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時間:2022-02-19 03:16:00

導語: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關鍵詞: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

一、糧食直接補貼政策

(一)糧食直補政策執行情況

糧食直接補貼執行情況總體良好。各省基本于2004年3月份制定了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標準和實施辦法,于6月底前將補貼發放到戶。糧食直補資金的使用基本上遵照向糧食主產區傾斜,向種糧多、糧食產量高的農戶傾斜的原則。

各省發放糧食直補資金的規?;景凑占Z食風險基金的40%進行發放。2004年糧食直接補貼的品種為水稻、玉米和小麥三種。

各省糧食直補辦法確定的依據不同,因而補貼的性質也就不同。按照補貼是否與當期糧食播種面積及價格掛鉤可分為兩種情況:(1)不與當期播種面積和價格掛鉤,即不管市場上糧價的高低,不管當期是否種糧都按前幾期的計稅面積或者計稅常產給予農民補貼,這種補貼實質上就是固定補貼。例如,陜西省按“前五年商品糧平均數每斤0.033元(不分品種)計算到縣,﹁定三年不變”。江西省按照計稅面積給農民發放補貼。事實上,今年的糧食直接補貼基本上都沒有與價格掛鉤。(2)與當期實際播種面積掛鉤,即按農民實際種糧面積,向農民兌付糧食直接補貼。這種形式屬于與面積掛鉤而不與價格掛鉤的半掛鉤補貼。例如,湖南、湖北等。根據2004年各省糧食直接補貼的情況,還沒有完全與價格掛鉤的價外補貼現象。

各省補貼發放方式也不盡相同,按照是否與農業稅征收掛鉤分為兩種情況:(1)與農業稅征收相掛鉤,征補一條線,有稅抵稅,無稅發錢。如河南、吉林。(2)不與農業稅征收掛鉤,“征補兩條線”。如江西、安徽等省。

各省在糧食直接補貼資金發放的方式上也分為:現金直接支付方式,銀行或信用社信用卡支付方式,或者發放補貼通知單,用于交農業稅時抵扣農業稅。

(二)糧食直補政策執行中存在的問題

2004年,各省在執行糧食直補政策時,盡管都做了大量的測算、宣傳、監督等工作,但各省均暴露出一些問題。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1.糧食直補政策向農民公布的時間較晚。例如,河北省反映,今年的糧食直補政策是3月份公布,要求6月底前將直補資金全部兌付到農戶。中央要求的糧食直補資金兌付時間既不是小麥播種期,也不是玉米播種期,今年只能按照小麥的已播種面積和春播面積進行補貼,加之春播面積較小,利用糧食直補引導農民種糧的政策效應沒有較好的發揮出來。其他幾省也存在類似情況。

2.省際間補貼標準差距過大。由于各省糧食風險基金包干基數不同,以及核定包干基數的因素與應補貼的糧食種植面積的差異,各省糧食補貼標準差距較大。例如,江蘇省補貼水平較高,水稻畝均補貼20元;山西補貼水平較低,玉米畝均補貼5元。省際間人均糧食直接補貼金額也相差較大,四川省享受直補的農民人均補貼8元,遼寧省人均25.66元

3.糧食直補工作成本較高,工作量大,工作經費不足。因各省的操作方式不同,有的省的操作比較簡單,有的則較復雜。如山東省每畝補貼的工作成本為1元。河北省在今年糧食直補工作中,縣、鄉、村三級共抽調2萬多人,每人用了近60個工作日。一般一個鄉鎮的直接支出費用為2~3萬元(不含人工),直補工作成本約占直補資金的10%。一些省糧食風險基金按季均衡撥付和分兩次發放直補款,既不方便農民,也增加了工作量和成本。另一方面,一些省按照當年實際播種面積進行補貼,在核實面積時需要三次張榜公布核實,工作量很大。

4.農民對國家現行糧食直補政策的持續性心存疑慮。一是怕糧食生產多了出現“賣糧難”的問題,由此糧價會大幅跌落,影響收益;二是怕政策變了,增加投入得不到預期的收益,不愿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進行過多投入?;鶎诱从?,鑒于糧食直補具有促進糧食生產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雙重作用,不能因為今后糧食產量增加了,就取消糧食直補政策。

5.地方政府擔心糧食直補資金形成新的地方政府債務。一些省反映,現在直補資金的發放是中央采取借款辦法支持各地實行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3年后扣回,實際上現在是借錢給農民發補貼,有可能形成地方政府新的債務。

6.對于土地流轉農戶的直補辦法需要予以明確。實行糧食直補后,由于對土地流轉農戶的直補資金發放對象不明確,計稅面積和實際播種面積的差異等因素,引發的土地承包糾紛增多。

7.今年由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幅度較大,特別是化肥在第一季度比去年同期上漲14%~39%,農戶種糧成本增加幅度增加較大,抵消了糧食直補給農民帶來的部分收益。

(三)糧食直補政策建議

1.完善我國糧食補貼政策體系,努力建立長效機制,提高政策的整體效能。將糧食直補政策作為一項持久的、穩定的支持糧農的補貼政策,消除政策的不確定性,給農民一個穩定的心理預期,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恢復糧食生產。逐步形成由固定補貼(直補)、不固定補貼(價格支持)和生產補貼等組成的糧食補貼和支持政策體系。

第一,政府可根據當年的實際情況,啟用全部或部分政策。在當前糧食供求關系趨緊的狀態下,直接補貼以引導糧農迅速恢復糧食生產為主要目標。從長遠和國際經驗看,可將糧食直接補貼政策逐步調整為不與當期產量和價格掛鉤的固定補貼政策,作為對農民的收入支持政策,使直接補貼成為中國政府對農民的固定補貼工具。

