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非正式金融原因分析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31 11:33:00

導語:農村非正式金融原因分析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非正式金融原因分析管理論文

摘要:當代,非正式金融對整個金融體系以及宏觀經濟的積極作用,決定了其存在具有客觀必然性,證明了非正式金融內生于經濟發展,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不會被正式金融的發展所取代,它的存在也有利于農村金融業的市場化發展,但需要采取措施以推動其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關鍵詞:農村;非正式金融;正式金融;發展前景

研究我國農村金融,不能忽視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農村非正式金融。農村非正式金融,是指處于國家金融監管當局監管之外,不受法律法規認可和規范的發生在農村地區的零星、分散的金融,是相對于正式金融而言的。2004年以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非正式金融市場融資趨于活躍。據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農民來自民間金融市場的貸款大約是來自正式金融市場的四倍。在民營經濟發達的溫州、福建、廣東地區,民間借貸十分活躍。鑒于非正式金融的比較優勢,對于金融體系和宏觀經濟健康完善的有利作用,央行于近年已認識到非正式金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給予了積極的肯定和政策扶持。央行的《2004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一改往日對民間金融的抑制政策,對其作出合理的評價:“民間融資具有一定的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減輕了中小民營企業對銀行的信貸壓力,轉移和分散了銀行的信貸風險?!?/p>

一、非正式金融產生的原因及其必然性

1.中國傳統文化背景是非正式金融根植的土壤

在西方契約社會中,經濟主體之間按照一定的制度、法律、規范辦事,便于人們之間的交易范圍擴大到陌生人群體之間。而在傳統中國社會中,人們更依賴于彼此熟悉信賴的熟人關系網。這表現在信貸行為上,必然是先尋求人情信貸,其次才是官方信貸。緣于大家相互知根知底,在地緣范圍內農戶是非常講信譽的,發生互相欺騙的概率極低。有一項調查顯示非正式金融履約率保持在80%以上。信譽的出現是因為人們謀求長遠利益而愿意放棄眼前利益的結果。如果只有一次交易,不論對方選擇誠信還是欺騙,農戶的最優選擇都是欺騙。一次性博弈的當事人是沒有建立其信用的激勵的。因此這點可以解釋當交易主體擴展到陌生人層次,或者說農戶與正式金融之間的交易,原來誠信的農戶就會不講信譽。原因主要是與陌生人的交易在傳統農戶看來是一次性博弈,而一次性博弈最優的策略就是選擇欺騙,從而使自己利益增加。對于一個地域內的農戶,由于雙方交易不止一次,而是重復博弈,農戶如果在第一次交易就選擇欺騙,就等于自斷后路。鄉土社會有著天然的信息優勢,信息的傳播速度極快,一次違約就會造成在未來達成交易的概率極低,欺騙的成本極高。他會因為欺騙給家族聲譽抹黑,承受輿論打擊、暴力和群體懲罰。

2.缺乏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是形成非正式金融的制度性成因

正式金融基于交易成本和國家產業政策的考慮,往往傾向于服務經濟實力較好的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一方面有利于滿足國家政策需要,同時也有利于自身經營目標的實現。而對于廣大分散的農戶,中小型民營企業,對其的信息收集成本高昂,缺乏合適的抵押品或擔保,以及抵押品拍賣市場,風險較大,一般拒絕貸款。而對于農戶而言,作為理性經濟人,面對正式金融的貸款手續繁雜,門檻高等現實,基于交易成本考慮,也會轉向民間借貸。相反,非正式金融對農戶,中小企業的資信狀況、償債能力、資金投向等信息比較了解,可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而對于那些信息交流不充分的客戶,非正式金融會制定一個較高的市場利率(一般高于官方利率)來規避交易風險。

3.現有正式金融有效供給嚴重不足是形成非正式金融的“催化劑”

隨著金融改革,迫于經營壓力,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收縮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基本取消了縣一級分支機構的放貸權,只保留了吸儲功能。郵政儲蓄之前只存不貸,大量資金流向城市,導致農村金融的資金支持減弱。農信社是主要為農業生產發放貸款的正式金融機構,掛著合作的牌子,實質上商業化運作,資金非農化傾向嚴重,有的成為地方政府的小金庫,信貸資金財政化,加上歷史上遺留的原因,自身經營管理不善等原因,農信社虧損嚴重,支農效益低下,不能滿足現存農村融資需求;政策性的農業發展銀行只對國有糧棉油企業的糧棉購、銷、儲和糧棉流通的信貸資金服務,不存在對農戶的直接服務。據調查,現在很多農戶貸款主要為了滿足非生產性需求,如嫁娶、建房等,這些資金需求很難從正式金融機構得到滿足,從而轉向非正式金融。另外,官方對正式金融的市場準入限制嚴格,實行利率管制,也造成了供給的不足。

