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減少農民難題必須兩條腿走路

時間:2022-02-19 03:49:00

導語:破解減少農民難題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破解減少農民難題必須兩條腿走路

“三農”問題作為各項工作之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面對的“硬骨頭”,可以說,也是整個中華民族走向富強所無法回避的難題。中國的“三農”問題之所以難解,根子在于龐大的農村人口。鄧小平同志曾說過“人多是中國最大的難題”,而這道難題的難中之難是農業人口問題。最新公布的數據,2004年鄉村總人口為75705萬。這是什么概念?地球上現有人口64億,不到9個地球人中就有一個中國農民;整個歐洲面積有2297.6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我們960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的2.4倍,在那片土地上居住的所有人口也不到73000萬;與歐洲面積相當的北美洲,人口剛過5億。

減少農民絕非易事。有人極端地說,“富裕農民,就是要消滅農民”。統籌城鄉發展,通過改變農民身份,使人口眾多的農村居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效益相對低的農業轉入到效益相對高的非農產業,確實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然而,走完這條路,需要漫長的時間;走好這條路,更是充滿著難以預料的風險。從發達國家城市化的經歷看,農業人口與城鎮人口的比例由7:3發展到3:7,英國用了200年,美國用了100年。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化過程看,在全部人口中,1978—2004年,鄉村人口比重由82.1%下降到58.2%,平均每年下降一個百分點左右,這種速度的確讓世人吃驚。但是也應該看到,比重下降與人口數量減少并不同步,農村人口總數仍然龐大,1978年是7.9億,2004年還有7.6億,25年農村人口總數才少了4000萬。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破解減少農民這道難題方面作過許多有益的探索,有些還成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借鑒的中國特色經驗。從大的思路上講,主要有兩條明顯的主線:

一是剛開始的時候,側重于讓農民“離土不離鄉”。這突出表現為創造性地構造了“鄉鎮企業”這一概念,并促進其迅速發展起來,一度成為中國農村經濟的主體力量和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有專家估算,“八五”期間,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凈增量的30%,工業增加值凈增量的50%,外貿出口商品交貨額凈增量的45%,全國稅收凈增量的25%,均來自于鄉鎮企業。鄉鎮企業對增加農民非農收入是起到過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甚至有專家曾經斷言,鄉鎮企業是中國由農業大國向工業化、城市化邁進過程中的橋梁。然而,隨著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問題日益被人們重視,鄉鎮企業“村村冒煙、處處點火”的發展模式的種種弊端突出,開始面臨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調整、收縮、整編、改制、淘汰。在這種情況下,眾多鄉鎮企業不斷關閉裁員,不但不能吸收多少新的農村勞動力,相反卻吐出了上千萬勞動力。有人估算,1996年以后的三年當中,鄉鎮企業的就業人員以每年500萬人的速度減少,目前鄉鎮企業的實際就業人員已經低于1.2億人。

二是現在更加鼓勵農民出門務工,到城市安家落戶。通過放寬戶籍管理,清理對農民進城務工的不合理限制,切實幫助解決農民工醫療、保險、子女上學等實際困難,特別是加大對農民工工資的清欠力度,農民到城市打工的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有地方甚至提出了農民進城務工一定時期之后賦予其新的身份。這種情況表明,我國解決農業人口轉移的思路有了大的調整,已轉向放寬限制、鼓勵“離土又離鄉”。這種大的思路變化使得農村居民數量出現明顯的減少。1995—2004年,鄉村總人口數由85947萬減少到75705萬,年均減少1138萬。但這種大規模人口遷移,導致的種種問題也越來越明顯。且不說城市擴容造成的住房、交通、就業、教育資源等一系列難題,龐大的流動人口已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2004年我國流動人口已超過一億人,這部分居無定處、工作不穩定、生活難保障的人群,對社會的現實和未來的沖擊是難以估量的。人們切身感受最明顯的就是春運。據統計,1994年全國春運的客運量為12.2億人次,以后逐年上升,1998年為18.2億人次,2004年進一步提升到18.9億人次。有人認為,民工流占春運客流的60%強。農業人口出門務工甚至轉換身份還存在一個隱患:相對而言,敢于出門、能夠出門務工的農民在當地都是比較有文化、綜合素質較高的,這部分人中的精英又往往容易轉換身份滯留在城市,長此以往,在農村沉淀下來的人員基本上是素質較低、能力較差的,農村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必然缺乏帶頭人,改變農村貧困面貌難度更大。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統籌城鄉發展,跳出“三農”來解決“三農”,決不是離開“三農”解決“三農”,特別是對于解決減少農民這道難題,仍然要堅持“兩條腿走路”。在繼續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就業制度、戶籍管理制度、義務教育制度和稅收制度等,積極促進農業人口“走出去”、轉移到城市的同時,決不可偏廢“引進來”。一是要為鄉鎮企業的轉型發展積極創造條件。鄉鎮企業是有中國特色的產物,不應輕言放棄??山梃b高新技術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基金的做法,國家財政支持建立農村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基金,扶持有市場、符合國家環境保護和產業政策的鄉鎮企業不斷壯大發展。針對目前農村金融“失血”的嚴重問題,研究探索放寬民間融資管制,恢復農村居民信用互助的功能。二是要把工作重點放在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上,通過一系列實實在在的項目開發和建設工程,改變農村面貌。三是要通過減免個人所得稅、提供優惠金融支持等措施,鼓勵有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到農村創業;同時,實施村干部技能培訓工程,提高農村干部的帶頭致富能力,培養大批的領頭人。四是要搞好規劃引導,以貼息、財政補貼等經濟手段,引導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與有關農村建立對口聯系,在盡量相互配套的基礎上,推行“一村一品”戰略,進而逐步形成產業集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