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發展農村勞務經濟

時間:2022-02-19 06:26:00

導語:論發展農村勞務經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發展農村勞務經濟

農村勞務經濟是農村富余勞動力為家庭以外的單位或個人提供勞務而獲得收益的一種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農村勞動力轉移是加快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產業化的必然趨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農村勞務經濟正面臨新的發展契機。

勞務經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正日趨走向成熟。近些年來,各地高度重視發展農村勞務經濟,改善服務,積極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已初具規模,初見成效。農民從非農產業得到的收入不斷增加,基本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農村經濟得到發展,僅僅依賴土地生存的意識逐步淡化。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呈現出新的態勢:從事技術、管理工種的多了,向全國范圍轉移和國際勞務輸出的多了,政府有序組織的多了,長期穩定務工的多了,勞務收入在輸入地就地消費的多了。新形勢下,必須進一步加強政府的組織引導作用,為外出務工農民和用工單位架起相互溝通的橋梁,減少“盲流”,使勞動力轉移組織化、有序化。

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障礙,為發展勞務經濟提供了制度保證。最近幾年間,我國開始推進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各地正陸續打破城鄉戶籍制度壁壘,傳統的二元經濟結構已經松動,農民獲得了對自身勞動力的自由支配權。這是我國農業生產力的又一次解放,也是發展農村勞務經濟的一次全新的歷史機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城鄉二元分割的體制性障礙逐步消除,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正在逐步形成,市場機制在配置勞動力資源中明顯地發揮基礎性作用,使企業獲得了招工、用工、工資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權,為農村勞動力的流動提供了制度方面的條件。

加入世貿組織,對外勞務輸出將有較大的發展。當今國際勞務市場需求巨大,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顯示:世界各地輸出國境以外的勞務劇增,全球已達1億人。2003年末我國在外各類人員僅52.5萬人,與傳統的勞務輸出大國數以百萬的規模差距很大,我國的國際勞務潛力遠遠沒有得到發揮。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各成員國進一步向我國開放勞務市場,一些對我國勞動力限入的國家將逐步取消限制,將有更多的勞動力進入國際勞務市場?,F在,我國國際勞務輸出的普通勞務市場不斷擴大,從傳統的日本、東南亞地區向中東、非洲和拉美發展;高級勞務開始打入歐洲市場,如英國、德國方面的高層次勞務需求明顯增加。尤為重要的是,國際勞務市場正在向亞太地區轉移,這為我們向國際勞務市場輸出勞動力提供了大好機遇。

當前,發展農村勞務經濟的有利因素很多,但制約因素也不少,最為突出的是農村務工人員量多質低和外出務工環境不優的問題。要使農村勞務經濟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就要建立起勞務合作交流的長效機制,讓農村勞務輸出機制發揮長久的作用,以機制自身的運行來產生效益。

加快經濟發展,拓展就業空間。發展農村勞務經濟,必須從農內改造(即傳統農業改造)和農外發展兩方面著手。從農內來講,就是推進農業產業化,抓好農村內部勞動力的轉移消化。加強農村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綜合開發農村資源,支持和鼓勵農民經營、發展二、三產業,突出發展第三產業,扶植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形成新的主導產業,以主導產業帶動農村勞務經濟發展。從農外來講,要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開發新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發揮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建設一批投資小、見效快、無污染、資源可再生、并能容納大量勞動力的新型產業,既發展經濟,又啟動市場、擴大就業。要加快小城鎮建設,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就業。引導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充分發揮鄉鎮企業吸納勞動力的重要作用,實現小城鎮建設、企業壯大和農村勞務經濟發展的“三贏”。實施“走出去”戰略,拓展國內外勞務市場。

健全培訓機制,提高勞務素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讓他們掌握實用技術,實現農民工由體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方向轉變,更能有效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制定農民就業培訓規劃,把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培訓、轉移等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目標和就業計劃指導范疇。普及義務教育,經濟發達縣區可普及高中教育,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基本文化素質。整合和利用現有教育資源開展勞務培訓。安排專項資金,免費對社會弱勢群體培訓。增強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以培養初中級技工為重點進行系統培訓,開展二、三產業迫切需要的而文化知識要求又不高的實用技術和技能培訓,并把技能培訓與職業技術鑒定相結合。

培育特色民工,打造勞務品牌。勞務品牌是勞務產業最重要的無形資產,是增強區域勞務知名度和綜合競爭力、開發本地后續富余勞動力資源的強大“助推器”,代表著長遠的、更大的市場份額和輸出數量。我們要弘揚誠實守信、機智好學、愛崗敬業、吃苦肯干的精神,發現和培養典型,加大宣傳力度,培育新型勞務形象,提高勞務群體知名度和美譽度,打造勞務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

政策扶持引導,優化就業環境。發展農村勞務經濟,必須通過制度創新,進一步解放農村勞動力,解放生產力。要清理和取消“限農、歧農、排農”的限制政策,在改革戶籍管理制度的基礎上,清除對農民工在子女入學、就業準入、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歧視和限制。簡化勞務輸出手續,改進管理辦法,減少辦證收費,方便農民工外出。將農民工群體納入城市社區建設和管理政策,實現農民工與城市社會的融合,增強社會團結。鼓勵農民工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轉讓承包土地,鼓勵企業與農民工依法簽訂中長期勞動合同,規范用工制度,提供社會保險,讓農民工穩定就業。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將進城的農民工納入社會保險范圍。完善社保管理辦法,適應農民工的流動特性,使之便于流轉、續保。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