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網配電自動化構想

時間:2022-09-25 06:22:00

導語:農村電網配電自動化構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電網配電自動化構想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居民及各行各業對農村配電網供電可靠性、供電質量、服務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配電自動化系統是以自動化的配電設備為基礎,應用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電子技術以及通訊技術,對配電網進行在線和離線的智能化監控與管理,使配電網運行于安全、可靠、經濟、優質、高效的最優運行狀態。

為了能使農村配電網合理分配電能以降低能耗,提高供電可靠性以減少停電損失,改善供電質量以提高各種電器設備的使用壽命,供電部門應在合理改造好一次網架和一次設備的技術上,盡快實現配網自動化以便使農村電力市場與經濟建設的發展步入一個新的臺階。

一、北京農村配網現狀

1.近幾年,郊區縣建設速度迅速,負荷增長率高,但電力設施與郊區縣建設速度不相匹配,主要體現在輸電線線徑較小,線路過長,瓶頸效應比較突出,出現卡脖子現象較為嚴重。

2.農村配電網設施差,線路上設備不能滿足電網長期安全穩定運行的要求,設備事故多,直接影響供電的質量和可靠性。如至今線路上仍有相當多的油開關,該設備沒有自動化接口無法實現配電自動化功能,同時因開關容量較小,一旦過負荷運行就可能會而引起爆炸、噴油等較大電力事故。

3.供電方案優化不夠,郊區縣大多數是單電源供電,電網改造停電難度大。

4.農村配網負荷分散,供電半徑長,線路維護工作量大,尤其是架空配電線路,因雷擊、鳥害、大風及樹木等外力的影響,造成瞬時故障和永久性故障的機率較高,供電可靠性差。

5.在配電網絡管理上,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的管理模式,效率較低,供電可靠性較差:線路故障巡視、查找、判斷、故障確定,歷經時間較長,線路故障造成停電區域較大;線路倒負荷的送電過程,操作復雜、人力投資較大、停電時間較長;公用配變數據的收集十分困難,使得臺區管理及管理決策的盲目性大于科學性。

為了提高供電可靠性,減少電力資源的流失,供電部門從1998年-2003年進行了農網一期、二期的改造工作,新建了一批110千伏、35千伏變電站,并對10千伏及其以下配電線路進行了切改。農網改造工程的實施,不僅使農村電網的供電可靠性有了較大的提高,更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穩步發展,也為2004年即將開始的農網三期改造工程中開展的配電自動化工作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二、農村配網自動化實施思路

1.北京農村電網經歷了一期、二期的改造,基本上改變了農村電網滯后的局面,部分縣區形成了一個較為合理的網架結構,但配網自動化是一項新興的科學技術,其自身還處于不斷完善階段,在現階段還不適合于較大范圍的推廣與使用。在諸多因素不十分完善的條件下,必將會造成大量資金的浪費,也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2.可以先選擇網絡架構相對較為完善的郊縣的某示范小區或者是某個經濟開發區作為試點,由試點縣區根據自己地域的實際情況,做出適合本地區可行的配網自動化方案,提交上級部門專家審核后,方可實施。

3.選擇小范圍的地區開展配網自動化工作,既可以在資金上做到不盲目投大資,又可以在實踐中摸索出一些經驗與不足,為農網大范圍實施配網自動化提供一個可靠的依據。

三、實施配網自動化的基本技術條件

1.選用高可靠,免維護、適合頻繁操作的開關和終端,保證配電網的長期安全穩定運行;

2.進行配電網線路改造,增加線路分段和聯絡,使之通過自動化系統能夠快速檢測出配電網的故障,隔離故障,立即恢復非故障區域的供電。

3.通信系統是配網自動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配網自動化系統需要借助于有效的通信手段,將控制中心的控制命令準確地傳送到為數眾多的遠方終端,并且將反映遠方設備運行情況的數據信息收集到控制中心。同時通信系統對配網自動化的實時性、可靠性有很大的影響,它的建設和維護的費用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所以在選擇通信方案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其可靠性、擴展性、易操作與維護等問題。

4.在計算機應用軟件開發上,要選擇具有開放性、兼容性、系統穩定、安全性高的軟件平臺,而且該平臺對各種標準的數據庫都具有聯接功能,可實現對網絡的開關狀態、電壓、電流數據等的實時監測功能。

四、實施農村配網自動化的目的和帶來的效益

1.縮短了發生故障時的停電時間,能夠及時掌握事故的狀況;改善了配電網的結構,使之更趨于合理化,提高供電可靠性。

2.縮短了恢復供電的時間,能迅速向客戶提供停電狀況等服務。

3.簡化了對配網設備的監控操作,減少了對設備的檢修時間,由手動抄錄改為自動制作日常的運行記錄等。

4.提高了系統設備的利用率。

實施配電網自動化,可以大大提高配電網運行的可靠性和效率,提高電能的供應質量,縮短(減少)因故障而停電的時間,可以避免電量的大量損失,增加了電費的收入,減少了各種損耗,降低了配電線路的運行與維護費用,為郊縣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