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和諧社會構建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31 08:35:00

導語:農村和諧社會構建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和諧社會構建管理論文

摘要:通過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發現農村和諧社會構建對農村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三方面均產生明顯的積極影響,但也有些地區不同程度上存在過度注重經濟發展速度,忽略和諧社會構建等問題。今后,在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消除各種不和諧隱患,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良性互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農村;經濟發展;社會和諧

農村的社會和諧發展必然依賴于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然而,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關系并非是線性的,在經濟發展推動下,農村并非必然帶來社會和諧。根據調查,農村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的關系是復雜的。本文試圖找出目前農村存在社會不和諧因素的根源,并提出改進的建議。

一、調查問卷的基本情況

去年上半年,我們組織吉林大學部分師生進行了關于“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關系問題”的問卷調查。問卷內容為7部分,分別是:鄉(村)基本情況;鄉(村)當前經濟發展情況;社會和諧情況;經濟發展對鄉村和諧程度的影響;社會不和諧與哪些因素有關;其他一些值得關注的情況;產生問題的原因。經過對回收問卷的詳細整理和分析,我們發現農村經濟發展對和諧社會的構建確實產生很大影響。

二、農村和諧社會建設的具體表現

(一)生產發展迅速,農民生活比較寬裕。問卷中84%的調研結果顯示,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加,加速了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進程,促使農民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并有力推動了人們注重生活情趣、追求高水平健康生活、追趕時尚潮流等新觀念的形成。因此,農民農閑生活質量提高,不再滿足于吃飽穿暖,而是向追求吃好穿好過渡,生活觀念也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另外,25%的調查結果顯示,伴隨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村交通更趨便利,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村村通公路的目標正逐步實現,村容更加整潔,村貌變化加快。農村消費品市場逐漸繁榮,各種連鎖加盟店不斷增加,城鎮化步伐明顯加速。

(二)精神文明建設初見成效,人與人關系更為和諧。馬克思曾說過:“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币虼耍椭C社會的構建,關鍵在于人的和諧。人的和諧包括兩方面:人自身的和諧;人與他人的和諧。隨著經濟發展,村民自身和諧和人與人的和諧均取得明顯的改善。一方面,更重視教育,注重自身和子女素質的提高。在調查區域中,農民接受教育年限普遍不高,最低的平均教育年限僅1年,最高14年,一般則為5~9年,即小學或初中學歷。但問卷結果也顯示,60%的受調查者認為,隨著經濟條件改善和視野的開闊,村民普遍開始重視和支持子女上學,對教育的投入增加。而且,政府對農村教育日益關注,推動了學?;A設施的改善,農村教育水平逐步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持續提升。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問卷中23%的結果顯示,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使鄰里之間吵架現象減少,人與人溝通更注重文明交流,各種文明用語逐步進入日常生活和交流中。因此,人際關系向好的方向發展,人與人關系更加和諧,社會矛盾趨于緩和。

(三)社會秩序更加穩定,人與社會關系良性發展。農村經濟發展在提升農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同時,也推動了各項基礎設施的改善和農民對教育的重視。其中,基礎設施的建設有力改善了農民生活,同時,教育認知程度的提高也提升了村民和農村的文明程度,這在此次調查中得到進一步認證。調查中40%的受訪者認為,隨著經濟發展,村民農閑生活逐步豐富,各種文體娛樂活動受到青睞和重視,一方面提高了村民身體和文化素質,另一方面,在文化素質提升過程中,對社會和他人的了解和認可增強,對社會的抱怨減少,對個人與社會之間貢獻與索取的關系處理的更為得當。所以,社會秩序更加穩定,人與社會關系更趨和諧。

三、農村和諧社會構建中存在的問題

在農村經濟發展推動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也存在一些不和諧的現象,具體表現是:

(一)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受到影響。本次調研中,41%的受訪者提到環境問題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認為環境為經濟發展做出巨大犧牲,農村環境問題日益凸現。主要問題如下:(1)為獲取經濟利益,一些村民盲目開墾,嚴重破壞林木植被,森林銳減,物種加速滅絕,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荒漠化增多。而林木的大量損毀導致生態鏈被破壞,環境問題日益從城市擴展到農村。(2)基于提高產量、擴大收益的需要,過度濫用化肥、尿素等化學合成肥料,致使土壤酸堿化嚴重。(3)經濟發展初期為增加效益,一些農村盲目引進一批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工業項目,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當地經濟發展,卻嚴重污染了環境,河流、地下水被工業廢棄物所污染,空氣質量指數下降,加劇了農村環境問題。(4)村民環保意識有限,亂扔廢棄物、隨處潑灑臟水等現象普遍,白色污染問題尤為突出。

