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效需求與勞動力轉移探討

時間:2022-02-19 03:33:00

導語:中國有效需求與勞動力轉移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有效需求與勞動力轉移探討

一、重新審視中國有效需求

今天有沒有中國普通百姓渴求的并于該階層收入水平相適應的消費品需求市場?答案應該是肯定的。絕大多數不太富裕的農村百姓渴求的還是讓子孫們念書、進城,家人就醫方便些;城里居民渴求的也是子女能上個好一點的學校,生活環境安全些,社區服務周到些,文化生活水準再高一點。這仍然是中國這個農業大國在實現工業現代化之前相當長的時期內不竭的消費需求。如果從基層百姓的角度審視,中國的有效需求還是比較旺盛的,而且主要集中在文教衛生、安全環保方面,且里面富含著中國百姓的精神需求。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所謂中國目前的有效需求不足主要表現在,普通工業消費品和高檔生活消費品的生產過剩;效益低下的投資品、信譽低劣的投資品過剩。但是,平常百姓渴望得到的消費品需求仍呈上升趨勢;平常百姓希望擁有的投資品需求亦日顯強烈。

二、構筑中國特色有效需求體系

斯蒂格利茨在研究過中國國情后曾指出,中國和美國有許多不同之處,主要的挑戰在于,中國不能單單依靠新經濟,因為中國需要為許多沒受過教育及沒有特殊技能的人創造就業機會。在過去,這些沒受教育的人數同受過教育的人數都在增長。所以,中國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利用新技術為缺少技能的人創造工作機會,而非排擠他們。

我們要解決中國的有效需求問題,解決周期性、結構性失業的問題,首先需要構筑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有效需求體系,要著眼于世界,著眼于未來。

(一)中國農村社會有效需求體系構筑

占中國總人口近70%的農村百姓的收入雖然有所增長,但他們的傳統消費觀點基本沒有變化,他們不豐的收入首先要保證供子女念書、家人就醫。我們在構筑農村的消費需求體系時,可關注三點:一是要想辦法較大幅度地提高農民的收入;二是要想辦法推進農村中小學的義務教育;三是要想辦法建立方便農村百姓的就醫體系。

在這三點中,第二點尤為重要,黨的十六大報告中要求,“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和對農村教育的支持。”所以推進農村中小學義務教育,這不僅是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消費需求的重要舉措,更是為將來農村剩余勞動力能以較高素質進行轉移的重要舉措。

針對農民就醫的需求,應在農村多建些方便農民就醫的國家衛生部門認可的診所,國家可以規定出資對農民某些特殊疾病進行免費治療,以減輕農民的負擔,提高農民的身體素質,同時也解決了農村或小城鎮醫務人員的就業問題。

(二)中國城鎮社會有效需求體系構筑

與農民相比,城鎮居民沒有可以賴以生存的土地。一旦失業,恐懼感更為強烈。面對現實,基于對未來收入變化的不確定性,城鎮居民也是希望自己能有一份較安穩的工作,自己及子女能接受到較好的科學文化教育,社區環境能安全、健康一些,醫療保險、養老保險能有保障。在構筑城鎮的消費需求體系時,可著重于四點:一是想辦法提供較多的就業崗位,二是想辦法提高文化教育和職業教育的質量;三是想辦法改善社區的生活環境;四是想辦法建立健全醫療和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

城鎮居民消費觀念更新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接受職業培訓的意愿越來越強烈,所以全面提高城鎮教學及培訓的質量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是提高城鎮居民自己及子女的科學文化素質之需要,也提高了對城鎮高質量師資的需求量。

對于社區環境方面,隨著居民生活條件的逐步改善,居民們對社區服務及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這也是一個嶄新的消費需求增長點,加強社區環境建設,提高社區服務質量,不僅提高了城鎮居民生活的質量,更為某些勞動力提供了就業的新途徑。至于居民醫療與養老保險體系國家應當責成社會保障部門盡快建立并予以逐步完善。