4.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性、多層次性,客觀上決定了金融制度的多層次性

如果統一搞政府認為是先進的但卻不適合實際經濟發展狀況的制度,那樣只會適得其反。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是鐵的規律。非正式金融于正式金融是優勢互補,相得益彰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它不是一種短期的過渡性制度安排,不會因為正式金融的發展而被取代。只不過在經濟較發達階段,其運作和管理水平更高一些罷了。在美國、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中,相當一部分居民要通過小額信貸公司、私人借貸渠道融資就是明證。

5.充裕的民間資金成為民間借貸的供給源

由于經濟的發展,很多農民收入得到很大提高,手頭有了富余資金,需要追求較高回報率的投資,而銀行存款利率較低,民間利率高漲,一些人利用自己的地位、權勢、人情關系、聲望,從事放貸活動,獲得利潤。在農村鄉土社會結構,這種投資相對于投資私營企業、房地產、股票、債券等,貸款還款率高,風險要小得多,而且操作方便,不失為一種理想的選擇。

二、非正式金融的利弊分析

非正式金融作為誘致性制度變遷的產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被官方認可和支持,說明它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它是在地緣小范圍內進行金融交易,規模不經濟,一旦擴大交易范圍,原先具有的信息優勢、信譽優勢不復存在,資金供給方在收集對方信息方面成本加大,風險加劇。資金需求方也面臨風險無法通過多樣化投資來分散。服務品種單一,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一些民間投資人大量從正式金融機構貸款后又放貸,這種體系外的資金循環會對國家的貨幣政策產生不利影響。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約束,又處于國家的監管之外,民間的高利貸活動、非法金融,都會對金融秩序造成沖擊,甚至引發社會安定問題。

這些負面問題是存在的,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而是更應該去發展它,完善它。非正式金融自身包含的比較優勢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功效就是明證。一是非正式金融在廣大農村地區為農戶、中小企業提供了巨大的資金支持,這種資金支持恰恰是正式金融所不能提供的,彌補了當地資金缺口,促進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二是非正式金融不像正式金融那樣要求有嚴格的抵押品和擔保,這對于農戶、中小企業缺乏合格的抵押品、擔保的特點是天然吻合的,所以它更契合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三是非正式金融是建立在彼此熟悉的關系基礎上的,信息傳遞速度極快,這種信息機制決定了民間融資的違約率極低。四是非正式金融的交易成本遠遠低于正式金融,沒有龐大的機構和人員,經營成本低于正式金融,效率優勢明顯。五是非正式金融的產權關系明晰,減少了機會主義行為。六是非正式金融的利率隨市場供求狀況、交易對方的資信狀況等自由決定,更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金融風險,有利于正式金融據此制定科學的利率。七是非正式金融的存在和健康發展,會對正式金融形成競爭壓力,迫使正式金融改善經營管理,提高服務質量,進行金融創新,從而使整個金融體系得以完善。

三、發展非正式金融的政策和建議

1.制定規范非正規金融的法律法規,將其納入國家監管體系內。明確對非正式金融機構的市場進入和退出、經營范圍、財務制度等細則做出規定。降低農村金融組織進入門檻,鼓勵外資、民間資本參與農村金融。加強對農村金融犯罪的執法力度,對高利貸可采取征收高稅率的辦法加以克制??茖W鑒定民間融資與高利貸、非法金融的界限。建立以政府監管、行業內控、行業自律相結合的監管體系。

2.積極探索有效的信用擔保體系和信貸擔保的新途徑。組建中小企業貸款擔?;?,專門為企業提供貸款信用擔保,不從事其他金融業務。由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三者共同出資。還可以建立會員制的互助擔保機構,互助擔保、個人擔保和企業擔保相互結合。鼓勵現有的擔保公司業務向農村地區延伸,為農村地區融資提供擔保服務。成立農民貸款協會。推動土地產權制度改革,探索將農地使用權作為抵押物,同時要配套解決好農戶不能還款的后續工作,解決其后顧之憂,組織農民工向第二三產業轉移。

3.積極發展農業保險,分散金融風險。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積極發展農業保險,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農民自愿的原則,建立完善農業保險體系。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范圍,各級財政對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給予保費補貼,完善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攤機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財政支持的農業再保險體系。鼓勵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幫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

4.進行金融服務、產品創新,金融機構創新,發展民間小額信貸公司、民間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2006年2月13日,金融體系改革以來,內地首批民間小額信貸公司日升隆和晉源泰在山西平遙正式營業,集中向農戶、中小企業提供貸款,隨后各地紛紛效仿建立此類金融組織。這有利于民間金融逐步規范化。專家認為,小額信貸公司的成功運營,是為隨后即將建立的民間銀行探路。另外,農村非正式金融應保持適度規模,過大可能導致原有優勢的喪失。

參考文獻:

[1]孫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的比較分析[J].高校理論戰線,2002,(3).

[2]張杰.農戶、國家與中國農貸制度:一個長期視角[J].金融研究,2005,(2).

[3]謝平,徐忠.公共財政、金融支農與農村金融改革[J].經濟研究,2006,(4).

[4]楊蓮娜.當前農村非正式金融的運行狀況及發展前景[J].財經科學,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