(二)收入差距拉大,人與人的和諧存在隱患。問卷結果中有65%的受訪者突出強調收入差距對人與人和諧發展的影響,認為自改革開放后,村民在致富技能、愿望、機遇等方面的差異凸現,農民在經濟條件上逐漸形成差異,且這一差距逐步擴大。因此,部分不思進取、不從自身尋找不足的人,產生一種畸形的仇富心理,在富戶或村里蓄意破壞,尋釁滋事,影響農村治安,成為農村人與人和諧發展的一個隱患。同時,調查發現,經濟發展過程中,村民經濟意識增強,少數人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的影響,推崇金錢至上,在人與人交往過程中過分重視物質利益,甚至受利益驅使,見利忘義,不僅缺乏誠實守信的品質,而且采取欺詐、瞞騙、暴力等極端手段,破壞原本良好的人際關系,致使親戚、朋友、鄰里等關系變得冷淡,自私、猜忌等,構成人與人和諧相處的另一隱患。

(三)不良習氣依然存在,不利于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越來越多的村民傾向于將外出打工作為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同時,打工收益普遍大于農業生產,加上社會上一些人對農民不尊重等因素,很多村民尤其是青年人開始產生厭農情緒,任其發展,不僅影響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而且制約社會和諧與進步。另外,外出打工者多為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留守的則為老弱或兒童,農村勞動力大量減少,且比例失調,一方面勞動無人承擔,部分農田荒蕪,另一方面,老人和兒童無人照顧,生活和教育問題成為農村和諧發展的又一隱患。另外,35%的調研結果顯示,在農民生活富裕,空閑時間多了之后,各種陋習隨之滋生,浮夸、攀比、浪費、賭博、懶散現象普遍存在。所以,不良風氣的產生和蔓延已嚴重制約和影響農村中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四、今后應采取的措施

經濟發展對社會和諧的積極影響可概括為五方面,即:生活改善、交通便利、教育提高、人際和諧、秩序安定,其各方面在問卷中的比例分別為84%、25%、60%、23%、40%。占比越大(如生活改善),說明作為社會和諧構成要素受到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越明顯;相反,數值越小(如人際和諧),說明經濟發展對其積極影響還不夠。因此,今后應在關注農村生活和教育的同時,對交通、人際、社會秩序等方面予以足夠重視,促進社會和諧各要素均衡快速發展。同樣,過度偏重經濟發展速度而對和諧社會構建有所輕視的各方面也概括為五個,即:環境破壞、收入差距、利益至上、厭農棄農、不良風氣,其各方面在問卷中的比例為:41%、65%、26%、21%、35%。占比越大(如收入差距),表明作為社會不和諧因素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被忽略程度越高,越需加大力度予以改善,促進人與人關系的和諧;數值越小(如厭農棄農),表明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忽略并不很突出,但此現象已出現,需在今后經濟發展中緩解或消除該不良因素,推動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過度重視經濟發展速度而對和諧社會構建有所忽略,已構成明顯社會隱患。所以,為消除社會不和諧因素,需采取以下措施:

(一)注重保護生態平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生態系統保持在良性循環水平上,生產的發展才能獲得永續空間。因此,在認識和改造自然過程中,必須把人與自然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尊重、愛護和保護自然環境,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理想局面,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此,要加強環境整治力度,對污染嚴重或存在污染隱患的企業實行整治。如,引進和開發合理的治理方式和設備,爭取變廢為寶,對低附加值、重污染的企業,堅決予以關停。建立完善的環保法律法規體系、政策支持體系和激勵約束機制,采取多種形式,積極靈活的開展環保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工作,增強村民環保觀念。同時,嚴格禁止亂砍濫伐,保護森林植被,強化環境保護監督和管理。倡導儉樸的生活方式,建立節約型社會,引導村民樹立文明、健康、科學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念的形成。

(二)提高自身素質,縮小收入差距,緩解人與人的矛盾。人的和諧發展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社會發展又以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終極目的。因此,構建和諧社會的邏輯起點和價值歸宿始終是人的發展。在實現人與人和諧過程中,道德作為一種自我溝通的方式至關重要。所以,加強村民道德自律,要促使其自覺、主動地以社會主義榮辱觀指導自己的行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加強文化知識學習,提高文化素養,并通過電視、報紙、廣播等途徑,更多的關注和了解國家各項方針政策。針對收入差距嚴重不利于人與人和諧發展的現狀,要進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切實理順分配關系,在經濟發展基礎上,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推進利益協調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繼續增強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支持和關注力度,在堅持和完善現有各項惠農政策的同時,拓展多種渠道,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經濟,促進農民持續快速增收,縮小收入差距。在充分尊重個人能力和機遇的同時,增強對農村低收入者的扶持和幫助力度,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通過建立和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等,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需求。

(三)消除不良風氣的消極影響,促進人與社會和諧發展。人與社會是否和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因此,為更好地推動人與社會和諧發展,必須進一步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不斷增強和豐富村民的精神世界,強化實施公民道德建設,規范村民道德行為,通過道德自律,徹底控制和消除各種不良風氣的產生。加強監督和教育宣傳,明確各項獎懲措施,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堅決制止和打擊破壞農村和諧環境的賭博、暴力等不良行為。同時,加大對農村教育的關注和支持力度,提高農村教育水平,提升農民整體素質,著力改善農村學校的各項基礎設施,改變城鄉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現狀,在教育方面給予農民子女以更多的便利和優惠,以教育促發展,推動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