(三)國際社會有效需求體系構筑

在農村、城鎮社會有效需求體系初步構成之后,有效需求體系尚不能完全令人滿意,中國勞動力轉移的問題尚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為此,我們必須尋求影響范圍更大的新的需求點,構筑更為完美的有效需求體系。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全世界。人類的有效需求不僅包括物質需求,更存在精神需求。我們構筑的有效需求體系不僅要著眼于物質,更要著眼于精神。而精神來源于文化和思想傳播。在全球化、信息化加快的今天,人們對中國先進文化的需求應當是一個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有效需求點。

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有一段話振聾發聵,“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各類群眾文化。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p>

這給我們指明了中國在構筑全球范圍內有效需求體系和解決中國勞動力轉移問題的新方向。包括開拓和發展中國的先進文化產業,向全世界傳播中國的先進文化,推動世界人民對中國先進文化的消費需求。

所以我們構筑的有效需求體系是立足于中國國情,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預期世界總需求,具有中國特色的有效需求體系。

三、勞動力轉移渠道的拓展與全面小康

勞動力向高新技術與第二產業轉移的問題本文不準備討論,而著重論述根據對中國基本有效需求體系的分析從而所拓展出來的勞動力轉移渠道,因為這些渠道將是使中國百姓能以較高素質進入全面小康的重要渠道。

(一)積極發展基礎教育事業,而非基礎教育產業。國家運用充分就業赤字,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積極推進中小學義務教育,拓展師資就業渠道,可以從總體上提高勞動者素質,有效的防止結構性失業;同時以就學替代和延遲新增勞動力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時間,緩解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壓力。

尤其是廣大農村的基礎教育,非常重要。現在農村的待轉移勞動力之所以轉移得不夠理想,除了所謂的戶籍壁壘外,其文化素質的滯后也許是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F在農村的中小學生及所有學齡期的少年、兒童,將是未來農村需要轉移的主要勞動力,中國實現全面小康在很大程度上將有賴于他們素質的絕對提高。至于成人培訓和接受再教育當不屬于基礎教育范疇,但這也是提高勞動力素質、緩解勞動力供給的一個更高層次的環節,仍須極力發展并高質量地運行。

(二)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保障事業,提高中國人民的整體身體素質。中國的高等職業學??煽紤]培養大量的社會上急需的初級醫療、護理和保健人員。要引導符合相應條件的勞動力到農村、集鎮、小型城市從事醫療、護理和保健職業,從而全面提高中國百姓的體質,保證中國百姓能以良好的身體素質奔向全面小康。

(三)努力發展社區服務業,加強社區的硬件和軟件建設,改善和方便人民群眾的生活,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社區服務業不僅是一個勞動密集型就業渠道,而且社區服務業的發展,有助于形成非正規就業的良性循環,可以形成社區服務不同行業勞動者之間的互動和互助效應,從而減輕政府的負擔。

(四)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將是21世紀全球是有前途的產業之一。中國今天和未來的文化產業,不僅要面向全國,而且必須面向世界,積極開發中國豐富的、獨特的、珍貴的文化資源,與時俱進地進行中國先進文化商品的生產和銷售,使之成為全世界都能享受的需求旺盛的文化商品。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文化產業不僅會成為中國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樣重要的是發展文化產業可以吸收大量勞動力,是中國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渠道。在中國龐大的勞動力大軍中,不乏優秀的文化傳播者;數以億計的農村待轉移的勞動力中,一定還會涌現出像趙本山這樣優秀的中國文化人。我們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必須要正確對待農村的勞動力轉移問題。

總之,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是一個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人口大國,中國的有效需求不可能不足,關鍵是要認真地研究根本的、基本的有效需求,也就是要搞清楚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闡述得非常清楚:“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敝挥辛⒆阌谥袊幕拘枨?,構筑中國特色有效需求體系;放眼世界,培植全球化更高層次的有效需求體系,積極拓展勞動力轉移渠道,中國的經濟發展才能具有不竭的動力,中國全面小康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