創造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這種成人潛在的社會實踐性、主觀能動性、發明創造性、才能潛在性,只靠死記硬背是不能實現,只靠瞬時考試也不可能發現,這種成人的特點區別于未成年學生的知識積蓄性、直接反射性、瞬時發揮性。只有遵循農民教育的發展規律和特點,才能對新時期農民教育現狀、問題、政策與措施做出正確判斷和選擇,才能通過建立長效機制而取得實效,這是解決目前農民教育效益不高問題的務實作風。

農民教育從大面積普及培訓發展到按需求、分層次、有計劃、有重點、重效益的培訓,并逐步采用“加分選錄制”培養與扶植農民創業方式,這是國際上比較成熟、通用和制度化的方式。當年,農業院校招生制度改革中的重要一項就是對有實踐經驗的農民加分錄取,儼然區別于從城市與應試教育的角度,照顧農民的“降分錄取”,是以新的教育理念對生產經營實踐技能的重視和認可。

吸收國內外先進經驗和做法,“加分選錄制”由教育培訓部門在當地政府的指導下具體負責和實施,政府可以搭舞臺,提供必要的條件保障,但不應直接執掌運作。“加分選錄制”還可以細化實施原則和標準:(1)現階段農民教育分為技術農民和專業農民2個層次,進行選拔培養和扶持;在城郊、沿海地區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加后繼農民層次;(2)如作為農業技能要員從業2年以上,未滿45歲的農村青壯年均可申報后繼農民和技術農民;(3)從事3年以上農業生產和經營,未滿55歲,具備專業農戶應具備的農機具及設施,具有政府規定的最小專業農戶經營規模的農民可申報專業農民;(4)采取公開、公平、公正申報的方式,不附加任何條件,不允許任何干預;(5)專業農民根據其生產經營規模、質量和效益,以及先進技術、文化和理念的引進、示范和傳播水平,再可以發展為先導農民,但還是屬于專業農民范疇。(6)專業農民(先導農民)是開辟和支撐我國地區農業的中堅核心農民。

具體加分選錄標準:滿分為900分,其中熱愛農業150分(還要具體化),有相應學歷并接受過綠色證書培訓150分,有從事農業生產經營閱歷100分,有一定經營規模和效益150分,提出未來的生產經營和發展計劃150分(可以限定時間或場所寫出),勞模或有特殊貢獻100分,復轉軍人50分,農村女性50分。

對成人農民來說,“加分選錄制”要比常用的瞬時考試打分排隊選錄做法更為科學、合理、有效?!凹臃诌x錄制”更加注重考察和體現被選錄者的實際水平、實際能力、實際業績和實踐能力,可以選錄那些有真才實學的農業專業化人才。成人教育發展規律也提示著,瞬時考察簡單、機械的選擇、判別題應試和表述能力,不如考察本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際水平和經驗、閱歷,這也是現代社會以人為本的多樣化、個性化、人性化教育和人才工作制度特征,值得各地勞動人事、教育、農業部門積極探索和實踐。

農民教育是動態發展過程:農民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教育培訓上,更重要的環節是相應扶持與跟蹤服務。應對接受培訓的農民提供資金援助,低息,5-10年內償還;對專業農戶提供的資金援助,可以分解為中央財政補助10%,地方政府補助10%,中央財政融資40%,農民合作組織融資30%,個人負擔10%,年息4.5%,4-8年償還,生產經營規模比較大的農戶可延到20年償還。

農民教育(農村人才建設與發展事業)是動態發展過程,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選拔階段,通過宣傳教育、父母的勸導使更多的農村青年人報名,再通過一定程序公開、公平、公正選拔錄取。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第二階段是培養階段,通過農業院校、培訓基地進行分層次、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

第三階段是對創業者的財政援助階段,通過無償援助或貸款等形式,提供資助和扶持。

第四階段是進一步提高與完善階段,通過教育培訓、財政扶持、跟蹤服務,從農業后繼者中培植技術農民、專業農戶和先導農民。

農業繼承人(后繼農民)、技術農民和中堅核心農民不只是培養出來的,更重要的是在社會實踐和長期艱苦的生產經營和探索中涌現和發展起來的。因此,農民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政府主觀的培養、教育和扶植上,要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和特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積極倡導的以人為本的人才建設與發展要求,努力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人人成材”的成長與發展環境,既不能人為限制和固化,也不能拔苗助長。從主觀和客觀上,從時間和空間上,從氛圍和環境中努力改善農村人才成長與發展條件,為其動態、開放、健康、持續發展提供政策、資金和物質保障,這也是科學發展觀在農村人才教育、建設與發展中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