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矛盾研究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31 11:34:00

導語:農業技術矛盾研究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技術矛盾研究管理論文

摘要:種田農民“求技若渴”,而往往只能“望梅止渴”。由于科研專家的高深理論、技術推廣者的語言障礙,在推廣過程中農業技術“需求—供給”矛盾突出。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種田農民是最基本的利益相關者。只有遵循市場經濟原則,樹立“種田農民有什么樣的需求,安排什么樣的供給”的新理念,才可能有效規避農業技術“需求—供給”矛盾。

關鍵詞:農業技術,需求—供給;矛盾

一、引言

現代農業是農民獲得并學會使用優良的新生產要素的結果。先進的農業技術是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要素。就我國農業技術推廣而言,政府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方式,通過選定的農業技術成果的推廣應用,達到持續穩定增加農產品數量的目標。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在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科研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但由于各種原因,大量已成熟的適用技術沒有得到充分推廣和應用。當前,農技推廣機構主要職能是完成各級政府的技術推廣任務,而非考慮農民是否需要這些技術。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原有的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暴露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

筆者選擇安徽省蕪湖縣就農技推廣問題進行了1年多的實地調查。蕪湖縣古稱鳩茲,地處安徽省東南部,是傳統的魚米之鄉。由于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本身的問題,蕪湖縣全額撥款單位的農技人員每年每人有約5000元財政開口子費無法保證。在此背景下,全縣鎮級農技人員在編不在崗的約有1/3。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鄉鎮綜合站只能眼睜睜看著“網破、線斷、人散”,而“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務,缺的是技術”的農民,也只能是望眼欲穿。

綜觀目前農業技術推廣的研究,絕大多數采用的都是自上而下的視角,多數是從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方面進行研究,而通過自下而上的視角,從種田農民的實際需求出發,建立在對草根訪談和調查基礎上的研究寥寥可數。而且,關于農業技術推廣研究長期以來仿佛成了經濟學的專門領域,就目前搜索到的文獻而言,尚未發現社會學者和社會學視角專門研究農業技術推廣的。而事實上,關于農業技術推廣的研究是非常需要社會學的。農業技術推廣研究要通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視角,尤其要充分應用自下而上的視角,按照社會學家共同體(SociologistCommunity)的研究范式進行調查和分析,因為農業技術的最終采用者和使用者都是種田農民。正是在這種研究范式下,筆者開始對農業技術推廣進行了多次實地調查,訪談了大量的草根階層——種田農民,了解他們對農業技術的實際需求,同時對縣農委等推廣農業技術部門進行調查,了解他們推廣農業技術的一般路徑,并在此基礎上結合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視角,分析目前農業技術的“需求—供給”關系。

二、種田農民的農技需求

按照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需求”是“供給”的基本動力。如果種田農民對于農業技術無甚需求,那么再好的供給也是沒有意義的。而實際情況恰恰是,種田農民“求技如渴”,但往往又只能“望梅止渴”。

實地調查發現,如何科學施肥和科學治蟲正是嚴重困擾種田農民的大問題。種田大戶老王有77.8畝農田,2005年種植的單季稻僅防治病蟲害農藥成本就花費2萬元,畝產只有200多公斤,虧本2萬多元。2006年經過當地農業專家的技術指導,只用了4800多元的農藥,每畝產量達到410公斤,增收2萬多元。有農業技術指導的一年是豐收的一年,而沒有農業技術指導的一年則是歉收的一年,前后就是4萬元的差距。

如何科學施肥與如何科學治蟲已經不是困擾某個或者某些地區農民的區域現象和特殊問題,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全國現象和一般問題。僅以如何科學治蟲為例,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誕生,并開始在全國農村推廣,但是這項關系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老技術推廣了20多年還沒有推廣到位。關于種田農民的農業技術需求,政府部門并非不知曉,農業技術也并非沒有推廣,其癥結在于:如果政府花了大量力氣所推廣的農業技術不是種田農民所需求的,那么再多的投入恐怕也會“一無是處”。

三、農業技術的供給

一是請科研院校的農業專家來為種田農民講授農業科學技術知識??h科協領導認為,不少專家在技術推廣過程中,往往把農業生產者當作大學生甚至研究生看待,所講授的農業技術往往高深莫測,理論與實際操作層面存在脫節。

