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
時間:2022-02-19 05:23:00
導語: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增收是“三農”問題的核心。近幾年來,當陽市把切入點放在解決影響農民增收的突出問題上,把著力點放在構建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上,緊密結合實際,邊思考邊探索,農民收入連續幾年大幅提高。去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551元,名列湖北省前列。
破解農產品外運、農田灌溉兩大難題,探索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長效機制2004年初,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我們出臺了“通村公路硬化以獎代補的實施辦法”,即每硬化一公里通村公路,除上級政府給予的補貼如數到位外,市政府另外獎勵2萬元,各鎮(處)獎勵1萬元,對連接鎮(處)的主干道和單村新修通村公路超過5公里的,市財政每公里另外增補1到2萬元。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已建設通村公路600多公里,市、鎮(處)兩級財政投入資金1600多萬元。為了抓好末級渠系的整修,我們大力實施“輸水到田間工程”,出臺了以獎代補的實施辦法,市財政每年列支500萬元用于水利建設,其中200萬元作為末級渠系整修獎勵基金。全市計劃用五年時間,徹底解決全市80萬農田的灌溉問題。由于政策驅動,大大調動了各鎮(處)、村和農民修路、修渠的積極性。去冬今春,全市通村公路硬化里程名列宜昌市第一,末級渠系的整修也漸入高潮。
推進鄉鎮(處)配套改革,探索農村社會化服務的長效機制對鄉鎮機關,主要是通過引入競爭機制、擴大基層民主、陽光作業等辦法大量精簡領導職數和干部人數,重新整合職能,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為“三農”服務上來。目前,鄉鎮機關改革已全部結束,領導班子成員減少47.4%,內設機構減少到25%,機關干部減少19.24%。對“七站八所”,除財政所外統一轉為以服務中心命名的社會中介組織或經濟實體,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堅持走企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的路子。改革后,農村社會公益事業由政府承擔,財政保障,按照市場化原則和合同管理辦法,實行項目量化,公開招標,合同管理,群眾簽單,政府買單,錢隨事走,按績取酬。
培植壯大優勢產業,探索農村產業化發展的長效機制農產品“多的不好、好的不多”,是影響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大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市堅持發展板塊經濟不動搖,立足于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大力推進結構調整,促進優勢產品向優勢區域集中,全市特色專業基地達到78萬畝,專業村達到83個,占全市的50%以上,種養專業戶達到2.5萬戶,占農戶總數的40%以上。為培植農業主導產業,2004年,我市提出了突破性發展畜牧、林果、蔬菜三大產業的方案,制定了三大產業的發展規劃及政策措施。市財政每年投入3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三大產業發展,采取12項政策對農民進行直接補貼、獎勵。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發展工業經濟,探索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長效機制幾年來,全市工業經濟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遞增,工業經濟每年提供的就業崗位以15%以上的速度遞增,全市工業經濟每年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2000個以上,因工業經濟的拉動而不斷發展的建筑業、運輸業、服務業等,所吸納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達2萬多人,大大加快了農村剩余勞力轉移的步伐。從去年開始,我們全面實施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轉移陽光工程,每年由市財政專項列支200萬元,培訓農民5000人次,讓每位受訓的農民掌握一門就業本領。今年,全市開展示范性培訓近3000人次,已有2400多人實現轉崗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