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時間:2022-02-19 05:29:00
導語: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眼下,“三農”問題世人關注,中央一號文件向全黨、全民吹響了解決“三農”問題的號角。但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由于二元經濟結構給“三農”問題留下的后遺癥結太大、溝壑太深,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統籌任務很重,農村經濟市場化的任務很艱巨!為此,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必須堅持安農、扶農、幫農的政策取向,把農民平穩地推向市場,用“三農”思想解決三農“問題”。
安農
安農,就是要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創造長期、穩定的發展環境,逐步還農民“國民待遇”,使農民安居樂業。
一是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強,農村社會行政管理經費要由國家來買單。農村水、電、路等公益設施建設應改變過去以農民投資、投工、投勞為主體逐步轉向以國家投資為主體。農村基層組織運轉、農村教育文化、計劃生育、社會治安、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等費用應由國家來負擔。農村社會保險、醫療保險制度應逐步得到改善。要首先從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上,進一步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和生產經營能力。
二是完善農村土地制度,賦予農民對承包土地的長期使用權,保護農民對承包土地的經營自主權,尊重農民對承包土地的流轉權,保證農民對承包土地的收益獲得權,保護農民對承包土地的法定處分權等。要堅決剎住亂圈亂占土地的行為,即使是政府批準的合法用地也必須給予農民相應的補償并對失地農民進行合理安置。土地是國家的,可使用權是農民的!土地是農民非常敏感的一個問題,其對土地的使用權也是責任制以來國家給予農民的僅有的社會生活保障。這是安民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三是要在農民負擔問題上給農民吃定心丸。要落實完善農村稅費改革的各項政策,加快推進縣鄉機構和農村義務教育體制等綜合配套改革,取消農業特產稅,逐步降低農業稅率,今年拿多少、明年拿多少,要給農民一個明白帳。要切實斬斷伸向農民的黑手,傷害農民感情的集資、變相收費應該堅決實行一票否決。有集體資產,急需建設的項目要民主決策、“一事一議”。沒有集體資產、農民無力出資的急需建設項目,議也不要議,國家應優先投資建設。
安居樂業,這是千百年來廣大農民向往的生活方式。在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50多年后的今天,給當家作主的人民中的農民以正常的國民待遇、正常的生產經營環境,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基本體現。
扶農
扶農,就是從政策上、投入上扶持農業加快發展。
統籌城鄉經濟發展,體現在政策和投入上,實際上應該是工業化初期向中期過渡時期,國家實行對農業和工業不偏不倚、協調發展的
支持政策。由于過去國家對農業的政策性補貼很少,投入嚴重不足,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要逐步改變的重工輕農的補貼扭曲現象。要在WTO貿易框架下,建立完善各項配套扶持政策,刺激生產、促進加工貿易流通,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布局優化,提高農業整體
素質和農民增收能力。
具體來講,一是要建立完善農產品生產、流通補貼機制。對戰略物資如糧棉生產制定補貼措施,對農產品流通要在交通、稅收等方面給予暗補。二是加大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對農業基礎研究、新品種開發、新技術推廣要加大投入力度,不能一刀切推向市場。三是加大農業信貸支持力度。首先要扭轉農業資金工業用的問題,對農產品規模化生產、加工、流通信貸要給予優先放貸和政策貼息。
扶持農業發展的各項補貼、投入和信貸要改革目前的投入渠道。過去,各級都把對農業的投入逐年增加作為重視農業的證據,國家也確實在通過財政渠道、計劃渠道、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糧食收購等多個渠道向農業投入了大量資金,但具體資金的投入方向、產生的效益,農民得到的實惠多少,確實是值得思考的。流進沙漠里的小溪,不知形容是否恰當。
幫農
幫農就是要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就是要幫助農民解決市場經濟條件下該農民做而自己做不了的事情。實際上也是“扶農”的內容之一。信息服務、流通服務、技術服務,一家一戶的農民做不了。種什么、養什么、加工到什么程度、怎么種、怎么養、怎么加工、產品到哪里賣、賣給誰價錢高都是農民面臨的實實在在的困難和問題。面對小生產+大市場的農業生產經營與農村發展經濟現狀,政府必須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幫助農民逐步走向規?;a、產業化經營。為此要盡快建立健全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實施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幫助農民開拓國內外市場;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幫助農民開發使用新品種,采用新技術。同時要鼓勵和支持農民協會、學會、中介服務組織等社會化民間服務組織的發展壯大,提供政策保障,指導其健康發展。另外,要為農村勞動力提供職業技術培訓,為進城農民提供就業指導和勞動保障等。
安農、扶農、幫農,才能富農。解除農民的負擔,把農民扶上馬,送一程,心情舒暢地走上健康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這是筆者從政策角度學習中央一號文件的一點感受。實際上,“三農”問題不是簡單的減法(減負)和加法(增加投入),單純靠政策的出臺也不能一下子解決,還需要政令暢通的高效行政體系來保障,政治體制改革的節奏要跟上,人為的“增負”、“低效”因素要努力減少。更何況目前的財政狀況短期內也不會完全滿足安農、扶農、幫農的投入。
但我堅信,“三農”問題的解決,前途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