5年前,在HLG的林業交易會上,我們請AH農學院的一個教授作苗木技術方面的報告。該教授主要講了苗木的概念,苗木培養要與氣候和土壤相適宜等問題。他講的都是大的方向上的東西,但是自始自終沒有講到具體的技術操作方面的內容??赡苊缒境邪髴粜枰恍?,但是小規模的苗木生產者也許根本就不需要。(縣科協何先生訪談)

二是贈送農業技術方面的書籍、光盤資料??h科協每年要舉行“送科技下鄉”活動2~3次,主要是送種子、農技資料等。近些年,還送電腦、農技光盤等,作為種田大戶查詢農業技術資料以及了解市場行情的工具。然而,所送的電腦多半成了村里的辦公設施。并非村組織要“占為己有”,而是種田大戶確實沒法用,因為他們多數并不具備操作電腦以及運用電腦進而把握市場行情的操作能力。

三是由縣農委、農機局為農民進行農業技術的培訓與指導??h農機局王局長說,局里一年到頭都在忙。因為部門職能關系,他們主要從事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工作。這些只能滿足種田大戶的某些需求,而不能對個體的農業經營者提供有效的技術指導。也就是說,這只能照顧到某一點或某些點,而無法覆蓋到廣大農業生產者這個面。

四是由縣鎮兩級農技推廣部門進行技術培訓與指導。全縣有農技推廣中心等14個技術服務機構,124個村也都有農技服務組織,但多數人員在編不在崗。另外,農技推廣部門的“老化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業技術的有效供給。因為體制方面原因,大部分農林專業畢業生不愿意到基層農業部門工作。1997年以后,該縣縣鎮兩級農技推廣單位就沒有補充新的農業院校學生。農業技術推廣者知識老化,難以勝任當前的農技推廣工作。

五、結論

農技“需求—供給”矛盾有著諸多層面原因,既有技術推廣體制層面的原因,也有具體的微觀層面原因,根源則在于沒有把握目前種田農民的實際需求。

一是因為專家的理論性太強,種田農民無法直接運用他們所推廣的先進農業技術??蒲袑<业募夹g在理論上有很多的優點,或經由技術專家直接指導的試驗田能產生明顯的效果,但往往缺乏在普通農田推廣的具體經驗,或缺乏在一個新的地區推廣的經驗。直接向農民推廣這樣的農業技術,往往會水土不服。

二是因為語言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農業技術推廣障礙。我國農村方言龐雜,如果農業技術推廣者不熟悉地方語言,就不可能與當地的種田農民建立溝通與對話的平臺,技術推廣因此可能會遭遇困境。

三是農技推廣過程中“掛羊頭,賣狗肉”行為從根本上造成了技術推廣的障礙?,F在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掛羊頭、賣狗肉”情況非常普遍。據金羊網轉載《人民日報》的報道稱,某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與一公司打著“送科技下鄉”的旗號,聯合向農民兜售化肥,將2元錢一袋的肥士特“988”賣到10元錢,并且大作不實宣傳。L鎮種田農民告訴筆者,虛借農技推廣之名搞推銷化肥與農藥之實的情況并不鮮見。

縣政協網有關數據顯示,全縣城鄉適齡勞動者中小學、初中、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分別占勞動力總數23.2%、69.63%和7.17%,外出就業比例很高(占62%)。而外出就業的是身強力壯的農村精英,文化水平相對要高。因此,種田農民文化水平偏低,對操作難度較高的農業技術難以掌握。在具體農技推廣的時候,如果不對種田農民的實際特征加以重視,農技推廣必然擱淺。因此,技術是否實用是推廣能否富有成效的分水嶺。

四、“需求—供給”矛盾分析

農業技術推廣涉及相應的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從農業技術是否被采用的角度而言,種田農民是最基本的利益相關者。因為政府部門的農技推廣效果以及科研單位的農技成果轉化效果歸根結底都要由種田農民的實際采用及操作來確認。

技術進步機制有政府主導型、市場誘導型和雙軌協調型三種類型。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都是政府主導型。但政府主導型機制缺陷越來越大,一是容易造成技術產品的供求脫節,其表現是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低;二是農業技術的研究者、采用者處于被動從屬地位。當前,應該重視市場誘導型技術進步機制,樹立“種田農民有什么樣的需求,安排什么樣的供給”的理念,而不是“供給—需求”傳統理念。同時,種田農民的實際技術需求以及實際操作效果應及時反饋給推廣部門和科研單位。唯此,才能有效規避農業技術“需求—供給”矛盾。

參考文獻:

[1]西奧多·W.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梁小民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139.

[2]朱希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505-506.