第二,建立不固定補貼政策,即當市場價格高過由成本和利潤構成的目標價格時,就不啟動這一政策手段。而當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則動用該項政策,而且價格下跌越多,補貼也越多,補貼與農戶的商品量掛鉤,也與當期的價格掛鉤。保證農民在糧食價格下跌時的合理利益,同時解決農民的糧食變現問題。

第三,完善生產補貼政策,對糧農的補貼還應包括生產環節的補貼(例如目前所實行的良種補貼和農機補貼),以降低糧食生產成本。這項補貼應屬于臨時性的補貼,要不要進行補貼,主要是依據農資價格指數和糧食價格指數的比較而確定。

2.在確保政策執行效果的條件下,探索簡化工作程序,降低工作量的科學補貼辦法。加強省際間的糧食直補政策信息交流,使地方政府能夠迅速優化政策。

3.關于工作經費的問題,可以考慮與其他幾項農業補貼綜合考慮,納入部門預算,給予一定的工作經費。

4.對于土地流轉農戶的糧食直補政策應明確規定補給糧食生產者,即誰生產補給誰;至于前幾年發生的土地承包問題,應由雙方協商解決。

二、良種補貼政策

(一)良種補貼政策執行情況

2004年各省依據國家下達的良種補貼項目計劃,對項目區從事專用玉米、優質專用小麥、高油大豆、雜交水稻等種植的農戶安排了良種補貼。良種補貼政策的實施,對鼓勵農民擴大良種種植面積,提高良種覆蓋率,增加優質糧食產量起到了重要政策引導作用。

良種補貼政策的實施,以省農業廳牽頭,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為項目技術依托單位負責技術措施的落實,省種子站負責良種的質量監督。項目區的劃定上,一般以村為單位,連片劃分。在供種單位的選擇上,采取招標辦法。

良種補貼的發放方式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招標將良種補貼資金直接撥付給中標的供種企業,由供種企業按照合同供種量和市場價格扣除每畝應補貼款后,出售良種給農戶。例如,河南省就是采取這種方式。另一種是將良種補貼按照2004年計稅土地上的實際糧食種植面積直接發放給糧農。例如,江西省。

良種補貼標準各省間相差不大,以每畝補貼10元者較多,部分品種每畝補貼15元。

(二)良種補貼政策執行中存在的問題

1.良種補貼范圍小,補貼標準低。河南省反映2004年全省小麥播種面積7284萬畝,其中優質專用小麥播種面積2838萬畝。中央下達的329萬畝補貼項目,僅占小麥播種面積的4.5%、優質專用小麥播種面積的11.6%,遠遠不能滿足基層需求。由于良種價格上漲,農民受惠有限。

2.工作經費不足,基層積極性不高。良種補貼政策落實工作涉及面廣,面積核實工作量大,兌付任務重、時間要求緊,除少數地方政府拿出工作經費外,大多數地方因財政困難,工作經費不足。良種補貼雖是一項惠農的好政策,但各省普遍反映出基層工作人員積極性不高。

3.補貼資金到位晚與適時供種時間不銜接。在實施良種補貼政策時,多數農戶已備足種子,給良種推廣帶來一定難度。

4.由于沒有安排技術培訓和推廣費用,致使技術宣傳和培訓工作難以開展,良種良法不能相互配套,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項目的實施效果。

(三)良種補貼政策建議

1.良種補貼政策是一種對推廣優良品種,提高糧食品質的重要生產補貼政策,對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建議進一步擴大良種補貼規模。

2.以項目形式下達良種補貼資金的同時,可以考慮給予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用于支持技術服務部門提供公共服務。特別是對于地方財政比較困難的地區,新增加的工作經費缺乏保障。

3.良種補貼計劃下達要提前進行,給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落實種子來源、招標、調種以及農民安排種植計劃留出充足的時間,進一步提高補貼資金的效率。

三、農機補貼

(一)農機補貼政策執行情況

各省在執行農機補貼政策時,制定了相應的管理辦法,下發了2004年大中型農業機械補貼項目指南。補貼對象為農民個人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機服務組織。補貼標準一般不超過機具單價的30%,最高補貼不超過3萬元。通過招標確定補貼機具種類、型號、價格及供應廠商。

(二)農機補貼政策執行中存在的問題

1.補貼資金規模與農民期望差距較大,補貼覆蓋范圍小。例如,河南省151個縣(市、區)共有農機戶400多萬戶,今年中央資金只對5個縣補貼,省級資金只對20個縣補貼,中央和省級資金能補貼的農戶數約1000戶,只能對少數縣的部分購機農民給予補貼。

2.少數農民受惠與多數農民得不到補貼形成心理反差。項目實施縣與非實施縣之間,實施縣中的受益農戶與非受益農戶之間形成心理反差。

3.招標確定的有些機型農民并不認可,與農民所需要的品種和機型不相適應。

(三)農機補貼政策建議

1.農機補貼政策是一項很好的“惠農”政策,尤其是對于糧食主產區,建議繼續增加農機補貼資金。

2.在項目縣與補貼農戶對象的選擇上,進一步反映政策的導向,減少農民的心理反差。

3.鑒于柴油價格的上漲幅度較大,若柴油價格調控不到農民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圍,在適當情況下可以考慮開展農用油補貼試點。

附表:2004年各省糧食直接補貼執行情況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